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加速转让,渤海银行七折甩卖近700亿不良债权

2025-10-16 10:09

(来源:每财网)

渤海银行近两年累计计划处置的问题资产已经超过了千亿元。

文/每日财报   张恒                                                              

10月10日,渤海银行在港交所披露重大资产处置计划,拟通过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一笔超698亿元的债权资产包。考虑到资产规模巨大,渤海银行还计划寻求股东大会授予一年期一般性授权,以便分批次灵活推进转让工作。

不止渤海,广州农商行已启动近一年来第二次大额资产转让。10月份发布公告称拟以不低于122亿元挂牌189.28亿元信贷资产,相当于对总债权打了六五折。而早在去年12月,该行就曾以99.93亿元向广州资管转让145.92亿元债权,形成“折价出售—释放资本”的连续操作。

更早之前,甘肃银行亦加入此轮处置潮,8月公告以153亿元转让197.19亿元资产包,约合七七折出售,受让方为甘肃资管。

从渤海银行到广州农商行、甘肃银行,其密集的“百亿级”债权包转让背后,折射出中小银行通过折价处置释放经济资本、优化资产结构的共性需求。尽管各案例折扣率各异,但均指向同一目标:将低效资本从长期、高账龄债权中抽离,转化为可支撑新业务的流动性资产,在化解存量风险的同时为经营提质增效。

加速折价转让,

两年甩卖千亿不良资产

据公告披露,渤海银行这笔债权的规模相当可观: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金约499.37亿元,利息约104.36亿元,罚息约93.34亿元,再加上代垫的司法费用1.26亿元,债权总额合计698.33亿元。

公告还显示,截至2024年末,此次拟转让资产账面价值约为483.10亿元(即扣除减值准备86.01亿元后的债务净值)。同时,这笔待转让的资产税前亏损及税后净亏损分别为0.64亿元及0.48亿元。

从账龄结构看,超半数资产为5年以上长期债权:52户5年以上账龄债权本金275.65亿元,占比55%;31户3-5年账龄本金152.18亿元,占比30.5%;其余为1-3年及1年以内账龄债权,总计债权101户,本金合计71.54亿元。这种"高账龄、长周期"特征导致资产流动性差、清收成本高,成为渤海银行资本效率的"隐性包袱"。

按照渤海银行计划,本次债权资产包的转让底线价格为488.83亿元,相当于在698.33亿元债权总额的基础上打了7折左右,符合债权转让的常见折价幅度。

此次转让的受让方范围也已明确,包括四家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AMC)的天津分公司,以及两家天津本地AMC,他们分别是信达资管、东方资管、长城资管、中信金融资管、天津滨海正信资管和天津津融。

从行业实践来看,引入全国性AMC及地方AMC协同处置,既可以利用前者跨区域资金与处置能力,来化解债权包中规模大、结构复杂的部分,又能依托后者聚焦本地相关债权,用属地化优势提升处置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渤海银行并未明确将其标注为不良资产,但高达93亿元的罚息及超55%的5年以上账龄资产,显然已暴露出渤海银行债务履约风险与历史遗留问题,由此给自身带来了巨大"沉没成本",不仅占用经济资本,更因清收难度大、周期长,实质上成为影响该行经营效率的"沉疴"。

事实上,这并非是渤海银行第一次大规模转让不良资产,回溯不良处置轨迹,2024年是该行开启大规模资产剥离的起点,该行先后进行了三次转让债权资产,受让方均为天津本地国有持牌AMC天津津融。

具体来看,早在2024年3月,渤海银行便与天津津融签订资产转让协议,转让资产合计价值56.67亿元,成交价为39.67亿元。2024年11月,渤海银行再次完成一笔债权转让,本金、利息、罚息等债权金额合计约289.65亿元。而就在此次公告前一个月,2025年9月,渤海银行也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转让本金约256.03亿元的债权资产,最终天津津融以207.24亿元受让。

加上此次拟转让的698.33亿元,渤海银行近两年累计计划处置的问题资产已经超过了千亿元。

“甩卖”巨额不良债权背后,

资产质量持续承压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明显看到,相比于城农商行转让债权金额,作为最年轻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渤海银行,此次处置不良资产的包袱显然是巨量的,这无疑暴露出其在资产质量压力下的生存突围。

众所周知,“甩卖”资产只是解决了存量问题,属于“止血”的第一步。对于渤海银行而言,更关键的考验在于“止血”之后能否成功“造血”。

此次转让若能完成,渤海银行预计将获得约5.73亿元的正向财务影响,同时该行还表示称:“可将历史积存的经济资产占用交高、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一次出清;并预期能够较大幅度改善自身资产质量,优化资产结构,节省风险资产占用,提高资本充足率”。

毫无疑问,大规模转让不良资产能在短期内立竿见影地优化财务指标、释放资本空间,为银行赢得宝贵的喘息之机。但这本质上是对存量问题的清理,而非对增量风险的杜绝,要知道,目前渤海银行所面临的资产质量压力不容小觑。

