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国石油新能源的“潜伏”与“爆发”

2025-10-16 10:36

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传统能源企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为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早已悄然展开,并逐步显现出其作为新能源巨头的潜力。从地热供暖到风光发电,从氢能制取到储能技术,中国石油正以“油气热电氢”协同发展的战略,重塑自身能源版图,开启一条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中国范式”。

01

从零星布局到体系构建

中国石油的新能源探索始于2000年,当时成立的中国石油华北(北京)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涵盖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跳脱了中国石油传统的油气业务范畴。然而,这一举动在当年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新能源业务在中国石油的年报中仅以“其他业务”一笔带过。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中国石油抓住碳资产价值重估的机遇,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建成首个地热供暖站,用采油伴生的80℃地热水替代燃煤锅炉,年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克拉玛依油田将报废抽油机改造成风力提水装置,青海油田在输油管道外壁敷设光伏板,这些带着鲜明油田烙印的创新,虽未突破“依附”传统业务的局限,却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2009年成为关键节点。随着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启动和光伏标杆电价政策出台,中国石油在新疆、甘肃等地铺设试验性光伏阵列,利用油田闲置土地开展分布式发电。2013年,公司年度预算单列“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专项8.7亿元,允许油田将光伏、地热投资纳入开发成本核算,标志着新能源与油气主业融合被提上日程。

“十三五”期间,国家密集出台《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等政策,直接撬动了传统能源企业的转型。中国石油抓住机遇,支持地热资源规模开发,布局全氢产业链,发展风电、光伏等业务。2018年,吉林油田建成中国石油首座大型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15兆瓦,年发电量2250万千瓦时。

地热业务的突破更具标志性。2017至2019年,中国石油投资7亿元开发地热资源,冀东油田在曹妃甸新城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单体地热集中供暖项目,供暖面积230万平方米;河北任丘石油新城利用潜山高温地热水、砂岩地热水及油田产出余热水,实现63万平方米民用供暖,年替代燃煤9300吨。

这一时期,中国石油不仅完成了多个新能源项目的落地,更在组织体系、资本平台和人才结构上进行了初步搭建,为后续的新能源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02

新能源业务全面开花

进入“十四五”以来,中国石油的新能源业务迎来了爆发期。2020年,玉门油田建成首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同年年底,中国石油正式组建新能源公司,业务范围涵盖风电、光伏、地热、氢能、储能等多个板块,标志着新能源在中国石油从“附属业务”上升为了集团一级业务。

2021年成为中国石油新能源发展的分水岭。这一年,公司优化业务板块划分,构建油气和新能源、炼化销售和新材料、支持和服务、资本和金融四大业务板块,新能源首次与油气业务并列。同年,提出“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战略,明确到2035年新能源与油气“三分天下”的目标。

战略落地迅速。2021年,中国石油39个新能源项目建成投产;2022年新增装机120万千瓦,较上年翻近6倍;2023年再翻一倍,达365万千瓦;截至2024年底,中国石油风光发电量达到47.2亿千瓦时,新增风光发电装机规模495.4万千瓦,风光发电项目已覆盖20个省份,累计装机超过1300万千瓦。

玉门油田是中国石油在新能源领域的一个典型案例。地处甘肃日照强、土地成本低的资源带,玉门油田将光伏作为主攻方向,截至2024年已建成6个光伏电站,总装机54.1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7亿千瓦时,成为绿色盈利的支柱板块。此外,玉门油田还积极探索氢能制取与利用,建成了甘肃省首条中长距离输氢管道,实现了氢气从生产到利用的全流程高效贯通。

03

新能源成为重要增长极

近年来,中国石油的新能源业务在财务表现上也进入了向上通道。从修订新能源项目投资管理规定,到制定新能源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再到完善相关项目的财务配套支持,中国石油不断健全新能源发展的配套制度,推动新能源项目提质提效。

2025年上半年,中国石油不断完善新能源业务布局,加快推进塔里木上库光伏、青海格尔木风电、吉林昂格风电等重点项目建设,风光发电量同比增长70.0%;全产业链协同推进CCUS业务,注入二氧化碳130.5万吨。油气新能源业务实现经营利润856.9亿元。

当前,中国石油已逐步具备区域绿电平衡与交易能力,新能源业务已经成为中国石油的重要增长极。

这一点在旗下油田的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例如,青海油田2025年3月份上网绿电突破1亿千瓦时,并且与青海省内两家企业签订4000万千瓦时绿电协议;吉林油田2025年1至5月新能源发电量突破6亿千瓦时,累计减少碳排放47万吨。其中,自消纳项目发电1.9亿千瓦时,绿电占比超30%,弃电率控制在1%以内,同时减少油田用电成本5300万元;外供项目发电4.1亿千瓦时,实现利润4000万元;塔里木油田百万千瓦级绿电直连项目正加速推进。

在氢能领域,中国石油同样布局深远。2022年6月5日,中国石油发布了《中国石油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3.0》,力争2050年供氢商品量达到国内市场份额的30%以上。近年来,中国石油将氢提升为战略性新兴业务,遵循“战略布局、稳步推广、规模发展”的三步走策略,专注于多元化制氢技术的研发、低成本高效储运氢的探索。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已在内蒙古、青海、吉林、甘肃等地布局了多个绿氢项目,氢总产能达到8100吨/年,成为国内领先的氢能供应商之一。

此外,中国石油还在地热供暖、充换电站等领域加速布局。截至2024年底,中国石油累计地热供暖面积突破5000万平方米,预计“十四五”末,建成地热供暖面积超9000万平方米(含运维),遍及河北、河南、山东、甘肃、陕西等10多个省份。在充换电站领域,中国石油通过收购普天新能源、重组中石油昆仑网联电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举措,全面拉开了战略性布局充电市场的大幕,其中,普天新能源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就超过2万台。

04

构建综合性能源公司

面向未来,中国石油构筑了发展新能源的宏伟蓝图,力争到2035年新能源与油、气“三分天下”,2050年新能源产能比重达到50%,并力争外供绿色零碳能源超过自身消耗的化石能源。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石油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持续加速。

2025年以来,中国石油新成立的多家公司,业务高度集中在风光发电、充换电、氢能、储能及地热等领域。例如,中石油吉油(乾安)新能源有限公司覆盖“发—输—供”全链条,中石油(秦皇岛)港油地热开发有限公司专注地热开发。此外,中国石油还积极与地方国资、跨界企业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业务的发展。

在新能源产业竞争越来越走向拼硬实力、拼场景兑现、拼综合效率的阶段,中国石油基于政策导向、资源禀赋、自身情况,系统化、规模化发展的打法,或许正是中国传统能源企业走稳走好转型道路的底气所在。

从试水新能源到全面扩张,再到成为新能源巨头,中国石油的转型之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面对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潮,中国石油以坚定的决心和务实的行动,不断推动新能源业务的发展,为构建多元、绿色、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贡献力量。未来,随着新能源大基地建设的提速、储能与氢能业务的拓展以及新材料技术的持续突破,中国石油向综合性能源公司的转型之路将愈发清晰。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