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5 07:38
岷山环能IPO"临门撤单":五年两度折戟,循环经济龙头的上市迷途
2025年10月,一则终止上市申请的公告,让岷山环能高科股份公司(下称“岷山环能”)再次站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这家手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头顶“国家级绿色工厂”光环的循环经济企业,在北交所IPO提交注册5个月后突然“刹车”,距离上市仅差最后一步。从2020年曲线上市失败到此次主动撤单,岷山环能的资本之路为何屡屡受阻?其背后折射出的行业困境与企业战略选择,更值得深入剖析。
一、IPO撤单始末:五个月等待后的“主动退场”
岷山环能的北交所上市之路,曾一度走得十分顺畅。2025年4月11日,公司顺利通过北交所上市委员会审核;4月30日,正式提交注册申请,按照2024年以来过会企业“平均1个月获批文”的行业惯例,市场普遍预期其将在5月底前完成注册。然而,时间推移至9月,五个月的等待始终未迎来实质性进展,与同期国科天成“3天获批”的高效形成鲜明对比。
9月29日,公司董事会突然审议通过终止上市申请的议案,给出的理由是“基于自身业务发展方向及战略规划,结合资本市场环境审慎分析”。这一表述看似常规,却难掩背后的蹊跷。从时间线来看,公司选择在10月16日股东会审议前披露消息,既为股东决策留出时间,也避免了注册阶段可能出现的“被动否决”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撤单并非监管强制终止,而是企业主动选择,这与科创板木瓜移动因“89问”问询压力撤单、陆海新能因“首轮问询未回复”撤单的情况截然不同,更凸显出岷山环能内部战略的重大调整。
从财务数据来看,公司并非不满足上市条件。2022-2024年,其扣非后净利润从4613.12万元增至6655万元,复合增长率达21.7%;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三年超过7.82%,2024年更是达到9.46%,远超北交所“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不低于1500万元且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8%”的上市标准。同时,公司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的58.05%降至2024年的50.47%,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连续三年稳步增长,财务基本面整体稳健。
二、历史复盘:2020年曲线上市失败的“遗留隐患”
此次撤单并非岷山环能首次与资本市场失之交臂。回溯至2020年7月,深交所上市公司冀凯股份曾计划通过资产置换+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岷山环能前身“岷山有色”100%股权,若交易完成,岷山环能将实现“借壳上市”。但仅一个多月后,冀凯股份便宣布终止重组,核心原因是岷山有色“部分生产经营性资产无权属证书、涉及多起诉讼”。
尽管岷山环能在2022年回复北交所问询时称,已完善土地房屋权属证明,并通过债权债务互抵解决了与前海海航供应链的诉讼,但这一历史问题仍成为监管关注的焦点。北交所审核期间,委员会曾多次要求公司说明“资产权属是否存在潜在风险”,而此次注册阶段的长时间等待,不排除与监管层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进一步核查有关。
从行业背景来看,2020年正值国内铅锌行业环保整治高峰期,岷山有色作为铅冶炼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较大。而此次IPO拟募集的2.95亿元资金中,有12902.91万元用于“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回收项目”,8000万元用于“网络智能化城市矿山回收系统项目”,均属于环保与新能源领域,与2020年的业务结构相比已发生显著变化。这种战略转型虽符合“双碳”政策导向,但也可能因“新业务技术储备不足”引发监管担忧——这一点在北交所审核问询中已有所体现,委员会明确要求公司说明“业务结构调整的技术、资金、人员储备”。
三、核心挑战:技术优势与行业瓶颈的“双重博弈”
岷山环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底吹熔炼-熔融还原-富氧挥发”技术,该技术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是国家发改委低碳技术创新示范项目。依托这一技术,公司构建了“原生矿+再生资源”双轨并行的业务模式,可处理废旧铅酸蓄电池、CRT含铅玻璃等十多种危废,2024年危废处置许可规模达20.78万吨,在河南及京津冀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但技术优势背后,仍存在两大隐忧。一方面,“底吹熔炼”技术是否为行业通用技术引发质疑。北交所审核问询中,监管层要求公司说明该技术在铅冶炼行业的使用情况,若属于通用技术,其技术壁垒将大幅降低。尽管公司拥有33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6项),并承担2项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专项,但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仅为0.8%,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持续创新能力有待验证。
