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6 06:01
(来源:大树的格局)
这两天新凯来火啊!今天就聊聊新凯来、北方华创和中微公司这三家的关系,这个确实越来越有意思了。它们之间肯定存在竞争,但这种竞争远比简单的“抢订单”要复杂和深刻,更像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既竞又合、动态演进的产业格局。
先说竞争的一面,这是最直接的。新凯来的产品线实在太广了,从刻蚀、薄膜沉积到量检测,几乎覆盖了前道制造的所有关键环节,这直接让它在多个赛道上与北方华创和中微公司形成了交叉火力。
比如在刻蚀领域,中微公司是凭借多年深耕技术壁垒最高的高端刻蚀设备才站稳脚跟的,而新凯来的“武夷山”系列刻蚀设备一上来就瞄准高端市场。在薄膜沉积方面,北方华创是平台化布局,拓荆科技在CVD/ALD领域专注,而新凯来的“长白山”、“普陀山”、“阿里山”系列同样来势汹汹。
更不用说在国产化率还非常低的量检测设备领域,新凯来的入场,更是与中科飞测等专业厂商以及正在布局该领域的中微公司形成了潜在的竞争关系。
这种业务范围的广泛重叠,必然会导致在高端人才、零部件供应链资源以及国内头部晶圆厂(如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的产线验证机会和订单上的争夺,中微公司董事长尹志尧也提到,目前国内做刻蚀和薄膜设备的企业有几十家,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如果我们只看到“内卷”,那格局就小了。当前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最核心的矛盾,不是国内企业之间的市场份额之争,而是整个国产供应链与国际巨头之间巨大的实力代差以及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紧迫性。
从这个宏观视角看,它们更是“国产替代”战线上的友军。市场足够大,而需要攻克的堡垒又太多太坚固,单靠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满足国内晶圆厂全面国产替代的需求。
这就好比一支突击队,前面有无数个高地需要攻克,北方华创像是一个综合步兵师,什么装备都有;中微公司则像是特种兵,专攻爆破(刻蚀)技术顶尖;新凯来则像是一个新组建的、装备精良的全能装甲旅。它们之间固然有谁冲锋更快、谁打得更好的比较,但首要任务是一起攻下敌人的阵地,而不是先内耗起来。
尹志尧也认为,目前国内半导体设备公司比较成熟的约有30家,这并非内卷,而是正常的自由竞争,未来通常会遵循“两个半原则”,即会出现一两个体量较大的平台型公司和一些在各自领域发展很好的小型设备公司。
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战略打法和基因禀赋差异很大,这自然形成了某种错位竞争和战略纵深。北方华创走的是“应用材料”式的平台化路径,追求大而全,凭借规模优势和长期积累的客户关系构建壁垒。
中微公司则更像“技术偏执狂”,追求在刻蚀等核心点上的极致突破和全球领先性,然后再稳健地向薄膜沉积等相关领域扩展,它的立身之本是技术深度和已获得的国际顶尖客户认可。
新凯来则是“国家队”和“华为基因”的结合体,拥有强大的资本后盾和从华为继承而来的技术攻坚体系与市场化狼性,它没有历史包袱,可以一步到位地瞄准最先进的制程和全栈自主创新。这种差异性,使得它们即便在同一个设备大类里,也可能聚焦不同的技术路线或客户需求层次。
往更深一层看,这种竞争关系的本质,其实是推动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从“点状突破”迈向“系统级能力”构建的关键催化剂。几年前,我们可能还在为某一款刻蚀机或清洗机实现国产化而欢呼。
但现在,随着新凯来这样的全能型选手加入,以及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的平台化扩张,竞争迫使所有玩家都必须思考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系统性的创新能力。
这不再仅仅是攻克单一设备的技术难题,而是考验整个产业链的协同能力(比如带动国产零部件的发展)、与晶圆厂深度绑定的联合研发能力、以及全球化服务网络的构建能力。良性的竞争会加速技术迭代,倒逼企业提升效率和服务。中微公司的新产品研发周期能从过去的3-5年缩短到现在的一两年,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这种行业整体进步带来的协同效应和竞争压力。
所以,我们不必过分担忧它们之间的竞争会演变为恶性内耗。当前阶段,更重要的或许是看它们如何共同把国产半导体设备这块蛋糕做大、做精。一个健康的业态,应该是既有北方华创、中微公司这样的综合平台和技术领军者,也有新凯来这样的鲶鱼,还可能有一批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的“专精特新”企业。
它们的竞合关系,最终将塑造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生态。当然,这个过程也需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需要市场与政策更好的引导,让竞争最终结出技术的硕果,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堆砌。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