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科技与产业动态快讯 2025年第040期

2025-10-14 18:55

(来源:广州市工商联)

科技与产业动态快讯

2025年

第040期

目录索引:

#1.全运火种1500米深海采集点燃,上演“水火既济”科技奇观

#2.从1.5吨到15吨!粤星粤箭夯实广东商业航天全产业链      

#3.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成果丰硕,助力广州产业发展    

#4.复旦研发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闪存芯片,存储技术迎颠覆     

#5.中国AI破解全球慢病难题,方舟健客大模型登《Nature》头版  

#6.全球虚拟拍摄专利数量中国排名第一,占比超五成    

#7.中科院研发超弹性高温屏蔽气凝胶,破解尖端领域防护难题 

#8.诺贝尔化学奖聚焦 MOFs 材料,能源环保迎来技术新机遇

#9.Figure发布03人形机器人,家庭服务场景落地迈关键步     

#10.法意联手研发月球核反应堆,竞逐深空能源主导权

#

广州成果

01

全运火种1500米深海采集点燃,上演“水火既济”科技奇观

据央视新闻10月9日报道,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9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广州举行,来自南海1522米深处的可燃冰“源火”正式亮相,并将于11月进行火炬传递。本届盛会的“源火”首次使用深海可燃冰点燃全运圣火。

据介绍,依托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马”号ROV(4500米级深海遥控潜水器)于9月18日到达南海琼东南“海马冷泉区”水深1500多米处采集甲烷气体,现场原位合成可燃冰,并利用太阳能通过特种装置,在深海引燃可燃冰,惊艳呈现“水火既济”的科技奇观。

本次“源火”采集是国际体育史上首次利用太阳能驱动深海设备,精准引燃可燃冰获取绿色“源火”,也是首次通过高清摄像系统实时回传,实现全程高清直播采集过程。

02

从1.5吨到15吨!粤星粤箭夯实广东商业航天全产业链

10月9日,广州中科宇航发布力箭二号、三号等近10款航天产品,及从化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推动大湾区商业航天突破运力与可回收技术瓶颈。

力箭二号液氧煤油火箭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8吨(重型版15吨),较现役力箭一号(1.5吨)提升显著,将瞄准星座组网等需求,填补国内大运力商业火箭空白;其采用集束式回收技术,计划今年四季度首飞,目标重复使用20次以上,力擎系列发动机推力调节、多次点火等技术达世界先进,可降本10%。力箭三号则聚焦全箭回收,助力空天往返运输。

此外,广州“五羊星座”将补低纬度空天信息空白,中大等机构也深化航天产学研合作。此次突破夯实广东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基础,助力我国星座组网与太空资源利用。

03

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成果丰硕,助力广州产业发展

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自4月启动,吸引了来自30余个国家的8131支团队报名,字节跳动、比亚迪等企业及众多知名高校队伍参与。大赛聚焦真实产业需求,设有13道实用性强的业务场景赛题,涵盖交通、医疗等多个领域。

大赛不仅是一场竞赛,更是以赛聚产、引才、招商的全球平台。截至目前,广州市海珠区已通过大赛落地云启智航等企业超60家,集聚泛人工智能企业超7000家。筷子科技借助大赛实现扭亏为盈,合作客户突破7000家。此外,大赛组委会成为“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官方提名单位,提升了大赛的权威性与影响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在广州加速集聚、蓬勃发展。

#

中国力量

04

复旦研发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闪存芯片,存储技术迎颠覆

10月8日,复旦大学团队研发的“长缨(CY-01)”芯片成果登《自然》,系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攻克二维材料与CMOS集成难题。

其采用“分离制造-单片互连”创新工艺,适配成熟CMOS产线,良率达94.3%,支持32-bit高速并行操作,擦写速度较传统闪存提升100万倍,能耗降低60%。无需改造现有产线即可量产,大幅压缩技术落地周期。

该突破开辟存储技术新路径,摆脱对3D堆叠路线依赖,加速国产存储芯片自主化,可支撑AI、自动驾驶等场景需求,未来3-5年计划实现兆级集成,为全球存储产业格局重塑与我国技术领跑奠定基础。

