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5 18:02
(来源:浪哥财经)
……
科技,连出2大利好。
第一,核聚变突破。
10月14日,中核集团相关研究院,在磁约束核聚变能量导出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将有力支撑我国聚变实验堆的后续建设。
并且,我国有望在2030年通过核聚变发电点亮第一盏灯。
那么,为何核聚变如此重要?
我们在前面的直播中解读过,核能有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主要形式,而核裂变已经实现可控,并且进入了商业化应用,也就是目前的核电站。
但核裂变面临两个限制;
一个是原材料极度稀缺,核裂变需要的铀等重金属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且无可替代。
一个是污染风险,核裂变反应堆会产生放射性较强的核废料,后续处理极其复杂。
这个时候,核聚变被寄予了厚望!
核聚变主要利用氘—氚作为聚变燃料,而氘在海水中藏量巨大,成本低储量大足够用上亿年。并且,核聚变不会产生放射性物质,安全性更好。
核聚变反应早就得到了实现,典型的就是氢弹。但是这种聚变反应还没有实现可控,现在如果能实现可控核聚变,就相当于拥有了无限的能源。
所以,可控核聚变,也被看作是未来终极能源争夺。
在这一领域,我国已经领先。
2025年1月,EAST也就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了世界纪录,距离“无限”清洁能源更近了一步。
当前,可控核聚变正从技术导入期逐步进入到成长期,产业链企业也有望迎来加速。
产业链核心,集中在磁体环节、真空室和堆内构件、电源总成、微波和电源器件、燃料增殖和循环、检测设备等领域。
比如国内A公司,旗下参股公司已经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三大核心系统的设备供应商,同时也是全球唯一通过ITER组织认证的磁体支撑系统供应商。
第二,特斯拉机器人再次进化。
就在10月4日,马斯克发布了一段特斯拉机器人Optimus练功夫的视频,并且回应称“是AI,不是遥控。”
可见,人形机器人性能又得到了新的提升,进一步加快了商业化的脚步。
特斯拉计划于2025年底推出Optimus第三代,2026年正式量产。
当前,随着双环传动、三花智控、兆威机电等产业链企业的技术突破,人形机器人不但性能上有了大幅提升,成本也在大幅下滑,具备商业化的条件。
数据来看,在医疗、工业、服务等需求推动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有望突破60万台,行业规模有望超1000亿美元。
对人形机器人这个新产业,没有谁比我们更坚定,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就在直播中,不断的解读相关产业链以及AI的延伸,包括PCB、CPO等,逻辑都已经很透彻。
之所以这么坚定,是因为我们很清楚技术更迭,对产业趋势的影响。尤其是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已经开始加速释放订单和业绩。
而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角度看,核心价值量就在8个领域;比如主控芯片、旋转关节、线性关节、控制器、灵巧手、皮肤等。
但是,却忽略了三个新技术领域;
1、PEEK材料。
PEEK材料是一种特种工程塑料,其密度仅有铝合金的一半不到,强度却是铝合金的7.9倍,是人形机器人身体结构材料的首选。
但由于具备极强的工艺壁垒、成本壁垒等,目前全球80%的份额被海外企业占据。
国内企业中,尽管B和C公司PEEK材料年产能超1000吨,但真正快速切入机器人产业链的却是D公司。
2、MEMS技术。
MEMS,即微机电系统,是一种技术平台和制造工艺。它利用集成电路的微纳加工技术,将电子电路、传感器、执行器等多个元件集成在一个微米硅基芯片上。
在人形机器人上,MEMS技术类似于“感官”和“小脑”,是机器人感知环境和实现精准运动控制的基础,市场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
目前,国内一家公司已经打破垄断,处于快速放量阶段。
3、液冷。
液冷,原本为AI服务器而生,但是随着机器人的快速商业化落地,正快速应用于机器人领域。
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液冷市场规模约100亿美元。
这个时候,能同时切入AI和机器人的液冷企业,订单弹性会更大。
对这3个新技术,我们也会在后面的直播中继续解读。
……
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