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5 15:43
(来源:寰球财评)
小编观察到,1999年-2001年间上市的科技公司,存续率仅有6.8%,但活下来的那些伟大企业,改变了全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全人类的生活福祉。
客观上,泡沫对推动技术革命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近代历史上,真正的繁荣往往都在泡沫破灭之后到来,一定程度上,泡沫是我们前进的方式。
既然泡沫不可避免,监管层应该正视、重视泡沫,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改革,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以期尽可能引导、利用泡沫积极的一面,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同时,降低泡沫的不良影响,保护投资者利益。
纳斯达克泡沫巅峰期IPO的企业,存活率仅7%,泡沫的意义何在?
1995年初至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从743点上涨到了峰值5132点,涨幅达590%。这期间,平均每年有200家科技公司在美国上市,虽然大部分质量很差,但依然备受追捧,平均首日涨幅达50%。在泡沫的巅峰,1999这短短一年内,美国新创造了250位亿万富翁和成千上万的新百万富翁。
之后泡沫破灭,纳斯达克指数19个月下跌了78%,见底于1108点;网络股指数的跌幅超过了95%。亚马逊、苹果、奈飞、英特尔等巨头无一幸免,最多的甚至跌去了9成市值。
到2002年底,在1995-2000年上市的公司中,有50%已经消失,72%股价低于IPO价格。到2019年底,1999年-2001年间上市的899家科技公司中,只有61家仍然存续,存续率仅6.8%。
泡沫过后,绝大多数公司都死了,泡沫的意义何在?
三个公司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个,网景。
网景的上市是纳斯达克科技财富神话的开端。
1995年8月9日,网景在纳斯达克IPO,当天股价从28美元涨到了58.25美元,公司市值达到了21亿美元。网景创始人吉姆·克拉克的股份在IPO当天价值6.63亿美元;另一位创始人马克·安德森身价也达到了5800万美元,当时他年仅24岁,刚大学毕业没多久;网景的早期员工身价也达到数百万美元。1995年12月,网景的股价达到每股171美元,六倍于IPO发行价。
这并不是纳斯达克第一次上演财富传奇,比尔·盖茨们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财富偶像,但网景的故事是全新的。
一是它的成长速度惊人,从成立到上市,它只花了16个月,而微软花了11年。《华尔街日报》也感慨:“通用电气公司花了43年的时间才成为一家市值27亿美元的公司,网景只花了大约一分钟。”
二是网景当时还未实现盈利,成立以来累计亏损1278万美元。按照以往的成功经验,一家新科技公司最好在至少连续四个季度盈利后再考虑IPO,但网景的成功颠覆了华尔街的想象。
所以网景的上市真正点燃了“硅谷梦”。就像网景的CEO吉姆·巴克斯代尔说的那样,“网景的上市带动了很多事情。技术人员开始对这些新科技感兴趣,商人因这些技术可以带来的利润而激动。这些年轻新贵的出现让其他人也开始跟风,他们想,‘如果这些毛头小伙都可以赚到大钱,我也可以’”。
为了一夜暴富的梦想,大量的人才和风险投资涌入硅谷。1995-2000年,硅谷大约创造了17.2万个高科技岗位。1994年,美国的风险投资仅为384.3亿美元,占美国GDP的0.053%;到2000年达到峰值时是990.976亿美元,占GDP的0.97%。其中,投资到互联网领域的风投金额由7.07亿美元增长到了769.84亿美元,增加了100多倍;投资到硅谷的金额则由9.98亿增加到了317.55亿美元,增加了30倍。如此庞大的人才和资金,其力量可想而知!
