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同样一瓶水,为什么可以做到10倍价差?

2025-10-17 08:02

原标题:同样一瓶水,为什么可以做到10倍价差?

什么样的饮用水,一瓶能卖99欧(820元)?

“全球最贵水“榜单*名Svalbarði Water有话要说。它源自挪威4000年前的古老冰川,水质纯净而稀缺,提醒着人们关注冰川消融的环境议题。*艺术感的设计呈现和环保理念,使其成为高端礼品和米其林餐厅理想之选。

价值99欧的水,多少算得上耸人听闻。但在日常生活中,“高价水”却并不是稀罕事物,愿意为此买单的消费者也比比皆是。

例如,在我们国内市场,从1元的今麦郎到10元以上的高端VOSS芙丝水,瓶装水的价格带就至少横跨了十倍以上的价差。

无论你是哪瓶水的拥趸,看到这张图,心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个疑惑:同样是解渴,当大部分人都无法分辨其口味差异时,这十倍的价差究竟从何而来?

如果只看功能属性,瓶装水的价格方差绝不可能如此巨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入“用户价值”的概念——它超越了商品本身的基础功能,涵盖了产品所承载的体验、故事与身份认同,回应着消费者的综合需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借用“Be-Do-Have”模型,来理解不同价位的瓶装水所关切的不同用户价值。这是一个洞察用户深层动机的分析工具,索尼Walkman、任天堂的Wii……许多具备划时代意义的明星产品,都是在这个模型的指导下诞生的。

依托“Be-Do-Have”模型,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提供差异化的用户价值,来拓展新的市场机会。希望这些案例和模型能够对屏幕前的你有所启发。

01、解码用户价值的框架:Be-Do-Have模型

“Be-Do-Have”模型最初源自个人成长领域,背后融合了自我决定论、身份认同理论等多种心理学及行为学原理,后来被广泛应用产品开发和商业分析中。

它将复杂的用户需求剖析为三个层次:

HAVE (拥有层): 指具体的产品选择,即“我需要拥有什么”

DO (行动层): 指使用场景与体验,即“我的消费场景是什么” 或 “我想获得什么样的体验?”

BE (存在层): 指理想状态与自我实现,即 “我想成为谁?”,指向一种普世性的基本精神需求

以早晨喝咖啡为例。最表层的需求是“我需要一杯热咖啡”;进一步拆解后,喝咖啡可能是为了“快速提神醒脑”,或 “在商务会谈中显得专业体面”;更深层的动机可能是:“我想成为一个高效的商业精英”。

这三个层次构成了消费者决策的内在逻辑链条。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驱动关系:

“成为(Be)”的渴望,决定了我们“要做(Do)”的事;

“要做(Do)”的事,又决定了我们“需要拥有(Have)”的工具。

回到咖啡的案例里,当消费者决定早上喝咖啡时,Ta的决策链路是这样的:

Be (存在/目标): 我想成为一名能从容掌控全局、引领团队的商业精英。

Do (行动/场景): 为此,我需要在早晨9点的CBD,与关键伙伴进行一场高效的会谈。

Have (拥有/工具): 因此,我需要一家8点开门、位于CBD、环境安静、提供SOE现磨咖啡的场所,来促成这次*的会谈。

理解了这层关系,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关键的商业启示:

如果一个品牌只停留在“Have”层面竞争——即只强调“我是一杯更好的咖啡”,那么它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功能、价格和效率的竞争中。但换一个角度,深度探索用户体验需求(Do),乃至身份认同(Be)的需求,也许能打开新的思路。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模型回到瓶装水的世界,看看其背后的价值逻辑是如何展开的。

02、从Have到Be:瓶装水的三重价值战场

在瓶装水的世界里,Have代表其最基础的功能价值——解渴;Do代表在何种场景下、为了何种用途而喝水;Be代表“喝这种水暗含的身份叙事”。

我们将在每一层价格带选取一个代表性品牌进行解读。

1.低价水(~1元)

今麦郎:将“拥有(Have)”做到*

今麦郎是将“Have(拥有)”层战略演绎到*的典范。它的核心哲学并非创造丰富的体验或崇高的身份,而是聚焦于一个最根本的目标:让消费者以*成本、最便捷的方式“拥有”一瓶足以解渴的水。

价格是它的核心武器。以新出的“蓝标水”为例,无论是1元的零售价,还是电商折扣后低至0.5元甚至更低的价格,今麦郎都在传递一个最直接的信号——“我是你能买到的最划算的水”。

为此,蓝标水舍弃了多规格、多场景的产品创新,将“务实”进行到底。其所有营销资源,从“性价比*”的宣传到强调“销量*”的卖点,都在反复巩固这一定位。甚至连代言人也选取了接地气的大众明星,将所有赌注都压在“Have”这个物理层面上。

与之相应,依靠*精简的SKU,蓝标实现了对供应链和成本的*把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价格壁垒,*满足了“需要一瓶便宜、方便解渴的水”这一基础需求,可以说是“Have”层战略的教科书式胜利

2.中价水(2-3元)

农夫山泉:“做(Do)”的体验大师

与今麦郎*强调价格和日常解渴(Have)需求不同,农夫山泉的成功则在于将“饮用(Do)”这个简单行为的体验价值做到最高。它很少提到价格和成本优势,而是让喝水这件事,本身就成为一种与健康、自然相关的积极体验。

