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5 16:20
重庆2025年10月15日 /美通社/ -- 近日,来自湖北省罗田县匡河乡海尔希望小学的学生们正围着带队老师叶莹,兴奋地翻看刚领到的研学手册,封面上"海纳新知,智创未来"八个字,映出孩子们眼中的光亮。当天,来自全国 8所海尔希望小学的40名学生与8名老师陆续集结,一场为期6天的海洋科技研学营正式拉开序幕。此次活动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下称“中国青基会”)与青岛市海尔教育发展基金会合作发起,也是“希望工程•海尔小科学家”计划的关键实践,旨在为乡村青少年搭建科技探索与视野拓展的公益平台。
公益初心:从希望工程到"科技筑梦"的接力
开营仪式上,中国青基会项目相关负责人讲述此次活动温暖的方向:"希望孩子们能在我们 6天5晚的活动中有很好的收获,也希望能通过研学营活动点亮孩子们对科技和海洋的热爱。希望工程不仅在于资助,更在于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火种,让他们敢于梦想,敢于追寻。"作为1989年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的全国性5A级公募基金会,截止2024年底,中国青基会已累计接受捐赠235.59亿元,援建希望小学21144所,资助759万余名困难学生,而此次研学营,正是为青少年成长"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使命的生动延伸。
此次与中国青基会携手的海尔集团,同样具有二十余年的教育公益积淀。自 1995年援建第一所海尔希望小学起,海尔集团已累计建成406所希望学校。海尔集团始终着力为乡村学校科技教育提供帮助。"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在心底留下科技的种子、培育科技的梦。"海尔教育发展基金会项目负责人在欢迎词中道出初心。
在重庆为期 6天的研学之旅中,来自多所希望小学的同学们踏上了一段充满"新知"的成长旅程。在科技馆,红色机器人沿轨迹灵活移动,引来阵阵惊叹,孩子们认真记录下风力与太阳能发电的生动原理;走进工业园,自动化洗衣机生产线让同学们目不转睛,更萌发了"将来要控制机器"的职业理想。而在《重庆1949》舞台剧中,革命先烈的故事让不少孩子红了眼眶,一位同学动情地说:"我想像先烈们一样,为国家做些事。"高校课堂里,生动的人生规划课让孩子们立志"要走不一样的路";磁器口老街的方言交流与团队互助,也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巴渝文化与责任担当。海洋馆里,中华鲟唤起他们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国防体验中心,VR战场与军舰陈列让同学们更懂"使命"的重量。结营仪式上,师生们共同庆祝祖国华诞,孩子们自信展示才艺,收到证书与礼物,在祝福与感动中,将这六天所收获的科技启发、文化认知与家国情怀,化作一粒粒成长的种子,即将带回远方,熠熠生辉。
师生心声:在成长里看见公益的力量
"第一天有个孩子晕车,吐了之后说想休息,但过了半小时就过来找我:‘老师我可以,我能坚持'。"谈及学生的成长,带队老师赵晶满是感慨。她提到,此次研学中,孩子们的变化远超预期:"从一开始不敢和陌生人说话,到主动跟外国友人打招呼、邀请拍照,这是很大的突破。"作为有 13年教龄的老师,她始终关注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她的学生携带各自村落的特色服饰参与活动,并在酒店练习民族舞蹈,"我们不仅要把民族的文化带出来,还要带着孩子们学习新的文化。"
来自河南省获嘉县冯庄镇海尔希望小学的校长王民强也对此次研学赞不绝口:"我们从 700多名学生里选了品学兼优的孩子,比如少先队大队长,在研学中特别有领导力,帮老师组织活动,团队配合度很高。"让校长惊喜的是,有些在学校里沉默的孩子,这次变得格外积极,"每天都带着高涨的热情参与,吃饭时还在讨论当天的知识点。体验式学习真的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希望以后能多有这样的机会。"
公益回响:让每颗"小种子"都能向阳生长
研学营结束当天,孩子们带着亲手写满笔记的手册返程。"这是我第一次坐高铁飞机、第一次看海洋生物,我要把看到的告诉班里的同学。"杨艾琳在日记里写道;冯钰铜则把"控制机器"的梦想记在扉页,"回去要好好学数学和科学";刘松苇的手册里夹着一张游船门票,"下次想去北京看天安门,去哈尔滨看冰雕!"
对于中国青基会与海尔集团而言,此次研学只是起点,双方继续携手整合更多资源,通过科技公益的力量为青少年点亮科学梦想。
从重庆科技馆的机器人,到融创海世界的中华鲟,从 166舰的钢铁身躯,到红岩剧场的先烈故事,这6天的科技研学营,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新知,更让"海纳新知,智创未来"的主题,成为乡村青少年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而这盏灯的背后,有希望工程三十余年间对我国公益事业的持续推动,也有海尔企业在公益领域的持续深耕——正如那位带队老师所说:"我们不仅是带孩子看世界,更是让世界看见这些孩子的潜力,让每颗‘小种子'都能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