另一方面,“两高”产品压降政策对公司业绩形成压力。作为铅冶炼企业,公司部分产品属于“高耗能、高排放”范畴,近年来国家环保政策持续收紧,要求逐步压降“两高”产品产销量。2022-2024年,公司铅锌产品收入占比从65%降至42%,虽通过增加贵金属回收、退役电池处理业务弥补缺口,但新业务收入占比仍不足30%,且面临格林美、启迪环境等头部企业的激烈竞争。监管层在审核中明确要求公司说明“两高”产品压降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新业务的增长可持续性,这一问题若未能充分解答,可能成为注册阶段的“拦路虎”。
此外,实控人股权质押风险也不容忽视。何秋安家族合计控制公司59.61%的股权,却将其中12.97%的股权质押给银行,为5500万元贷款提供担保。尽管质押比例不算过高,但在IPO关键节点,这种股权稳定性风险可能引发监管对公司治理的担忧,也为此次撤单埋下伏笔。
四、行业透视:循环经济企业的上市“两难困境”
岷山环能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循环经济行业企业上市困境的缩影。从行业特性来看,这类企业普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业务资质壁垒高,危废处置需获得环保部门许可,且资质审批周期长、地域限制严,部分企业因资质不全影响上市进程;二是盈利模式依赖政策补贴,再生资源回收业务受国家税收优惠、补贴政策影响较大,若政策调整,业绩稳定性将受冲击;三是环保合规成本高,企业需持续投入资金用于烟气净化、废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导致毛利率偏低——岷山环能2024年毛利率仅为5.42%,远低于新能源行业平均水平。
从资本市场环境来看,2025年以来,监管层对“两高”行业企业上市的审核标准持续收紧,不仅要求披露环保合规情况,还需说明“双碳”目标下的业务转型计划。对于岷山环能这类传统铅冶炼企业,尽管已向新能源回收领域转型,但转型效果尚未充分体现,可能导致监管层对其未来成长性产生疑虑。此外,北交所近年来更倾向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而岷山环能作为营收近30亿元的大型企业,在估值定位上可能与北交所市场偏好存在偏差,这也可能是其选择撤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未来展望:战略调整后的资本之路何去何从
终止北交所上市后,岷山环能的资本规划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从短期来看,公司将优先推进既定的募集资金项目,尤其是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光伏综合智慧能源项目,这些项目不仅符合国家“双碳”政策导向,还能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降低对铅锌产品的依赖。若项目进展顺利,未来2-3年公司业绩有望实现跨越式增长,为后续重新冲击资本市场奠定基础。
从长期来看,公司存在三大可能性:一是等待资本市场环境改善后,重新申报北交所上市,彼时新业务已产生稳定收益,估值吸引力将显著提升;二是转向创业板或科创板,依托“国家级绿色工厂”“技术研发优势”申报,契合创业板“三创四新”定位;三是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方式优化股权结构,降低实控人持股比例,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为后续上市铺路。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撤单并未对公司经营造成重大影响。公司在公告中强调,终止上市申请不会改变其业务发展方向,且目前现金流充足,足以支撑现有项目建设。但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密切关注10月16日股东会的投票结果,若议案未获通过,公司可能重启上市进程;若顺利通过,则意味着其短期资本战略已明确转向。
结语
岷山环能的IPO撤单,既是企业基于自身战略的主动选择,也折射出循环经济行业在资本市场中的尴尬处境。从技术领先的行业龙头到两次折戟的资本“迷途者”,公司的经历提醒我们:企业上市不仅需要满足财务指标,更需契合监管导向、行业趋势与自身战略节奏。未来,随着“双碳”政策的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行业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但如何在合规经营、技术创新与资本运作之间找到平衡,仍是岷山环能及同类企业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