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产业扎根结硕果 真情帮扶暖东乡——方大炭素“十四五”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担当

2025-10-16 16:50

  “十四五”期间,作为辽宁方大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方大炭素积极践行“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的宗旨,响应国家号召,在辽宁方大集团的带领下,主动请缨、尽锐出战,全力投身于甘肃省东乡县的帮扶工作,通过持续的产业投入和真情帮扶,助力当地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展现了一家民营企业的深厚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产业赋能: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

  东乡县大树乡南阳洼村的帮扶车间里,缝纫机的嗡鸣声从未如此悦耳。女工马太给正在熟练地缝合吨袋边缘,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现在走几步路就能上班,每月稳赚3500多元,孩子放学回家还能吃上热饭!”她的笑容背后,是方大炭素“十四五”期间精准打造的6大乡村振兴项目结出的硕果。

  从2019年至今,方大炭素在东乡锁南镇、考勒乡、达坂镇等9个村镇,建起了涵盖公共交通、食品加工、服装制造等领域的产业集群。其中,振东致远公共客运打通了东乡县域交通“毛细血管”,累计获得全省文明交通单位等8项荣誉;方大腾达服饰生产线让500余名村民变身产业工人,月均工资突破4200元;回味斋食品公司达板分公司凭借“巾帼车间”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截至2024年,这些项目累计解决就业2854人,上缴税金401.14万元。2025年1—9月,出满勤员工月人均工资达4246.26元,较五年前增长63%。

东乡实践:车间里的时代变迁

  清晨六点,50岁的马则乃果轻轻推开家门,走向吨袋加工车间。五年前,她还是仅会缝补衣物的农家妇女,如今已成为车间里的“技术标兵”。“最高纪录一天做30个吨袋,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她掏出手机展示工资到账短信——这部手机是她用首月工资买的“奢侈品”,更是她人生独立的宣言。

  这样的蜕变并非个例。在方大腾达服饰车间,马祖比代和工友们创下月产1950条工作服的新高;在吨袋编织区,杨麦勒和团队克服高温赶制订单,月产量突破8000条……

  这些数字背后,是方大炭素帮扶团队的精心运营:技术赋能,从零基础培训到计件激励,建立“师徒制”传帮带体系;防暑保障,车间配备清凉物资,灵活调整作业时间;质量攻坚,构建“源头+过程+成品”三重质检防线,棉衣订单合格率100%。

真情守望:比产业更暖的是人心

  周日清晨,方大腾达服饰项目的帮扶队员出现在苜蓿地里,帮村里老人抢收苜蓿;厂区角落的“爱心菜园”硕果累累,员工可免费采摘新鲜蔬菜;夜幕降临,队员们又成为孩子们的“课外辅导员”……

  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个暴雨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晾晒的香菇面临险境,项目团队成员发现后,毫不犹豫地冲进雨幕,与蘑菇棚工作人员并肩抢收,保住了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蘑菇棚负责人感动地提出要制作锦旗,却被团队婉言谢绝,因为在他们心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再自然不过的本能。如今,在村里,无论男女老少,见到项目组人员都会热情地打招呼,一句句亲切的问候,是心与心贴近的最好证明。

五年答卷:振兴路上的方大印记

  “十四五”期间,辽宁方大集团旗下方大炭素的乡村振兴实践获得多方肯定:全国政协原主席汪洋、国务院前副总理胡春华等领导曾亲临视察;振东客运两名司机分获“雷锋驾驶员”“优秀驾驶员”称号;累计26户搬迁家庭在南阳洼村吨袋车间实现“安居乐业”双丰收……

  从公交车轮滚过的蜿蜒山路,到车间里此起彼伏的缝纫机声;从马则乃果第一次用工资给公婆买新衣的骄傲,到孩子们在“爱心菜园”收获西红柿的笑脸——这些鲜活的片段,共同拼接出方大炭素作为民营企业,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倾注真心、贡献力量的时代画卷。

  展望未来,方大炭素将在辽宁方大集团的带领下,继续秉持“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的宗旨,让产业的根须更深地扎进乡土,让振兴的果实甜进更多群众的心间。

  (洪万有 罗永岗 朱良成)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