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7 07:23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中国股市对外资吸引力持续增强。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外资持有A股市值3.4万亿元。9月份,汇丰发布的“新兴市场投资意向调查”显示,全球机构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增长前景愈加乐观,中国股市正成为其投资新兴市场时的首选。
“A+H”公司队伍持续壮大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走出去”步伐持续加快,监管部门积极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优化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机制,为企业拓宽境外上市融资渠道提供了坚实保障,推动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11家A股公司实现“A+H”两地上市,合计募集资金超过900亿港元,占港股整体IPO募资额的约七成。今年港股前五大IPO均为“A+H”公司,其中4家募资额超过百亿港元,分别为宁德时代、恒瑞医药、三花智控和海天味业。
与此同时,还有大批A股公司正在积极筹备赴港上市事宜。上市公司积极搭建“A+H”双融资平台,背后体现了多重考量。一方面,内地大力支持优质企业赴港上市,港交所也在不断优化A股企业赴港上市的审批流程,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A股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优质企业,这些企业希望借助港股市场的国际化优势,加速全球化布局。
培育更多“走出去”机构投资者
国投证券证券研究所策略分析师黄玮宗认为,当下,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均显著提升。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正由“通道型”转向“制度型”“生态型”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与高水平金融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具体而言,黄玮宗介绍,首先,互联互通机制持续完善,沪深港通、债券通、ETF通、互换通等渠道不断拓展,推动境内外资金的双向流动更加顺畅;其次,是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信息披露、会计准则、ESG标准、跨境监管协作等方面与全球成熟市场接轨程度显著提高;最后,人民币资产的国际配置价值上升,中国债券和A股被纳入MSCI、富时罗素、彭博巴克莱等主要国际指数,吸引了长期资金持续流入。
黄玮宗认为,随着外资控股机构的增加,一方面提升了国内金融业的竞争格局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推动了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外资控股机构的意义,并非在于多了多少外资银行、券商或保险公司,而是中国金融业整体面貌的改变。
黄玮宗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将进入“从开放市场到输出规则”的新阶段。下一个五年,重点不应再停留在“让更多外资进来”,而是“让中国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重要坐标”。这包括推动人民币资产的全球定价权建设,强化在亚洲资本市场中的价格中枢作用,同时培育能够“走出去”的中国机构投资者,实现资本双向循环。
“开放不再意味着‘我们融入世界’,而是‘世界融入我们’,那将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具备全球竞争力。”黄玮宗认为,我们不仅是新兴市场的一部分,而是全球金融体系稳定的关键变量。
外资增持A股利好市场机构
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的持续优化,是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重要“制度枢纽”。
近年来,投资范围不断扩展(涵盖期货、私募、衍生品、REITs等),审批流程简化、资金汇兑便利化显著提升,形成了可复制、可持续的监管框架。
“外资增持A股的意义,从来不只是资金面利好。”黄玮宗介绍,外资的投资风格有两个关键维度。
一方面,投资时间偏好长。外资机构看重3-5年的盈利与现金流趋势,而非一次季报的“预期差”,有助于提升市场定价效率、减少短期投机;另一方面,治理偏好硬。他们偏好信息透明、股东回报高的公司,倒逼上市公司从“融资市场”向“回报市场”转型。长期来看,外资不仅提升了A股的定价效率,也在改变A股的“基因结构”。
“这能让更多上市公司开始注重分红政策、ROE稳定性与ESG披露。随着外资的持续流入,也强化了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的服务功能。”黄玮宗介绍。
谈到未来进一步完善方向,黄玮宗认为,首先,增强税收政策与会计准则的可预期性,降低跨境投资的不确定成本;其次,完善跨市场信息共享机制,提升监管透明度与投资者信心;最后,推动多币种计价与结算便利化,进一步强化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吸引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