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星舰”实现“活着回来”

2025-10-15 19:57

  当地时间10月13日晚,在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发射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成功完成第11次试飞。火箭在起飞后顺利分离,冲出太空又平安回到地球,最后精准落入墨西哥湾海域,实现了让“星舰”“飞回来”的阶段目标——完成从发射到受控落水的完整闭环。

  对于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和整个美国商业航天界而言,这次任务不只是一次技术胜利,更标志着一个全新阶段的开始。

“星舰”是什么?

  SpaceX的“星舰”并不是一枚普通火箭。它被设计成全球最大、推力最强、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输系统,由“超级重型助推器”和上部飞船两部分组成。整套系统高达121米;满载起飞推力约7600吨力,相当于15架波音747同时起飞的力量。其近地轨道设计运力可达150吨,明显超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空发射系统。

  马斯克的构想是:用“星舰”实现低成本、高频次的太空运输体系,从大规模发射“星链”卫星,到将货物与人类送往月球、火星,乃至实现“地球点对点超高速运输”。他曾形容说,“星舰”不是一次性的火箭,而是一种未来的太空飞机。

  为实现这一愿景,SpaceX已在“星舰”项目上累计投入超过50亿美元。其中,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的“星基地”建设费用约30亿美元,佛罗里达州新发射设施预计再投入18亿美元。每次试飞几乎意味着数千万美元的“真金白银”烧掉,因此也被业内称为“用烧钱换未来”的实验。

任务回顾:

从爆炸到“活着回来”

  截至目前,“星舰”已完成10次试飞。从早期的低空跳跃,到全尺寸轨道级飞行,每一步都带来了不同层面的数据突破。业内普遍认为,这10次试飞虽然“九险一胜”,但每次都在验证不同系统——推进、分离、热防护、姿态控制——并通过“爆炸式试错”积累了宝贵数据。正如美国专业技术媒体Ars Technica所评论的,SpaceX通过不断的失败,把人类送得更高、更远。

  这第11次试飞,则被业内普遍视为二代“星舰”的“毕业考”。这次,“星舰”搭载了升级后的猛禽2号发动机,采用更轻的结构与强化隔热瓦系统。与前10次相比,本次的重点是验证高温再入、防热瓦密封、发动机重启和载荷释放系统。

  过去10次试飞,“星舰”都没有一次能完整“活着回来”——要么在升空阶段爆炸,要么在重返大气层时解体。即使是今年6月的第10次试飞中,虽然飞船成功重返地球并在海面软着陆,但仍部分受损。

  这一次“星舰”再次完成了“从出发到回家”的完整旅程,标志着SpaceX梦寐以求的“再入闭环”终于实现。接下来,SpaceX将把重点转向新一代的“星舰”3研发。

这次发射实现了

哪些突破

  突破一:火箭复用技术被攻破。这次成功的最直接意义,在于SpaceX第一次真正跨过了可复用重型火箭的门槛。首先是热防护系统经受住极端高温;其次是发动机再入后重新点火成功;助推器也实现受控落水。若后续测试顺利,未来“星舰”将可以在短时间内回收、翻修并再次使用,这将大大降低航空成本。就如马斯克所言,未来的太空运输将实现像目前的航空运输一样频繁。

  突破二:载人登月战略获支点。在美国航天战略层面,这次试飞也具象征意义。国际航天竞争正在加剧,试飞成功为白宫在下一选举周期中提供了重要“科技成果”。此外,“星舰”被指定为NASA“阿尔忒弥斯3号”登月任务的登月舱。此次试飞成功,意味着NASA距离实现载人登月目标又近了一步。《华尔街日报》此前就指出,“星舰”的进度直接关系到美国重返月球的时间表,第11次试飞的顺利完成,让这一计划重获生机。

  突破三:人类深空探索能力获得积累。这次试飞任务验证了再入与姿态控制等关键技术,为未来的月球补给、火星运输甚至星际任务都积累了真实飞行数据。从某种意义上说,“星舰”的飞行也是一种文明实验——探索能否让航天成为日常运输。     据央视新闻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