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追债不成,九台农商行、浙商银行反成众泰汽车“话事人”

2025-10-16 17:11

老牌车企众泰汽车(000980)的债务困局,正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十余家金融机构层层缠绕。

九台农商行(06122)、浙商银行(601916)不仅面临着亿元级的债权回收难题,更被迫通过司法途径接过股权,成为众泰的前十大股东;还有更多银行,累计超15亿元的债权正陷在“胜诉却难拿到钱”的尴尬处境里。

九台农商行:跻身众泰第一大股东

10月15日,众泰汽车披露的股权变动提示性公告,再次将九台农商行与众泰的股权纠葛推向公众视野。公告显示,公司原控股股东江苏深商持有的1.9亿股股票,曾于2025年10月1日由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司法拍卖,最终因无人竞拍而流拍。近期,该法院出具《执行裁定书》,明确将上述股票所有权转移至申请执行人九台农商行,目前相关股权过户程序尚未完成。

这并非九台农商行首次通过司法途径获取江苏深商及其一致行动人的众泰股权。回溯2025年8月7日,江苏深商持有的2.3亿股、1.2亿股众泰股票,以及其一致行动人深圳市国民数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持有的3732.6万股股票,均经司法拍卖后划扣至九台农商行;8月18日,江苏深商持有的7441.1万股股票也完成同类划扣操作。叠加本次拟过户的股份,九台农商行通过系列司法处置累计获得超4.7亿股众泰股票,占公司总股本比例达9.36%。据企查查最新数据,其持股比例已达9.05%,正式成为众泰汽车第一大股东。

故事的起点追溯至2021年,彼时众泰汽车因资不抵债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母公司铁牛集团已先行宣告破产。当年9月30日,江苏深商被确定为众泰重整投资人,承诺支付20亿元投资款,当日缴纳5.5亿元保证金后,剩余14.5亿元需于10月25日前缴清。就在缴款截止日前一日,江苏深商与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长春分行签署《流动资金借款合同》,敲定12亿元借款。从时间节点判断,该笔借款到账与重整投资款支付高度同步,最终成为江苏深商完成众泰控股重整的关键资金支撑。

为促成该笔12亿元借款,江苏深商关联方深圳市国民数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双重担保。2022年11月26日,国民数字签署《保证担保合同》,承诺对借款本息承担兜底责任,又通过《质押担保合同》将自身100%股权质押给九台农商行,该笔质押对应的担保本金达8.5亿元。

2024年,该12亿元借款到期,江苏深商未能履行还款义务。九台农商行随即启动法律维权程序,当年11月20日,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该案,最终裁定拍卖江苏深商及其一致行动人的众泰股权以抵偿债务。截至2024年11月,江苏深商持有的7.47亿股众泰股份(占总股本14.81%)、国民数字持有的3.81亿股众泰股份已全部被司法冻结,部分股份还遭遇轮候冻结,冻结比例均达100%,众泰原有的稳定股权结构被彻底打破,陷入持续动荡。

2025年成为众泰股权处置的密集期。8月7日至18日,江苏深商及国民数字合计持有的4.19亿股众泰股票经司法拍卖后划扣至九台农商行;9月10日,江苏深商持有的1.3亿股众泰股票拍卖流拍后由第三方竞得;10月1日,江苏深商剩余的1.91亿股众泰股票(占总股本3.79%)以3.55亿元起拍,最终仍因无人问津而流拍,法院随后出具裁定,将该部分股权直接作价抵偿给九台农商行。至此,九台农商行通过一系列司法处置累计持有超4.7亿股众泰股票,稳固第一大股东地位,而江苏深商则彻底清空所持众泰股份,众泰正式进入无控股股东阶段。

浙商银行:减持与诉讼两头难

在九台农商行因12亿元借款纠纷被动持有众泰超9%股权并成为第一大股东的同时,浙商银行亦深陷这家车企的债务泥潭。从早期的融资服务提供方,到被动承接股权的持股方,再到如今积极追索债权的诉讼方,浙商银行与众泰的纠葛已持续数年。

双方的交集可追溯至2020年,当时众泰原控股股东铁牛集团因资金周转需求,将所持4.7亿股众泰股份(约占当时总股本9.3%)质押给浙商银行金华永康支行以获取融资。未曾料想,铁牛集团后续经营状况急剧恶化,无力偿还债务,该部分质押股份经司法拍卖流拍后,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法院裁定将其作价抵偿至浙商银行金华分行账户。加之根据铁牛集团财产分配方案,浙商银行金华永康支行应分得的336万股未质押股票也划转至该行名下,浙商银行金华分行累计持有4.7亿股众泰股票,持股比例达9.4%,被动成为众泰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东。截至目前,其持股比例已降至8.47%,位列众泰第二大股东。

事实上,浙商银行与众泰的关联早有铺垫。2021年众泰进入破产重整前,浙商银行曾牵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机构,向众泰提供30亿元纾困基金,原本计划用于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这笔资金,最终未能扭转众泰的经营颓势,反而让浙商银行进一步卷入其财务困局。

