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5 11:31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健康险未来发展重点,提出深化健康保险改革,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行业监管,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健康保险服务质效,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保障需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推进,人们对于健康保障的需求持续升级,健康保险在减轻家庭医疗负担、弥补基本医保不足、缓解社会医疗压力等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但与此同时,行业也面临产品形态单一、行业经营能力不足、专业机构发展不及预期等问题。其中,健康险产品同质化严重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健康险市场保费收入前五的险企,市场份额高达62%,产品重合度超过70%。这导致“价格战”成为部分险企争夺市场的主要手段,行业利润率持续承压。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意见》从保障范围、产品供给、服务模式到监管机制全方位升级,特别是在丰富产品形态、拓宽产品功能方面提出了不少可落实、可期待的细化举措,有助于进一步打通行业发展卡点堵点,丰富产品供给、提升“产品+服务”的吸引力,为健康保险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分红型健康险重回市场
《意见》对健康保险的主要险种,即商业医疗保险、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疾病保险四大类进行了重点规划。
其中,“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这意味着,时隔22年后,分红型健康险将再度回归市场。
记者注意到,分红型健康保险起源于2003年前后,以分红型重疾险产品为主。彼时,正值我国重疾险发展初期,叠加保险公司定价、风险管理能力有限,导致加入分红设计的重疾险销售误导频发。
2003年5月,原保监会印发《个人分红保险精算规定》称,分红保险可以采取终身寿险、两全保险或年金保险的形式。保险公司不得将其他产品形式设计为分红保险。此后,分红型重疾险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此次再提“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意味着监管部门正引导浮动收益型产品在健康险领域的规范化回归。业内普遍认为,这是保险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延伸,也释放出监管部门激发健康险市场增长潜力的信号。
202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提升健康保险服务保障水平”“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表示,在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持续下调的背景下,分红型健康险的回归,正好契合了当前发展浮动收益型保险的趋势,有助于通过浮动收益提升产品吸引力,进一步激发健康险市场增长潜力。
“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契合了当前消费者对‘返还型’或‘储蓄型’保险产品的需求,有助于改变健康险特别是重疾险产品当前的销售颓势。”宋占军说。
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分析称,当前,国内健康险市场上短期健康险产品居多,难以为消费者提供持续的健康保障,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作用较弱。此次监管部门支持保险公司开发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产品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引导保险产品回归保障本源。
方正证券研报预测,随着《意见》正式实施,监管评级良好的头部保险公司将持续创新推出分红型重疾险,推动健康险保费增长。
“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保险”首次亮相
商业医疗险是近年来健康险市场的“明星”产品。在业内看来,该险种仍然是未来健康险的核心增量。
关于商业医疗险,此次《意见》定调为“积极发展”,包括“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体系,积极将医疗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纳入保险保障范围”“鼓励长期医疗保险根据风险类别定价,提升保险费率与承保风险匹配度”“规范发展短期医疗保险”等。其中,首次提及“支持开展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保险业务”。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当前市面上常见的消费型长期医疗保险不同,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保险更强调“个人账户”的资金积累作用,用以支付医保报销之后的自付和自费部分。特别是在医保基金愈发吃紧的背景下,个人积累医疗费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记者注意到,上海、南京等地已陆续开启医保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健康险的探索。在上海,市民打开“随申办”App或者“随申办”微信、支付宝小程序搜索“保险码”,找到“医保个账专区”服务,便可使用医保个人账户结余资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让医保卡里的“小钱”撬动百姓健康“大保障”。截至目前,该专区已陆续新增27款产品,提供风险保障超3571亿元。
“这一探索有效破解了部分人群医保余额闲置的痛点。”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称,与现在的医疗险产品主要依靠保障范围、性价比等吸引客户不同,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保险业务将主要依靠高性价比的附加服务等。比如,更具性价比的健康管理服务和更多创新药品、器械等。
方正证券研报预测,《商业健康保险药品目录》有望于今年完成部分初稿,并同步推进药品入院、和医保/医院端打通直赔快赔系统对接,实现医疗数据共享。这为中高端医疗险、医保个账医疗险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健康管理生态布局进一步深化
《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促进健康产业协同发展”,并提出了细化举措。
“无论是从响应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健康保险发展实际出发,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容置疑的发展趋势。”资深健康险从业人士在受访时表示,从内在需求来看,“治未病”的健康理念与险企的风险管控需求形成了强烈共振。中国精算师协会数据显示,参与健康管理服务的客户,其重大疾病发生率平均降低18%,住院理赔成本下降22%。也就是说,通过健康干预减少客户出险频率,已成为险企控制赔付支出、优化经营效益的关键抓手。健康管理不再是健康保险可有可无的附加项,而是关乎险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从外在机遇来看,消费者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正从“事后救治”转向“全周期守护”。有调研数据显示,83%的保险客户愿意为包含健康管理服务的产品支付10%至30%的溢价,76%的潜在客户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投保决策的核心考量因素。消费者的需求推动险企从单一的风险承担者,向“保险+健康管理”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
记者注意到,头部险企已率先发力布局大健康产业。中国人保集团旗下人保健康持续探索“保险+健康管理”创新服务模式,搭建了覆盖全国的“医、药、康、护、健、险”大健康生态体系;中国太保于2023年发布“352大健康服务蓝图”,系统规划了其在健康管理领域的战略方向;中国平安持续推动“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旗下平安健康更是以“保险+医疗健康服务”为核心战略。就在今年9月份,人保健康获批设立健康管理公司,中国人寿亦于南京落子健康管理公司。
“预计随着《意见》发布,各头部险企对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业务的投入将进一步加强。”开源证券研报分析指出,健康保险在业务结构中占比提升,将有利于险企进一步降低利差损风险,提升死差、费差利源贡献,增强险企盈利能力。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到,提升健康保险服务保障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发力。保险机构应切实落实《意见》要求,加快转变服务理念,从“保健康人”向“保人健康”、从“财务补偿”向“健康伙伴”转型。同时,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提升数智化应用水平,通过产品与服务创新探索特色发展路径。
据悉,金融监管总局将加快研究出台浮动收益型健康保险等配套业务细则,督促各保险公司落实《意见》要求,丰富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健康保障的需求,为推动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