正如比尔·盖茨在1999年就当时的泡沫问题答记者问时所说,“它们当然是泡沫,但你们没有问到点子上。泡沫给网络行业带来了很多新资本,这必将更快地推动创新”。
网景之后,资本市场接受了新的估值模式,它基于企业长期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短期利润的最大化。科技企业的商业模式也随之改变,“快速成长”、无视甚至追求亏损,成为互联网公司的圣经。
第二个,亚马逊。
现在被公认为伟大企业的亚马逊,在当时被视为互联网泡沫的典型代表。
亚马逊于1995年成立,2年后在纳斯达克上市,但一直未实现盈利,1999年亏损7.2亿美元,2000年亏得更多,14.1亿美元,累计债务达到20亿美元。
如果从产业的角度看,没有泡沫,亚马逊早就该破产了。当时主流观点也是这么想的,《纽约时报》说“亚马逊是一家建立在一层薄得不能再薄的泡沫上的市值200亿美元、有2100名员工的公司”,《巴伦周刊》将亚马逊评为“市场上股票被高估最多的公司”。他们认为Barnes&Noble(美国最大的实体书店)会把亚马逊彻底摧毁,将亚马逊嘲讽为“Amazon.toast” “Amazon.bomb” “Amazon.org”(亚马逊永远也无法盈利,应该用非盈利域名)。
某种程度上,他们是对的,泡沫破灭时,亚马逊一度跌去了90%以上的市值。毕竟当时没有人能想到,亚马逊会发明电子阅读器 Kindle、推出Prime会员计划、开创云计算平台AWS、制作原创电视和电影节目……
但因为泡沫,贝佐斯得以“基于长期市场领导地位,而非短期盈利和华尔街的短期反应做出投资决策”,亚马逊得以通过“烧钱”迅速建设基础设施、抢占市场份额。即使泡沫破灭后,泡沫顶峰时的融资也让亚马逊在2000年末还拥有11亿美元的现金,保证其在最低谷也能坚持一直以来的战略,继续推动创新。
第三个,特斯拉。
特斯拉比亚马逊还能烧钱,成立17年亏了17年,一共亏70多亿美元。但就是这样一家从未实现过年度盈利的公司,无论上市前后,都得到资本市场的高度支持,市值过万亿美元,早已是纳斯达克市值前十名。
所以马斯克自己也很感激,说“只想对客户和投资人说声谢谢,你们给了特斯拉一个穿越漫漫长夜的机会,没有你们我们走不到今天”。没有资本市场对从0到1创新的高度认可,特斯拉走不到今天。
所以仅从这三个公司我们就可以看到,如果没有泡沫带来的巨大财富效应,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才和资本进入这个行业,亚马逊和特斯拉这样的公司将很难出现,就算没有“中道崩殂”,也不可能成长得这么快。
所以泡沫的意义何在呢?
大多数公司在泡沫中消失了,但是留下来的那些深刻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无泡沫,不繁荣
科技股泡沫并非孤例,事实上,近现代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巨大的金融泡沫,工业革命期间有运河热,蒸汽和铁路时代有铁路热,都是在这些泡沫及其引起的衰退过后,才迎来了真正的大繁荣。
五次技术革命都出现过金融泡沫期
来源:Carlota Perez,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Financial Capital,基石资本
为什么呢?
经济学家Carlota Perez写了一本书,叫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Financial Capital,研究技术革命和金融泡沫的关系,发现金融泡沫是技术革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对于技术革命推广意义重大。
因为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新产品、新行业和新基础设施的爆炸性发展,它意味着一种新的“经济-技术范式”取代了旧的“经济-技术范式”,比如工业革命时代确立了工业生产、机械化等范式,信息技术革命则确立了信息密集型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等范式,而当火车产生,马车就淘汰了,当纺织厂建立起来,土布就淘汰了。
然而众所周知,旧的范式是根深蒂固的,没有足够的力量,根本无法撼动它。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狂热的金融泡沫就充当了这一关键角色,它用巨大的财富效应,将全社会的资源都吸引过来,汇聚成创新的海啸,以一种摧枯拉朽的方式完成了这一场革命。
“一个新生的婴儿有什么作用呢”?人们一开始修建铁路是仅仅为了运送煤炭,并没有想到它后面会在运输旅客和货物中发挥这么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刚诞生的时候,人们仅指望用它收发邮件,也不会想到它会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泡沫引起的过度投资和人才聚集,毕百年之功于朝夕,大大加速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让市场去投票,让市场去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泡沫,但参天大树往往是从大火的灰烬中生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