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一座城市的产教融合试验

2025-10-17 04:02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丽霏 德阳观察 周玉琴

      这段时间,王志恒在全力准备焊工职业资格等级考试。作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大二学生,这份证书对他的职业规划至关重要——拿到焊工职业资格等级高级(三级)证书,在明年毕业时就有资格入职东方电气集团,实现“毕业即上岗”。

      按照常规培养路径,一名焊接专业的大专生需要在岗位上磨练五年以上才能成为高级工。王志恒为何能大幅缩短成才周期?原来,他入选了“现场工程师班”——这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与东方电气集团针对智能制造紧缺岗位、以中国特色学徒制模式打造的培养项目。

      这条成长路径,也是德阳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的生动缩影。

    专业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王志恒是德阳人,基于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前景的信心,他在志愿填报时果断选择了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同样是看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就业前景,德阳科贸职业学院学生秦锐也放弃了原本的会计专业,转投智能控制技术专业。

      “学生选择专业,越来越看重就业前景与未来发展。”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胡代明表示,为精准对接地方产业人才需求,该校持续推进“专业—产业”适配改革,对数控技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等传统专业进行数字化升级,新增增材制造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11个紧缺专业。

      “专业跟着产业走,人才围着需求转”已成为德阳职教界的共识。德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高职院校专业与本地产业匹配度已超过50%。为激励院校优化专业结构,德阳还专门出台扶持政策,对围绕德阳“3+1”主导产业设置的相关专业,每项给予10万至30万元奖补。

    实训场景锤炼实战能力

      在德阳科贸职业学院的校园中,分布着便利店、旅行社、电商直播间等商业设施。与其他学校的类似设施不同,这些商业设施,同时也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实训基地。

      该校教务处处长徐琳介绍,这些实训基地与市场接轨,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组成双导师团队,带领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新零售、旅游服务、电商直播“一线技能”。

      “以便利店实训基地为例,学生可以从实战中系统掌握商品陈列、库存管理、数据分析与用户运营等全链路知识,踏出校门时就已具备直接胜任商超店长岗位的能力。”该校经济贸易学院院长赵宏说。

      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生产车间被直接“搬”进校园。学校牵头建设“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产教联合体”,与东方电气集团、国机重装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合作打造数控技术工程训练中心、航空材料检测平台等创新载体。

      此外,德阳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与重点院校的“双引领”作用,推行“三引三进”机制——将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师傅引入课堂,推动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工段、教学进现场,实现学、训、产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德阳已建成校内实训基地260余个,与2200余家企业共建“厂中校”。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