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6 13:39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肥脸
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河南商丘某社区的超市“巷战”颇具代表性:不到200米的距离内挤着四家超市,汪哥省钱超市以“比同类商品再便宜几块钱”的策略抢客,24瓶装的娃哈哈AD钙奶仅售35元;不远处的大嘴省钱超市则挂出“大品牌工厂价”的招牌。这场社区末梢的价格战,正是硬折扣超市席卷中国零售市场的缩影。
从京东、美团、盒马等巨头密集开店,到区域品牌加速扩张,2024年兴起的硬折扣业态在2025年彻底爆发,成为快消行业最火热的赛道。这股浪潮不仅改写了线下零售格局,更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层变革。
一、从社区夫妻店到巨头的“巷战”狂欢
硬折扣的爆发绝非偶然,而是消费需求迭代、行业竞争升级与宏观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战场已从社区末梢蔓延至零售行业的核心地带。
消费端的“质价比觉醒”是硬折扣崛起的核心驱动力。中国消费者协会2025年的调查显示,“性价比”虽仍居关注榜首,但“高品质”关注度增幅更快,消费正从单纯追求低价转向“低价且高质”的质价比升级。
北京石景山区的王阿姨道出了多数人的心声:“小区新开的折扣超市,牛奶比网购便宜,鸡蛋新鲜,不知不觉就买了一大袋。”这种需求催生了硬折扣的核心价值——区别于传统超市的阶段性促销,也不同于依赖临期尾货的“软折扣”,通过系统性优化实现“天天低价”与品质保障的统一。
零售企业的“破局需求”加速了硬折扣的扩张。传统商超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超市Top100企业销售规模仅增长0.3%,门店数却减少2750家,降幅达9.8%。租金与人力成本上涨、线上分流严重、毛利率触顶等压力,迫使传统商超寻找新出路。
物美、中百集团等区域龙头率先转型,中百集团更是以“闪电战”在湖北开出51家硬折扣店,单店降价幅度达20%。而线上巨头同样面临流量瓶颈,布局硬折扣成为线上线下融合的关键抓手,京东、美团、盒马等纷纷入局,形成“线上巨头下沉、线下龙头转型”的竞合格局。
宏观环境的“预期变化”为硬折扣提供了生长土壤。尽管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与收入分化加剧,让消费者更趋理性。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但中位数增速低于平均值,叠加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上涨,“预防性储蓄”心态凸显,2024年居民部门存款规模再创新高。
这种“账面上有钱,钱包里收紧”的矛盾,让硬折扣的“省钱逻辑”精准契合了大众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应对需求。
二、低价不低质,硬折扣的效率密码拆解
硬折扣并非简单的“降价促销”,而是通过供应链、商品结构与运营模式的系统性重构,实现成本与品质的平衡,其核心是一场“零售效率革命”。
供应链的“去中间化”是成本控制的基石。硬折扣品牌普遍跳过多级经销商,直接对接源头工厂或产地,从生产环节介入商品开发,砍掉了传统流通中的层层加价。物美超值的生鲜商品采用冷链直送,鸡蛋由工厂代工,省去了中间流通与包装溢价;奥乐齐则深度参与上游生产,将营销费用压缩到极致,实现“低价不低质”。
这种直采模式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更保障了商品新鲜度,北京消费者反馈“这里的蔬菜比普通超市新鲜,包装也干净”。
SKU的“精简策略”放大了规模效应。与传统大卖场动辄上万个SKU不同,硬折扣超市单店SKU通常控制在1000-2000个之间,聚焦高频刚需的爆款商品。美团“快乐猴”单店约1200种商品,物美超值控制在1300种以内,有限的品类带来更大的采购量,从而获得更强的议价能力。同时,精简SKU降低了库存管理难度,结合数字化预测销量,能实现“以销定产”,减少损耗与积压,进一步压缩成本。
自有品牌的“高占比布局”是盈利关键。硬折扣超市普遍加大自有品牌比例,绕过品牌方溢价,直接掌控从原料到定价的全链条。奥乐齐自有品牌占比高达90%,物美超值六成以上为自有品牌,这些商品通过简化包装、省略营销费用,价格比同类知名品牌低30%-50%,却能保持更高利润率。
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专家委员会专家李鸣涛指出,自有品牌是硬折扣平衡低价与盈利的核心手段,既能保障品质可控,又能形成价格优势。
三、如何从短期狂欢到长期主流
硬折扣虽势头正盛,但快速扩张中暴露的问题已显现。能否突破供应链、同质化与品质信任的瓶颈,决定了其能否从“短期风口”变为“长期主流”。
供应链稳定性与品质一致性是首要挑战。随着门店数量激增,部分品牌出现“扩张快于供应链建设”的问题,导致商品断货或品质波动。奥乐齐在2025年10月完成管理层调整,重点推动供应链与品控优化,正是应对这一问题的缩影。
对于区域品牌而言,跨区域扩张时的产地直采能力、冷链物流覆盖不足等问题更为突出;而互联网巨头虽有供应链基础,但线下运营经验的缺失可能导致“水土不服”,京东折扣超市的“大店模式”与社区消费的适配性仍需验证。
同质化竞争正在稀释赛道价值。目前多数硬折扣品牌均采用“精简SKU+自有品牌+低价”的模式,商品结构高度相似,缺乏差异化。河南商丘的社区超市扎堆打价格战,北京多家硬折扣店的核心品类重合度超70%,长期来看易陷入“低价内卷”。新零售专家鲍跃忠指出,破局关键在于“精准定位客群与打造差异化商品力”,沃尔玛社区店主打“9.99元价格带”烘焙与速食,盒马超盒算NB聚焦“邻里商业”,都是差异化尝试。
品质信任度是长期发展的基石。尽管硬折扣品牌强调“低价不低质”,但仍有消费者担心商品品质,尤其是自有品牌的认知度不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长期投入:一方面要建立透明的品控体系,如部分品牌公开生鲜溯源信息、提供甜度检测报告;另一方面需通过长期稳定的品质输出积累口碑,奥乐齐深耕中国市场6年才开启扩张,正是通过品质沉淀获得消费者认可。
四、写在最后
从社区夫妻店的价格比拼到零售巨头的战略布局,硬折扣的狂飙突进本质上是一场零售行业的“效率重构”与消费市场的“理性回归”。它不是经济下行期的临时产物,而是零售行业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体验更实”演进的必然结果。
对于快消行业而言,硬折扣的崛起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传统品牌需重新审视渠道与定价策略,适应消费者对“品牌溢价”敏感度降低的趋势;零售企业则需在供应链建设、差异化运营与品质管控上持续发力,避免陷入同质化泥潭。
正如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所言,硬折扣有望成为零售新主流,但前提是解决供应链、品控与创新问题。当“省钱”成为新的消费信仰,当效率成为零售的核心竞争力,硬折扣正在重构中国零售的底层逻辑,而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