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深析博论 | GLP-1:千亿美元蓝海下的创新突围与全球竞逐

2025-10-15 17:43

(来源:博济医药

  今年初,诺和诺德在JP摩根医疗大会上披露的初步数据显示,其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单季度全球销售额突破78亿美元,首次超越默沙东的PD-1抑制剂Keytruda,成为新任“药王”。这一里程碑式事件,将GLP-1类药物在代谢性疾病领域的市场热度推向了新的高峰。

  随着司美格鲁肽核心专利到期日临近,中国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也迎来剧变。国内已有超过三十家药企,包括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头部企业,通过仿制药研发或创新分子迭代的方式涌入赛道,仿创双轨并行的产业态势已清晰可见。

  从近期一系列国际内分泌学术会议到本土的生物医药投资论坛,“GLP-1”已成为无法绕开的议题。这股持续升温的热潮,其背后既是全球范围内代谢性疾病诊疗需求的持续爆发,也标志着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产业创新正迎来密集突破期。

-01-

千亿美元蓝海:

需求爆发与格局重塑

  GLP-1类药物的市场潜力正以肉眼可见的高速释放。

  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GLP-1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00亿美元,其中糖尿病适应症占70%,减重占30%。这种结构性增长的背后,是双重临床需求的集中释放:中国1.4亿糖尿病患者中近三分之一合并慢性肾病,而肥胖人群的代谢管理需求正推动减重适应症以更快速度增长。与此同时,2025年“国家减重年”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体重管理的认知,从顶层设计层面为代谢类疾病防控与体重管理注入新动力,政策引导与现实健康需求形成双向驱动。

  长期来看,全球GLP-1市场规模预计在2030年突破千亿美元,这片蓝海的吸引力不言而喻。但市场格局并非一成不变:目前,诺和诺德与礼来形成的“双巨头”格局虽暂居稳固,却已显现松动迹象,礼来凭借GLP-1/GIP双靶点药物替尔泊肽的更优减重效果,正以强劲势头追赶,“两强争霸”或逐步转向“差异化竞争”。

  在中国市场,机遇与挑战呈现“双面交织”的特征:一方面,先行者成功教育了市场,患者需求持续井喷;另一方面,核心专利到期在即,国内超三十家药企的申报项目已进入关键阶段,一场围绕价格、技术、市场的三方激烈竞争已箭在弦上。伴随国家减重行动的推进,行业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也面临“创新溢价”与“成本控制”的双重考验,如何在临床价值与用药可及性之间取得平衡,将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

-02-

“1+1>2”:

从“单点突破”到“多维进化”的研发革命

  面对复杂的市场格局,GLP-1类药物的研发路径已从“单点突破”转向“多维进化”,其迭代逻辑堪比智能手机的升级历程,既追求“核心性能”的突破,也注重“用户体验”的优化。

  从利拉鲁肽到司美格鲁肽,再到双靶点替尔泊肽,疗效跃升的核心是“内核升级”—— 从单一GLP-1激动剂,向GLP-1/GIP、GLP-1/GCG多靶点协同演进,模拟人体激素协同作用实现“1+1>2”,不仅能在糖尿病、减重领域实现“疗效跃升”,更在心血管、肝脏保护领域开辟新场景。

  但多靶点研发并非毫无风险:GLP-1/GCG药物或致部分患者空腹血糖升高,长期安全性缺乏 10年以上数据,FDA已针对此提出“黑框警告”建议,药企需在“疗效”与“安全”间谨慎平衡。

  与此同时,“外围优化”同样是提升药物价值的关键。即便一款药物的临床数据卓越,如果每周一次的注射仍影响患者依从性,或因胃肠道反应导致患者放弃治疗,其市场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当前研发正围绕三大“外围方向”发力:一是给药便捷化,如中国生物制药的新型口服GLP-1药物、质肽生物的月注射佐维格鲁肽;二是持续优化安全性,通过分子改造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三是拓展适应症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心力衰竭等更广泛的领域,进一步打开了市场空间。

  而在这一研发趋势下,行业共识已逐步清晰:真正的机遇并非“复制司美格鲁肽”,而是精准切入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03-

破局之道:差异化策略成“生存关键”