05

中国AI破解全球慢病难题,方舟健客大模型登《Nature》头版

9月19日,《Nature》头版聚焦方舟健客9月发布的杏石医疗大模型,称其为全球慢病管理提供中国智慧方案。

该自研大模型具备多模态能力,支撑五大智能体与五大AI应用,构建慢病管理全周期闭环服务,精准解决传统管理效率低、精准度不足等痛点,覆盖用药指导、诊断辅助等场景。其通过多重措施最小化“幻觉风险”,树立行业标杆。

专家指出,这一突破切入未充分开发的市场,为全球慢病管理注入创新力量。登上国际顶刊标志中国医疗AI获国际认可,加速AI医疗商业化落地,为健康产业升级与全球健康治理提供新路径。

06

全球虚拟拍摄专利数量中国排名第一,占比超五成

10月7日消息,据全球虚拟拍摄技术发明专利榜单,中国相关专利申请占比达52%,居全球首位,远超日、美的22%和20%。

榜单显示,中国企业占据前十中的六席,榜首企业以80件专利远超第二名日本企业的60件,优酷、腾讯等均在列。虚拟拍摄融合VR、实时渲染等技术,实现虚拟场景与真人拍摄实时融合,可大幅降本增效。当前全球市场规模近28亿美元,且以13.3%年均增速扩张。

07

中科院研发超弹性高温屏蔽气凝胶,破解尖端领域防护难题

10月7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团队研发出仿牛肚褶皱结构的电磁屏蔽气凝胶,成果登上《Advanced Materials》,攻克传统材料高温应用瓶颈。

该材料以聚酰亚胺与碳纳米管复合,通过创新工艺形成独特结构,首次协调高孔隙率(98.7%)与高导电率(38西门子/米)矛盾,500次压缩后稳定性仍达98.2%。其常温屏蔽效能71分贝(阻断99.9999%电磁波),350℃高温下性能反升,具负泊松比特效。

该材料可用于航空航天电子防护、5G基站高温组件等场景,为极端环境电磁防护提供新方案。这一突破强化我国在高端功能材料领域的竞争力,助力航空航天、通信等战略产业升级。

#

科技前沿

08

诺贝尔化学奖聚焦 MOFs 材料,能源环保迎来技术新机遇

10月8日,2025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北川进等三位科学家,表彰其在金属有机框架(MOFs)开发及网格化学开创的贡献。

MOFs 是多孔可编程材料,高比表面积带来极强吸附能力,虽当前工业应用有限,但已展现多元潜力:可储氢供氢能汽车使用,高效碳捕集助力双碳目标,还能在沙漠集水、精准药物递送等场景发挥作用。目前该材料已进入商用阶段,企业实现吨级合成,在气体分离等领域开展中试。

这一成果推动材料科学进入“可编程时代”,为能源存储、环境治理等难题提供新方案。随着规模化技术突破,MOFs 将加速赋能新能源、环保等战略产业,催生万亿级市场空间。

09

Figure发布03人形机器人,家庭服务场景落地迈关键步

10月9日,FigureAI推出第三代人形机器人Figure03,视频显示其可自主完成浇花、端菜、整理房间等家务,且无远程操控,标志通用人形机器人向家庭场景落地迈进。

该机器人搭载自研Helix神经网络系统,实现环境实时理解与自主决策,手掌摄像头与3克级指尖灵敏度提升交互精度,柔性外壳设计使其减重9%。虽暂未开放家庭使用,但其制造成本降低,且专属基地BotQ规划四年累计产10万台,显向量产决心。

在特斯拉等企业竞逐的人形机器人赛道,Figure03以家庭服务为核心突破方向,其技术迭代与产能布局,加速了服务型机器人商业化进程,为行业探索“降本+落地”路径提供重要参考。

10

法意联手研发月球核反应堆,竞逐深空能源主导权

10月7日,法国核能巨头法马通与意大利ENEA签署协议,联合研发月球基地用核反应堆技术,聚焦三大方向:优化反应堆燃料安全性与效率、开发耐极端环境新材料、以3D打印制造核心部件。

月球14天月夜及零下130℃低温使太阳能等传统能源难以为继,核能成为长期驻留的关键能源。此次合作旨在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欧洲在深空能源领域的储备,支撑月球定居与火星探测筹备。

当前美、中、俄等均布局月球核能,法意联手加剧全球深空能源竞赛。这一合作不仅推动太空核能技术成熟,更助力欧洲抢占月球资源开发与深空探索的战略先机,为地月经济圈构建奠定能源基础。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