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5 10:41
(来源:明见局)
作为研发密集型行业的代表,小马智行此次回港动作或与自身“营收高增但亏损扩大”的财务现状直接相关——2025年二季度营收同比增75.9%,但净亏损同比扩大72.49%,也折射出2025年自动驾驶赛道融资回暖背景下,头部企业对资本储备的迫切需求。
10月14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确认小马智行(Pony AI Inc.)境外发行上市备案信息,明确其拟发行不超过102,146,500股普通股并登陆香港联合交易所。
这一进展距其2024年11月以“全球Robotaxi第一股”身份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尚不足一年,若顺利落地,小马智行将成为自动驾驶领域少数实现“美+港”双重上市架构的企业。
备案落地,双重上市有了关键进展
10月1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备案通知书传来明确信号:小马智行境外发行上市备案信息已获确认,这意味着其回港上市计划跨过了核心监管门槛。
根据文件内容可知,小马智行计划发行不超过1.02亿股境外上市普通股,上市目的地锁定香港联合交易所。
这一时间点颇具深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距离2024年11月27日小马智行以“PONY”为代码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Robotax 第一股”,尚不足一年时间。
彼时,小马智行通过美股IPO募资约4.52亿美元,创下2024年美股自动驾驶领域最大规模IPO纪录。
而如果此次港股上市顺利完成,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企业将正式搭建起“美+港”双重上市架构,成为自动驾驶赛道中少数实现跨市场资本布局的头部玩家。
同时,监管层也为此次上市划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小马智行需在上市后15个工作日内通过备案管理信息系统报告情况;若自备案通知书出具之日起12个月内未完成上市,后续推进需更新备案材料。
这一要求既规范了上市流程,也让市场对其港股进程有了明确预期。
股价涨近5成却亏3.8亿,募资要补什么“缺口”?
小马智行此时推进港股上市,与其美股市场表现和自身财务状况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呼应。
截至美东时间10月13日,其美股股价报22.19美元/股,总市值达78.84亿美元,近一个月内股价涨幅接近50%,资本市场对Robotaxi赛道的热度可见一斑。
但光鲜的股价背后,是“增收不增利”的现实压力。
根据小马智行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公司该季度总营收达1.54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增75.9%,环比也增长53.5%。
其中,核心业务Robotaxi表现尤为亮眼,收入达1090万元人民币,同比增幅高达157.8%,乘客端车费收入更是实现超300%的同比增长。
这一增长的背后,小马智行已拿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许可,成为首个实现这一突破的自动驾驶企业,其一线城市运营总面积已超2000平方公里,Robotaxi 车辆总数在二季度末也突破了500台。
然而,收入高增未能覆盖成本压力。2025年二季度,小马智行净亏损达3.82亿元人民币,同比扩大72.49%。
究其原因,或许离不开自动驾驶行业的固有特性,也就是在技术研发、车队扩张、路测积累、全球市场开拓等环节均需持续砸入重金。
截至二季度末,小马智行现金等价物及长短理财投资为53.56亿元人民币,但公司已明确提出年底实现千台Robotaxi运营的目标,设备采购、运维管理等成本将进一步攀升,资金需求缺口清晰可见。
值得注意的是,小马智行的募资诉求并非个例。
就在其获备案的同日,另一家自动驾驶头部企业文远知行也拿到港股IPO备案,行业集体冲刺上市的背后,是商业化关键期对资本输血的迫切需求。
双重布局藏着这些野心
对小马智行而言,“美+港”双重上市绝非简单的“多一个融资渠道”,而是兼顾短期需求与长期发展的战略选择。
从短期来看,港股能为其提供更贴近核心市场的资本支持。
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资本的枢纽,港股投资者对中国科技赛道的认知度更高,而小马智行的核心运营市场恰好在国内,四大一线城市的Robotaxi服务已成为其收入增长的核心引擎。
同时,港股上市能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华语市场的品牌影响力,为其对接境内产业资源与政策支持铺路。
毕竟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持续出台自动驾驶支持政策,从封闭测试到示范运营牌照发放,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从长期来看,募资将直接支撑其商业化落地与全球化扩张。
小马智行CEO 彭军曾表示,上市是企业发展“水到渠成的一环”,核心目的是推动技术落地与规模扩张。
可以看到2025年9月以来,其全球化动作频频,例如与卡塔尔Mowasalat公司合作推进当地落地、联合新加坡康福德高部署自动驾驶服务、拿下迪拜路测许可,海外版图快速铺开。这些项目的推进,都离不开持续的资金投入。
不过,双重上市的挑战也不容忽视,毕竟市场对自动驾驶企业的关注最终会回归到“何时能盈利”这一核心问题上。
(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