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OpenAI抱团科技巨头的循环融资会引发泡沫吗?瑞银研报:目前不会

2025-10-16 19:55

由OpenAI牵头的科技巨头抱团循环融资,到底会不会引发泡沫?

 

就这个热门话题,瑞银近期发布一篇研究报告称:目前不会。
 

瑞银认为,尽管OpenAI的一系列动作让人联想到2000年初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后的特征相似。但AI融资并非历史泡沫的重演。

 

 

Part.01OpenAI 的大合作
 

OpenAI最近干了以下大事:

与甲骨文达成 3000 亿美元云基础设施协议

与博通建立 100 亿美元定制芯片合作

与英伟达的合作规模达 1000 亿美元,计划部署 10GW AI 系统(对应约 5000 亿美元 AI 资本支出)

 OpenAI 收购AMD大量股权

与头部内存供应商签订协议,采购量占全球当前内存产能的 50%。


Part.02担忧焦点:是泡沫吗?
 

上述互联交易引发了 “循环融资” 的担忧 —— 即企业间相互投资、依赖彼此支出,这与千禧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特征相似。投资者质疑:若 AI 需求或商业化进度不及高预期,这种相互依赖是否会引发连锁风险?

瑞银在研报中给出了自己的核心结论:当前 AI 融资并非历史泡沫重演。核心支撑论据有三:

 

1、循环交易规模可控,且绑定业绩而非 “固定投机承诺”

以 OpenAI - 英伟达合作为例:

该合作预计占英伟达2026年预期营收(市场共识 2720 亿美元)的13%,规模虽大但未 “压倒性”;

若2026 年下半年部署1GW系统,总资本投入约 500-600 亿美元,其中英伟达可获得350 亿美元(占AI资本支出的 60%-70%); 

英伟达计划将其100 亿美元再投资于OpenAI,但后续投资需绑定 AI 商业化的实际进展 —— 这种 “业绩挂钩模式”,与互联网泡沫时期 “固定、高投机性承诺” 有本质区别。

 

2、AI龙头企业财务健康度远超千禧年互联网企业

当前头部 AI企业的资本支出主要依赖强劲的经营现金流,而非债务或外部融资:
 

四大科技巨头(Big4)2025 年合计预期产生2030亿美元自由现金流(扣除资本支出后),投资能力充足,资产负债表风险低;
 

尽管 AI 价值链部分环节存在财务脆弱性,但整体产业链不依赖高负债扩张,融资模式可持续性远高于过去周期。

 

 

3. 估值更合理,盈利质量更高

对比 90 年代互联网泡沫与当前 AI 行业的估值逻辑:

90 年代末互联网龙头企业的前瞻市盈率约 60 倍,且盈利不确定性高;

当前 AI 巨头前瞻市盈率约35倍,同时具备更强的资产负债表和更可预测的盈利流;

这表明市场未计入 “不切实际的增长预期”,企业应对潜在增长放缓的韧性更强。

 

Part.03中期风险与投资建议
 

1. 风险提示:中期仍需关注 AI 商业化进度

 

瑞银报告指出,短期AI行业基本面具备韧性,但中期需警惕核心风险 —— 若 AI 落地速度或营收增长不及预期,可能引发产业链调整。当前需重点监控三大指标:AI 商业化率、融资趋势、GPU 投资经济性。

 

 

2. 投资策略:聚焦全价值链分散配置

 

瑞银维持 “布局转型创新受益者” 的投资逻辑,且强调 AI并非单一赛道,需采取多元化策略:

 

赛道选择:AI是 “多层级、跨年度” 机遇,覆盖底层使能技术(如半导体)、智能平台、应用解决方案,避免集中于单一环节;

 

配置比例:半导体占推荐AI配置的23%,因其是下一代AI系统的核心动力;

 

企业筛选:优先选择基本面强劲、现金流可持续、具备规模化创新能力的公司;

 

区域与行业:采用 “灵活分散” 策略,跨AI价值链层级、跨区域、跨行业配置,在捕捉创新收益的同时管理风险。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