随着众泰经营状况持续恶化,浙商银行启动抽身计划。2025年3月20日,众泰披露公告称,浙商银行金华分行计划在公告发布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3%的股份(约1.51亿股)。其中,集中竞价减持不超过总股本1%,大宗交易减持不超过总股本2%。

减持计划落地后,浙商银行金华分行分多轮实施减持:4月30日至6月10日,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2332万股,占众泰总股本0.46%,持股比例从初始的9.35%降至8.89%;6月11日至7月8日,以集中竞价与大宗交易相结合的方式减持6432万股,占总股本1.28%,持股比例进一步降至7.61%;7月9日,再次通过集中竞价减持162万股(成交均价2.05元/股),并以大宗交易减持3030万股(成交均价1.90元/股),当日合计减持3192万股,占总股本0.63%,持股比例降至6.98%。经计算,仅7月9日当天,该行便套现约6089万元。

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7月9日,浙商银行金华分行在本次减持计划下累计减持超1.19亿股,套现金额超亿元。但减持未能让其彻底脱离困局,截至9月19日,该行仍持有众泰约3.2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6.35%,依旧是众泰前十大股东。

更为棘手的是债权回收难题。9月22日众泰披露的重大诉讼公告显示,浙商银行金华永康支行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将众泰及多家关联方诉至法院,涉案金额超3.3亿元。该行提出明确诉求:一是要求众泰立即归还本金3亿元及相应利息(利息自2022年12月21日起按年利率3.65%计算至实际履行之日,扣除已支付的55.7万元后,暂算至2025年7月11日为2829.5万元);二是要求对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名下位于永康市经济开发区北湖路1号的不动产,以及浙江金大门业有限公司名下位于永康市经济开发区名园大道8号的相关不动产,分别在最高本金余额30亿元及相应利息、罚息、复利、实现债权的费用等范围内享有优先受偿权;三是要求应建仁、徐美儿、金浙勇三名自然人对上述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并由各被告共同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浙商银行金华永康支行已向永康市人民法院申请司法冻结,查封了众泰破产企业财产处置专用账户的股份,以及公司管理人的银行存款2704.4万元。这一举措直接导致众泰无法按照重整计划,公开处置破产企业财产处置专用账户股份中剩余的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份,给其资产处置工作带来显著阻碍。

截至目前,这起涉案金额超3.3亿元的诉讼案件尚未开庭审理,最终结果仍存在不确定性。

其他银行:超15亿债权悬置,胜诉难偿成常态

在九台农商行、浙商银行因为众泰债务陷入困局的背后,还有十余家银行正被卷入这场持续了好几年的债权纠纷漩涡里。

企查查的数据显示,仅仅在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就有中国建设银行(601939/00939)、中国工商银行(601398/01398)、兴业银行(601166)、浦发银行(600000)等多家机构涉及,未履行的金额累计超过15亿元,而随着众泰净资产逼近负值、生产线被拆除,这些债权的回收前景越来越黯淡。

建设银行在这些卷入纠纷的银行中,牵涉程度比较深。数据显示,该行歙县支行涉及三起终本案件:2021年7月15日,黄山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的1.04亿元案件,未履行金额达到100%;2021年6月28日,另一笔54.6万元债权未获清偿;更早的2020年12月16日,长沙华兴支行1173万元债权因无财产可供执行而终本,三笔合计未履行金额约1.19亿元。

除了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的债权回收也同样面临困境。兴业银行合肥分行2021年8月10日因2.84亿元债权终本,未履行金额与执行标的完全一致;浦发银行合肥分行则陷入双重困境,2021年8月9日2009万元债权、2021年11月15日3171万元债权均未获清偿,两笔合计超5180万元,两家银行合计涉案金额超3.3亿元。

中国银行(601988/03988)和华融湘江银行则面临单笔大额债权的压力。中国银行湘潭分行2020年5月7日卷入的1.17亿元案件虽经民事二审,截至2021年1月4日仍未履行;华融湘江银行湘潭分行2021年4月30日涉案的5.07亿元债权,法院仅部分支持诉讼请求,实际回收仍存变数,两笔大额债权叠加,使两家银行面临超6亿元的资产减值压力。

北京银行(601169)和工商银行的千万级债权也陷入终本状态。北京银行长沙分行2023年10月31日终本的9510万元债权,未履行金额达9526万元;工商银行歙县支行2021年8月18日终本的47.8万元债权则完全未获清偿。

在众泰的银行债权纠纷中,长沙银行星城支行是少数的“例外”——它2021年1月22日对众泰新能源长沙分公司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最终以“被告[对方撤诉]”结案。但这一撤诉案例反而折射出其他银行的无奈:在众泰资产已被多轮冻结、核心业务停滞的情况下,就算胜诉也很难实际拿到钱。

这场持续数年的债务博弈,至今仍看不到赢家,只留下金融机构与车企相互牵绊的困局,为行业敲响了风险防控的警钟。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