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我国新能源汽车缘何畅销中亚

2025-10-16 14:24

2025年6月10日,乌兹别克斯坦队击败卡塔尔队,历史性闯进2026年美加墨世界杯。为表彰运动员对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乌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于赛后向国家队成员颁发28辆比亚迪宋PLUS DM-i冠军版及14辆比亚迪CHAZOR(驱逐舰05)车型作为国家级贺礼用于嘉奖。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凭借物美价廉、性能完备、科技感强等特点走俏中亚,不仅深受群众欢迎,更是得到中亚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技术品牌均受好评。

中国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持续向好

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有着广阔市场。据统计,2025年1月至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30.8万辆,同比增长84.6%。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25.4万辆,同比增长81.6%;新能源商用车出口5.4万辆,同比增长2倍。纯电动汽车出口83.3万辆,同比增长50.2%;油电混动汽车出口47.5万辆,同比增长2.1倍。聚焦中亚,近年来中国—中亚双边贸易往来频繁,贸易额持续增长。据海关总署统计,我国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已由2013年的3120.4亿元扩大至2024年的6741.5亿元,增长116%,年均增速达7.3%,高出同期我国整体进出口年均增速2.3个百分点,双边经贸往来持续深化,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据重要地位。

《2025中国企业出海中亚市场贸易发展白皮书》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在中亚多国一路畅销,以乌、哈、塔等国最为明显。在乌兹别克斯坦,纯电车出口额达2.44亿美元,占比7.2%;油电混动汽车出口1.81亿美元,占比5.33%。在出口产品增长中,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同比激增569.12%,增长额为5048.5万美元。在哈萨克斯坦,油电混动汽车出口2.25亿美元,占比2.9%,同比增长76.11%,增长9738.42万美元。在塔吉克斯坦,纯电动汽车出口是中国对塔第一大出口贸易产品,出口额为1.1亿美元,占比10.27%,同比增长69.77%,增长4645.4万美元。相较之下,吉、土两国仍有较大出口空间,但也已见到成效,其中,对吉尔吉斯斯坦的油电混动汽车出口同比增长281.86%,增长3475.8万美元;对土库曼斯坦的油电混动汽车出口同比增长592.44%,增长116.8万美元。

国产新能源汽车缘何走俏中亚

一是政策引领。随着2025年6月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召开,中国—中亚合作迈上新台阶。中国同中亚五国联合发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强调要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支持可再生能源高新技术转化,鼓励新能源汽车出口中亚,开展绿色交流。推广新能源汽车既符合我国“四个革命”能源发展国策中“能源技术革命”的要求,也是“一个合作”中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的具体表现。中亚国家近年来同样高度重视能源转型,纷纷出台文件,给予财政补贴或增值税减免支持。中亚地区居民对汽车需求量大,政府大力鼓励群众购买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推进出租车、客车等优先转型。

二是物美价廉,性价比高。目前,我国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接近500公里,动力电池单体成本降低30%,寿命提高40%,充电速率提升3倍多。近年来,比亚迪、红旗、江淮、理想、蔚来、极氪、岚图等国产品牌在中亚广受青睐。乌兹别克斯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大国,据统计,2024年乌共进口电动汽车24095辆,其中超过99%来自中国。2025年1月至5月,比亚迪汽车在乌兹别克斯坦累计销量7859辆,其中仅宋PLUS DM-i单一车型占比就超30%。

三是交易方式灵活,且有多方支持。我国对中亚出口的新能源汽车绝大多数都要从霍尔果斯口岸通关,为此产生了汽车“摆渡人”这一新兴职业,即驾驶中国生产的新车,从霍尔果斯出境,将车停到哈境内指定位置,完成交付验收后返回国内。中哈两国边检在免签政策下深化国际海关协作,大力推进“自驾出口”出境通关方式。霍尔果斯海关通过实行24小时货运通关、优化审核验放流程,实现了二维码信息与海关系统自动交互,通关效率提升80%。