  在巨头占据先发优势的赛场上,正面硬刚并非明智之举。

  若“后来者”一味追求主流减重、控糖领域,仿制药优势并不明显,因此 “差异化策略” 成为必选项,核心可概括为 “两端突破”。

  一端是 “产品层面的差异化”:在靶点机制、适应症聚焦、剂型创新或给药周期上打造独特性。例如,部分企业选择前瞻性布局 “特定人群市场”,如针对青少年肥胖患者开发更安全的剂型,或针对糖尿病合并慢性肝病患者设计具有肝脏靶向性的药物;另有企业聚焦 “剂型创新”,如开发口崩片、鼻喷剂等非注射剂型,以满足不同患者的用药偏好。

  在这一领域,以信达生物、恒瑞医药、质肽生物为代表的中国药企,通过差异化创新(如双靶点、超长效技术)快速跟进,成为全球竞争的新力量。

  另一端是“临床开发策略的差异化”,这也是更关键、更具挑战性的一环。高效、高质量的临床开发能力,尤其是在研发早期便引入国际视野,设计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临床试验方案,成为将创新理念转化为上市产品的核心能力。

  近期,博济医药直播间的行业专家便指出,“开展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头对头’临床试验,用数据证明优于或非劣于司美格鲁肽,是撬动全球市场的关键;缺乏关键数据,产品易困于区域市场。”这一观点直指国产药痛点——此前部分药物因数据不接轨,难以进入欧美市场。

  在前仆后继的GLP-1赛场上,“后来者居上”的故事并非不可能,但前提是企业能在创新、临床、商业化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

-04-

中国机遇:

从“产业链优势”到“全球竞争力”

  在中国GLP-1赛道上,本土企业拥有一项关键优势:成熟完备的国产多肽产业链。从上游的氨基酸原料供应,到中游的多肽合成与制剂生产,国内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这为企业控制生产成本、保障供应链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

  然而,将“产业链优势”转化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成果”,道路依然充满挑战。美国市场作为全球创新药的价值高地,其复杂的医保支付体系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中国企业的商业化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此外,国际监管环境的风向变化和地缘政治因素,亦是无法忽视的变量。

  其中,“数据壁垒”是最核心的瓶颈 —— 全球医药市场的认可本质是“临床数据认可”,中国药企需产出符合FDA、EMA标准的透明数据,这是进入国际市场的“信用货币”,也是打破“本土销售魔咒”的关键。

  此外,企业还需适配目标市场:在欧美要熟悉审评逻辑、应对专利诉讼;在新兴市场需结合医疗需求与支付能力制定策略。这些挑战的背后,是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从“本土玩家”向“全球玩家”转型的必经之路。

-05-

结语

  GLP-1赛道已进入深度分化阶段,未来的赢家不再是简单的“跟仿”,而是需要在靶点创新、临床开发策略、商业化布局上具备综合能力的玩家——多靶点是技术核心,而差异化是生存法则。

  对于中国药企而言,GLP-1赛道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它不仅是检验国产创新药研发实力的 “试金石”,更是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走向全球的“练兵场”。在千亿美元蓝海的竞逐中,唯有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科学创新为核心”,突破数据与监管壁垒,才能实现从“产业链优势”到“全球竞争力”的跨越。

关于博济医药:

新药&医疗器械一站式综合服务CRO

  博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博济医药”, 股票代码为300404)创建于2002年,2015年在深圳创业板上市,注册资本金3.82亿元,是一家为国内外医药企业提供药品、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全流程“一站式”外包服务(CRO+CDMO)的新型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拥有1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实验和生产场所,目前有超1400名员工,旗下拥有三十多家全资、控股子公司以及十余家关联业务的参股公司;目前获得中国医药外包公司10强、中国医药服务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CRO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单位等荣誉称号;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全流程服务CRO,亦是以临床试验为主要业务的CRO上市公司。

  博济医药“一站式”服务包括:新药立项研究和活性筛选、药学研究(原料、制剂)、药物评价(药效学、毒理学)、小分子创新药一体化服务、临床研究(含医疗器械)、药械中美双报(注册服务)、CDMO生产(MAH落地)、技术成果转化等,涵盖了新药研发各个阶段。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