如下图所示,渤海银行有向不良贷款转化风险的关注类贷款及已经生成不良贷款的合计规模,先是从2020年的414.07亿元逐年增长至2023年末的454.29亿元,随后在2024年有所大幅降至了425.43亿元。

但是到了今年上半年,情况却突然发生反转,此前压降势头不仅未能保持住,反而两项指标都出现较大增长,说明渤海银行资产质量潜在和存量风险皆有所抬头。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72.69亿元,较年初增长4.79%;关注类贷款余额277.65亿元,较年初增长6.53%。两项合计达450.34亿元,相当于半年时间里大幅增长了24.91亿元,增幅达5.86%。这也说明了,尽管渤海银行在不断努力转让低效信贷资产,但这似乎只是杯水车薪,处置期间仍还有更多的不良贷款和关注贷款持续涌出。

伴随着资产质量潜在和存量风险的集聚,今年上半年渤海银行不良贷款率和关注贷款率均位居高位,分别达1.81%、2.91%,较2024年末分别上升了0.05pct、0.13pct。横行对比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平均值为1.49%,渤海银行不良率水平不仅显著高于行业均值,而且在国内股份制银行中依然是最高的。

风险还在出清中

实际上,巨额不良资产的集中涌现,根源在于渤海银行过去业务扩张中积累的结构性风险,其中房地产贷款与个人消费贷成为两大“重灾区”。

房地产业多年来一直是渤海银行贷款投放的第二大行业,随着行业下行周期到来,相关不良风险持续释放,在2023年末该行房地产业不良率一度高达3.65%,不良金额32.29亿元,在各行业中排名第一。截至今年6月底,虽然该行房地产业不良率下降至2.02%,但数值仍较高,需进一步压降。

而为了追索债权,渤海银行已先后将恒大、泛海、泰禾等多家问题房企告上法庭。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作为被告的渤海银行各分行与恒大地产相关联的涉诉案件高达数百起;此前该行还与股东泛海系因20亿借款违约而对簿公堂;去年3月份,渤海银行提起诉讼请求判令泰禾集团所控股的新海岸公司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罚息等费用合计19.43亿元。这样的诉讼案例还有很多......

个人消费贷的风险暴露则更为迅猛。2017至2020年间,渤海银行通过与蚂蚁、微众等互联网平台合作,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流量磁吸效应,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展现出惊人的扩张速度,规模呈现“火箭式增长”,从88亿元飙升至1170.05亿元,三年间扩张超12倍。

但近两年来行业的明显趋势是零售业务增长困难,且带来较多的坏账,利润下滑。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环境让一部分群体的收入受到影响,信用卡、消费贷、个人经营贷的不良率均出现上升。前些年信用卡、消费贷大跃进,带来零售金融的过度繁荣。

渤海银行也不例外,急速扩张的个人消费贷业务风险在2024年集中爆发。截至2024年末,该行个人消费贷不良率陡然升至12.37%,几乎是2023年的三倍,同时也是同期招商银行1.04%消费贷不良率的12倍之多。此外,风险还呈现出链式传导效应,其中经营贷不良率上升至4.62%,同比增长1.38pct;个人房贷不良率从上年末的0.97%翻倍至1.98%,进一步加剧了资产质量压力。

或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近两年渤海银行迅速压降个人消费贷投放力度,以期缓解该业务所带来的不良风险。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该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已经降至了340.29亿元,不仅较年初减少了9.29%,而且也是连续三年半在压降。

不过即便如此,渤海银行个人消费贷不良情况还远未达到出清的地步,虽然其暂未在半年报中透露今年上半年个人消费贷不良具体数值,但是在同期172.69亿元不良贷款中,该行个人贷款不良金额却达到了95.31亿元,占比高达55.2%,不良率为4.43%,较上年末增长0.28pct,成为拖累资产质量的主要因素,这也或从侧面印证了目前渤海银行个人消费贷不良化解压力还很大。

且代入到整个金融行业来看,渤海银行零售贷款不良情况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掉。据国信证券报告分析,各大银行在制造业、房地产和城投领域不良基本出清和见顶回落,但目前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在内的各类型零售贷款不良率都在上升,零售风险正在暴露当中。

实事求是而言,相比于隐忧较多的资产质量承压情况,渤海银行近年来经营业绩表现还算是不错的,整体处于上升通道。继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54.82亿元,同比增长1.94%,净利润52.56亿元,同比增长3.44%,业绩止跌回升后,其今年上半年业绩延续了增长向上态势,实现营收142.15亿元,同比增长8.14%;净利润38.30亿元,同比增长3.61%。

总体来看,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渤海银行能够借助日益丰富的不良资产处置工具来甩掉不必要的债务包袱。但这绝非可以高枕无忧了,真正的挑战在于,其能否抓住处置带来的战略窗口期,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深层转型。此次巨量不良资产处置,不仅是渤海银行财务层面的债务剥离,更将成为检验中小银行转型能力的“行业标尺”,最终成效,也会为我国众多寻求转型的中小银行提供一份参照样本。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