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6 11:32
(来源:储能世界)
根据SNE Research最新发布的《2025年9月全球月度电动汽车与电池追踪报告》,2025年1月至8月,全球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BEV、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混合动力HEV)电池装机量达到691.3GWh,较去年同期的512.6GWh大幅增长34.9%,延续了2017年以来47.6%的年复合增长率强劲势头。
全球电池市场格局巨变:中国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从最新的市场份额数据来看,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前六大电池供应商合计市场份额达到77.2%,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中国企业强势崛起,占据市场半壁江山
宁德时代(CATL)以254.5GWh的装机量稳居全球第一,市场份额达36.8%,较去年同期的37.7%略有下降,但仍保持着31.9%的高速增长。该公司不仅为极氪、问界、理想、小米等中国品牌供货,还获得了特斯拉、宝马、奔驰、大众等全球主流车企的青睐。
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的独特优势,以124.8GWh的装机量位列第二,市场份额从去年的16.2%提升至18.0%,同比增长率高达50.3%。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在欧洲市场实现重大突破,2025年上半年在欧洲的电池装机量达到8.6GWh,同比激增263.1%。
中创新航(CALB)以32.1GWh的装机量排名第四,同比增长32.3%,市场份额维持在4.6%。
新兴力量异军突起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中国第二梯队电池厂商表现异常亮眼:
:装机量25.1GWh,同比增长71.8%,市场份额从2.9%提升至3.6%,排名第七
:装机量19.9GWh,同比增长84.9%,市场份额达2.9%,排名第九
:装机量17.5GWh,同比增长98.5%,市场份额2.5%,排名第十
这三家企业的高速增长,显示出中国电池产业的深厚实力和巨大潜力。
韩系三巨头份额持续下滑
与中国企业的强势表现形成鲜明对比,韩国三大电池厂商(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的合计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20.6%下降至16.8%,降幅达3.8个百分点。
LG新能源(LGES)保持全球第三,装机量67.4GWh,同比增长13.3%,但市场份额从11.6%下降至9.7%。该公司主要为特斯拉、雪佛兰、起亚、大众等车企供货。由于特斯拉相关车型销售放缓,LG新能源对特斯拉的供货量同比下降15.8%。不过,起亚EV3的全球热销以及雪佛兰Equinox、Blazer、Silverado EV等Ultium平台车型在北美的扩张,为其提供了增长支撑。
SK On排名第五,装机量29.2GWh,同比增长20.3%,市场份额从4.7%降至4.2%。该公司主要客户包括现代汽车集团、奔驰、福特和大众。现代IONIQ 5和起亚EV6是其主要配套车型,大众ID.4和ID.7的稳定销售也贡献了增量。虽然福特F-150 Lightning销售放缓,但Explorer EV的增长带动SK On对福特供货量同比增长13.0%。
三星SDI表现最为疲软,装机量20.0GWh,同比下降9.1%,市场份额从4.3%降至2.9%,排名跌至第八。该公司主要为宝马、奥迪、Rivian供货。尽管宝马i系列车型和奥迪Q6 e-Tron带来一定增量,但Rivian新推出的标准续航版本采用国轩高科的LFP电池,对三星SDI的供货份额造成冲击。
松下专注北美战略
松下以25.8GWh的装机量排名第六,同比增长16.0%,市场份额为3.7%。作为特斯拉的主要供应商,松下正在加速重组供应链以专注北美市场。面对美国对中国电池和原材料的关税壁垒,松下正努力降低对中国材料的依赖,扩大本地采购,以确保在北美市场的竞争力。
市场趋势展望:从增长到整合
从图表显示的历史趋势看,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自2017年的59GWh增长至2025年前8月的691GWh,展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2017-202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47.6%,预计2025年全年装机量将突破801GWh。
然而,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前六大厂商市场份额从分散走向集中,头部效应明显
:中国企业合计市场份额已超过60%
:LFP电池凭借成本优势快速扩张,对传统三元电池形成挑战
:各国加强本土供应链建设,跨国建厂成为趋势
产业链挑战与机遇并存
全球二次电池市场的快速增长背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供应链安全成为焦点:随着G7和欧盟考虑对稀土元素实施价格上限和出口管制,关键矿物的稳定供应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美国通过收购Lithium Americas股份等举措,加强政府主导的锂供应链建设。
本土化生产竞争加剧:中国电池企业正通过海外建厂快速扩大全球影响力,如宁德时代在西班牙、匈牙利、德国等地建设工厂,给当地企业带来技术和成本双重压力。
可持续发展要求提升:电池制造商不仅需要扩大产能,还必须确保合规性、实现材料来源多元化、推进可持续设计和回收体系建设。
在这一背景下,只有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灵活供应链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才能在中长期竞争中脱颖而出。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电池产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市场格局的重塑仍将继续。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我们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不希望我们转载您的作品,请和我们联系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