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储能业务已成第一引擎!电芯龙头出货量创纪录

2025-10-14 18:01

温州制造基地灯火通明,卡车穿梭不停,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装载即将发往全球的储能电池产品……10月14日,瑞浦兰钧公布今年三季度出货情况,创造了单月最高超8GWh、单季度超23GWh的出货记录,刷新了公司历史最好成绩

在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看来:“新能源电车行业仍处于高速发展期,但随着大量玩家的涌入,市场竞争加剧。

面对残酷竞争,瑞浦兰钧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这不禁让人好奇,这家隶属于全球最大不锈钢制造商和金属镍生产商青山集团的新能源企业,是如何做到的?

1

满产满销,储能成增长引擎

瑞浦兰钧出货量突破23GWh背后,这一增长态势早有预兆。今年上半年,瑞浦兰钧共销售32.4GWh锂电池产品,较上年同期增长100.2%。其中储能电池出货18.87GWh,同比增长约119.3%,对应收入50.83亿元,占比升至53.6%。

这意味着,储能业务首次超越动力电池成为瑞浦兰钧第一大收入来源。

从生产线反馈的情况显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瑞浦兰钧的电池产线便已进入满产状态。特别是特定储能场景的小型方形铝壳电池在海外畅销供不应求。

今年二季度产能利用率超90%,7月更是实现满产,订单排至年底。有内部人士透露,“月度订单量是产能的2-3倍”。

瑞浦兰钧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公司董事长曹辉是锂电池领域的资深专家,拥有非常多的专利,且多项专利已成功申请并商业化。

在曹辉看来,在电池行业,越懂技术越懂客户,越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他坚持用工程师思维解决市场问题。

2022年8月,瑞浦兰钧推出“问顶”电池技术,创造了在电芯层级将能量密度提升15%,在系统层级将有效体积利用率提升26%的亮眼数据。

这项技术将方形磷酸铁锂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提高到450Wh/L,超过了当时400Wh/L的行业平均水平。

2023年5月,瑞浦兰钧又率先在国内正式发布问顶320Ah储能电芯,成为业内第一家推出320Ah储能电芯的企业。

通过使用“问顶”技术,瑞浦兰钧规划开发高容量500-600Ah+系列的下一代储能电芯,有效提高电芯的集成效率和降低成本。

全新升级的6MWh+储能产品,在保持20英尺标准预制舱体积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大容量电芯的应用和舱内排布的优化,使整舱电量突破6MWh。

2

全球布局,海外市场加速扩张

2025年上半年,瑞浦兰钧储能业务70%订单投向欧美、澳洲等高毛利海外市场。这一战略布局使公司海外收入连续4年保持强劲增长。

2024年瑞浦兰钧海外收入达26.63亿元,同比增长153.41%,年海外收入较2020年增长了1059.87倍;海外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0.28%增长至2024年的14.96%。

在国际合作方面,9月16日,瑞浦兰钧与Energy Vault签署2026年供货协议,将在2026年供应3GWh储能系统,双方将在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市场深化合作。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2025年8月,瑞浦兰钧签订海外订单规模合计约为15.50GWh。

在产能布局上,瑞浦兰钧位于印尼的首个海外制造基地已于2025年开启建设,第一期产能规划约8GWh。公司计划将海外储能订单占比提升至90%,并加速在东南亚、欧洲等地的产能布局。

在手订单方面,据公开消息统计,开年至今瑞浦兰钧已经斩获超26.5GWh储能订单。这些订单不仅数量可观,客户质量也处于行业前列。

在6月上海展会上,瑞浦兰钧先后与晶科储能、德业储能、平高集团等8家企业,签订392Ah等储能电芯超20+GWh。

8月,瑞浦兰钧与日本阪和兴业株式会社及另一家日方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两年内将在日本市场累计交付超1GWh储能系统。

在户用储能领域,瑞浦兰钧针对不同市场采取了差异化策略。小电芯如50/72/100Ah,主攻高品质导向的欧洲市场;280/314Ah更具成本优势,则在亚非等市场快速推进。

这一策略成效显著。2025年上半年,瑞浦兰钧户储电芯出货量和用户侧(户储+工商储)电芯出货量均居全球第一。

据预测,2030年全球户用储能市场将达到180GWh,相比2024年增长547%。这一巨大市场空间为瑞浦兰钧提供了广阔的增长前景。

3

尾声

尽管业绩亮眼,瑞浦兰钧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曹辉对此有清醒认识:“任何一个电池企业在当下这个阶段都不能完全的高枕无忧,对于瑞浦兰钧来说,还远没有已经到了可以上岸的地步,在前进的过程中还是如履薄冰的感觉,因为竞争太大了。”

随着公司位于印尼的首个海外制造基地开工建设,以及欧美市场订单持续涌入,千亿全球化企业的目标正变得触手可及。

里昂证券近期发布报告,将瑞浦兰钧今年净利润预测上调至1.02亿元人民币,同时将2026年至2027年的净利润预测调整至7.24亿元和13亿元人民币。

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储能企业集体出海的壮阔图景。正如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所言:“越早出海意味着越早抢占海外市场,我们更倾向于成为第一批出海的中国新能源企业。”

活动预告

NEW

爆料及投稿| editors@ofweek.com

广告及商务合作 | 焦女士:19168597392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