四是合作模式完善,中国车企主动“走出去”,在中亚同当地合资经营,共谋开发。2019年,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与江淮汽车共同投资哈萨克斯坦汽车生产组装企业阿鲁尔集团,实现在该国生产纯电动汽车。2023年,宇通向阿斯塔纳交付了20辆18米长的纯电动客车。2023年3月,江淮汽车集团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开设首家汽车经销店,销售带保修和售后服务的电动汽车,受到当地民众青睐。2024年8月,塔阿基亚·阿维斯托汽车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金川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在塔创建年产量1500辆电动汽车的合资企业。2023年9月,比亚迪与乌国有控股汽车集团Uzavtosanoat JSC设立合资企业比亚迪乌兹别克斯坦工厂,生产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2025年8月,蔚来官方微博宣布,将于2025年至2026年期间陆续进入乌市场,并与阿布萨黑(Abu Sahiy Motors)合作,计划率先推出蔚来EL8(中国市场ES8)、EL6(中国市场ES6)、ET5、ET5 Touring(中国市场ET5T)和乐道L60等车型。在合作办厂之余,我国也积极同中亚国家开展技术合作,合作修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争取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10月,理想汽车宣布与哈最大独立汽车经销商之一DOSCAR GROUP签署经销协议,推广理想L系列混合动力与电动车型,计划于11月在阿拉木图核心区域开设经销中心,提供包括整车销售、原厂配件、官方保修及高标准维护在内的全方位服务。

前景广阔,但也要克服诸多障碍

一是市场增长可能不如预期。国产新能源车出海中亚虽然订单不断,但是不应盲目扩张,避免产能过剩。乌兹别克斯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重要对象,从订单总额来看,新能源汽车为我国对乌第一大出口贸易产品,但增速已然放缓。

从宏观层面看,虽然新能源汽车在中亚拥有广阔市场和中亚国家的政策支持,但油车依然是主流。站在中亚消费者角度看,购买新能源汽车主要有两大顾虑。一方面是气候问题,中亚地区气候多尘,冬季严寒(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的极端气温可达零下四五十度),夏季高温,纯电汽车难以适应,群众即使选择也是优先考虑油电混动汽车。另一方面是基础设施问题,充电桩等设施明显不足,当地的汽车修理厂缺少维修电动汽车的经验和设备。因此,纯电动汽车的市场增长率可能不如预期。对此,应考虑加大油电混动汽车出口,满足消费者需求。

二是要妥善推进新能源汽车合作落地,加强同当地的协作。中亚国家对外国投资要求极为苛刻,对本国人的所占比例有严格限制。比如哈萨克斯坦要求哈籍人员在领导层中占比不少于总数的70%,在专家和熟练技工中占比不少于90%;塔吉克斯坦要求1:9的外籍员工和本地员工用工比例;土库曼斯坦规定外籍员工和土国员工比例严格执行1:9规定,企业每年需给当地员工涨薪10%等。我国新能源汽车如果想成功出海,不可避免要同本土品牌厂商开展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大量雇用当地员工。为此,必须妥善应对上述困难,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增进友谊,提升中亚人民对我国国产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

三是要继续提高自身品牌效力。近年来我国产新能源汽车在中亚飞速发展,市场份额扩张迅速,一方面提高了自身品牌价值,促进中亚国家认识到“中国智造”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引发中亚部分民众的担忧。对中亚精英阶层来说,欧美知名品牌“质量上乘”,是“身份的象征”,此种情感短期内难以完全割舍,加之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中亚颇有市场,我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面临污名化风险。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出海时一直面临内卷加剧、专利纠纷、认证严苛等难题。同时,在关税压力下,部分车企采取所谓“平行出口”的方式出口“零公里二手车”(即先在国内完成车辆上牌,再以二手车名义出口到海外,这些车实际里程几乎为零,和新车没有本质区别)。此举可以有效降低消费者购车费用,但容易出现关税纠纷和法律责任问题,对车企自身形象也有影响。因此,我国新能源车企在下一步可重点考虑品牌宣传,将宣传重点放在轿车性能、政策优惠、性价比、绿色理念指导上,同时可邀请中亚地区文体明星担任形象代言人,提高知名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本文系中国流通政研会2023年度研究课题“科学认识和防范新时代意识形态风险研究”(LTZY2023-TAL0201)和2025年度曲阜市软科学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儒家文化转化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25QFRK03)的阶段性成果。]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