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7 04:02
这段时间,王志恒在全力准备焊工职业资格等级考试。作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大二学生,这份证书对他的职业规划至关重要——拿到焊工职业资格等级高级(三级)证书,在明年毕业时就有资格入职东方电气集团,实现“毕业即上岗”。
按照常规培养路径,一名焊接专业的大专生需要在岗位上磨练五年以上才能成为高级工。王志恒为何能大幅缩短成才周期?原来,他入选了“现场工程师班”——这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与东方电气集团针对智能制造紧缺岗位、以中国特色学徒制模式打造的培养项目。
这条成长路径,也是德阳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的生动缩影。
专业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王志恒是德阳人,基于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前景的信心,他在志愿填报时果断选择了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同样是看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就业前景,德阳科贸职业学院学生秦锐也放弃了原本的会计专业,转投智能控制技术专业。
“学生选择专业,越来越看重就业前景与未来发展。”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胡代明表示,为精准对接地方产业人才需求,该校持续推进“专业—产业”适配改革,对数控技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等传统专业进行数字化升级,新增增材制造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11个紧缺专业。
“专业跟着产业走,人才围着需求转”已成为德阳职教界的共识。德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高职院校专业与本地产业匹配度已超过50%。为激励院校优化专业结构,德阳还专门出台扶持政策,对围绕德阳“3+1”主导产业设置的相关专业,每项给予10万至30万元奖补。
实训场景锤炼实战能力
在德阳科贸职业学院的校园中,分布着便利店、旅行社、电商直播间等商业设施。与其他学校的类似设施不同,这些商业设施,同时也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实训基地。
该校教务处处长徐琳介绍,这些实训基地与市场接轨,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组成双导师团队,带领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新零售、旅游服务、电商直播“一线技能”。
“以便利店实训基地为例,学生可以从实战中系统掌握商品陈列、库存管理、数据分析与用户运营等全链路知识,踏出校门时就已具备直接胜任商超店长岗位的能力。”该校经济贸易学院院长赵宏说。
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生产车间被直接“搬”进校园。学校牵头建设“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产教联合体”,与东方电气集团、国机重装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合作打造数控技术工程训练中心、航空材料检测平台等创新载体。
此外,德阳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与重点院校的“双引领”作用,推行“三引三进”机制——将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师傅引入课堂,推动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工段、教学进现场,实现学、训、产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德阳已建成校内实训基地260余个,与2200余家企业共建“厂中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