观察农夫山泉的包装与营销,会发现,那些本该是功能性价值的元素(也就是Have层的元素),都被转化成了一种体验价值(Do层)。

最显著的就是那句家喻户晓的“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这句天才的广告语,将农夫山泉与其所有其他瓶装水区分开来。它传递的价值不再是“解渴”,而是“获得一份来自大自然的健康补给”。无论是长白山、千岛湖等纯净水源地的宣传,还是瓶身上标志性的山水图案,都变成了支撑其“天然、健康”体验的有力证据。

为了强化“天然健康”的心智和体验, 农夫山泉通过精准的场景化产品,将其深度植入消费者的生活中。针对母婴、家庭泡茶等对水质有更高要求的特定时刻,它推出了宝宝水、泡茶水等一系列产品。这些特定形态的产品抓住了消费者最关心“健康品质”的场景(Do),并提供了*的解决方案(Have),从而将品牌与“高品质、可信赖”画上了等号。

这种“Do”层面的统治力,最*的体现,莫过于众多知名餐饮品牌开始将“使用农夫山泉烹饪”作为宣传卖点。这标志着农夫山泉已经成功地将“喝它的水”这一行为,定义为一种对健康和品质的追求。

总而言之,农夫山泉的成功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Do”层战略胜利。它没有在价格(Have)上与低端水肉搏,也没有在身份符号(Be)上与高端水硬碰,而是通过强大的品牌叙事和场景化产品,将“喝水”这一行为赋予了“健康、自然”的丰富内涵,从而牢牢占据了最广大的主流市场。

3.高价水(>10元)

VOSS:贩卖“成为(Be)”的向往

提到高端水,VOSS是一个绕不开的挪威品牌,以其标志性设计和奢华定位闻名全球。初入中国时,其玻璃瓶装单价一度超过20元,是*消费场所的专属符号。

近年来,通过与华彬集团合作,VOSS开启本土化战略——启用中国水源地并推出PET瓶,价格调整至10元价格带,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比农夫山泉贵出5-6倍。

VOSS的颠覆性在于,它不像其他高端水标榜自己拥有悠久历史或稀缺水源(例如,法国依云—阿尔卑斯山水源水源地),VOSS的故事基于“创造”——创造一种“水可以成为奢华与优雅的象征”的理想,并围绕它构建*的“Be”层价值。

*步:以设计定义产品,让瓶子成为身份符号。 VOSS的创始团队找到了前Calvin Klein创意总监,从香水瓶中汲取灵感,设计出标志性的圆柱形玻璃瓶。这个极简而优雅的设计使其在货架上脱颖而出,它不只是包装,更是产品本身的核心差异化。消费者购买VOSS,很大程度上是在购买这个瓶子所承载的审美与品味,它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可被展示的“时尚宣言”和社交工具。

第二步:以渠道定义场景,让品牌与高端绑定。 为了将“身份象征”植入人心,VOSS早期严格控制渠道,只出现在能够定义“高端”的场所。例如,你会在丽思卡尔顿、君悦、W等豪华酒店的客房,以及像“新荣记”这样的米其林餐厅的餐桌上看到它。

在这些对价格不敏感、却对品味高度关注的场景里,VOSS成功将自身与“奢华”、“专属”等概念深度绑定,为日后进入Ole'等精品超市维持高价,奠定了坚实的心智基础。

第三步:以叙事定义精神,让名人成为价值化身 VOSS的品牌叙事,巧妙借用“挪威”的国家形象,讲述关于“纯净、*、责任”的现代故事。更关键的是,它通过绑定意见*来具象化品牌价值。从早期麦当娜奠定的“小众精致”调性,到后来与“巨石”强森合作,将品牌形象拓展为“大众渴望的精英生活方式”。

在中国,VOSS也频繁赞助并亮相于上海时装周、国际马术大师赛和高端艺术博览会等场合, 通过在这些场景的不断“出镜”,让消费者清晰地看到:喝VOSS的人,就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

至此,我们便能看清VOSS与农夫山泉最本质的区别: 农夫山泉的价值主张是内向的:“我是什么”(我是天然、健康的水)。而VOSS的价值主张是外向的:“我能让你成为什么”(我能彰显你的品味,让你看起来更优雅、更成功)。

总而言之,VOSS的成功是一场“Be”层战略的胜利。它有力地证明:即使在功能性最强的红海市场,只要能与消费者最深层的“成为”的渴望相连接,品牌的价值天花板就可能被无限抬高。

03、结语:超越产品本身,回归用户价值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一瓶水,为何能产生十倍的价值鸿沟?

通过三个品牌的案例,我们清晰地看到,答案在于它们满足了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今麦郎聚焦“拥有(Have)”,农夫山泉营造“体验(Do)”,而VOSS则贩卖“成为(Be)”。

这为我们的产品开发与品牌创新,带来了两点核心启示:

*,真正的差异化,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

当一个产品的物理功能(Have)被充分满足时,仅停留在这一层竞争,终将陷入价格战的泥潭。真正的创新机会,来自于向上挖掘用户的场景体验(Do)与身份认同(Be),从不同的价值层面切入市场。

第二,追求更有价值,而非简单的“更昂贵

向上探索“Do”与“Be”层,本质是为用户创造超越功能的附加价值。在我们的案例中,更高的价值带来了更高的付费意愿,因为产品从“生活必需”变成了“内心想要”。

但必须明确,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价值,而非标榜昂贵。

要知道,单纯做贵并不难,只要堆砌好材料就可以,但如果能通过深度用户洞察,在不大幅提升价格的前提下满足用户的深层需求,品牌将有机会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科学、系统地洞察用户,发现那些隐藏在“Do”与“Be”层面的真实需求?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