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5 08:55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编者按:
一座城市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小微企业的生命力。2024年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机制落地一年来,上海做精做深融资对接,于“小微”处破壁垒、提效率、优服务,着力推动形成破解融资难的有效措施和长效机制,书写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上海答卷。
□本报记者 张瑾
人间烟火构筑万家灯火,有一种烟火气,是无数小微企业点亮的闪闪繁星。数以亿计、涵盖千行百业的小微企业,被视为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小微企业发展的难点在哪儿?融资是绕不开的一道坎。
自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以下简称“小微融资协调机制”)建立以来,上海金融监管局坚持和地方相关部门通过建立市、区两级联动机制搭桥铺路破梗阻,将顶层的规划部署细化为基层的精准对接,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高效结合。
更便捷的融资服务、更适宜的贷款利率、更大力度破除藩篱束缚,过去一年间,于“小微”处呵护小微企业的多方协作,为遍布申城的“小生意”撑起了施展拳脚的“大舞台”。
从“同题共答”的“小细节”,感受机制破冰
走进上海万封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封新材”)的生产基地,机器轰鸣不断,工人们正忙碌地操作设备,一卷卷无菌塑料密封条在生产线上有序流转。而就在不久前,由于流动资金短缺,这家高新技术企业险些错失重要订单。
“当时,我们急需一笔资金来采购原材料和升级设备,但走传统贷款流程根本来不及。”万封新材财务负责人介绍,上海银行小微融资协调机制专班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迅速上门走访,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经营发展情况,联合多方开展综合评估,最终帮助企业在3天内获得500万元资金支持,解了燃眉之急。
2024年10月,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部署,上海金融监管局会同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建立市、区两级小微融资协调机制工作专班,与地方相关部门合力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小微企业。
政策的力度和温度,就体现在“同题共答”的细节里——聚焦精准打通供需中梗阻,上海金融监管局持续强化与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上海海关等相关部门的协作,细致梳理创新型中小企业、农业科技企业、优质民营企业、外贸企业等10类企业清单,将覆盖近百万企业的清单逐一部署分配至相应银行,广泛开展银企对接。
对接过程中,着眼统筹推进银企“双向奔赴”的努力同样细致入微——为提升融资成功率,上海金融监管局充分调动金融监管资源,优选17名经验丰富的党员骨干作为“监管联络员”,明确各联络员对接区域,实现上海全市17个区域全覆盖。同时,详尽收集“千企万户大走访”对接过程中企业遭遇的各类“疑难杂症”,“点对点”联络银行协调解决。
“小微融资协调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是解决小微融资难题的重要制度创新,其在整合资源、破除壁垒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银行一线人员,我们既是实践者又是受益者。”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倪伟华说。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在调研走访中发现,多部门协同下的机制破冰,化解了以往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中存在的部门壁垒与政策碎片化问题,有效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融资受阻。而金融机构内部日趋细化的联动机制亦打通了前中后台的壁垒,使银行“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内生动力得以充分激发。
“过去客户经理更多是‘单兵作战’,现在通过跨部门协同、数据共享和政策工具整合,我们实现了对小微客户更大范围的触达及分层分类的精准服务。”民生银行上海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上海分部总经理钱佳琳对记者表示。
政府“做媒”,金融“唱戏”,数据见证成效。截至2025年9月末,上海市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班已走访中小微企业超32万户,累计向13万余家企业发放贷款7650亿元。
致广大而尽精微。机制破冰引来的金融“甘霖”,为越来越多类似万封新材的小微市场主体解了“渴”。
从“一键申办”的“小确幸”,感受平台赋能
资金是企业运转的“生命线”,低成本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基层是广大小微企业的共同期盼。
今年初,中碳普惠云科技公司(以下简称“中碳科技”)通过上海市黄浦区发展改革委公众号了解到小微融资协调机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企业相关负责人通过线上扫码提交了申请。
在系统中收到该企业的融资需求后,上海农商银行小微融资协调机制工作专班立即安排黄浦支行上门走访,结合企业经营情况、发展潜力及主要诉求,为这家处于初创期的轻资产科技公司精准匹配创业担保业务,以100万元贴息授信助企“轻装上阵”。
过去一年间,这样“一键申办”的“小确幸”在申城渐成常态。
“对接效率越变越高了!”上海农商银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陈勇对此感触颇深,“小微融资协调机制建立后,企业得以足不出户线上填报需求信息,并同时向多家意向银行申请融资,获取更方便快捷的服务;银行得以突破渠道拓展、电话营销等传统模式,借助线上平台及时获取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且企业经过相关机构的初审及推荐,信息更加真实有效。”
据悉,为进一步提升融资可得性和时效性,上海金融监管局依托上海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指导开发“千企万户大走访”系统及专属二维码,通过“走访扫描二维码—信息直达‘信易贷’平台—链接信用大数据—区级工作专班审核—‘推荐清单’推送银行—银行15天内作出是否授信决定”的工作流程,打造形成线上线下走访闭环。
“依托小微融资协调机制的信息共享,我们能更快地识别企业需求。银企对接更紧密,企业融资成本切实降低,客户经理的角色更多转向了主动服务和精准对接。”上海银行普惠业务部总经理郑涵说。
进一步看,在大幅提升融资效率的同时,更深层次的良性互动正在显现:通过小微融资协调机制搭建的平台,省掉中间环节,一方面可以节省小微企业贷款时的中介费等各项费用;另一方面可以大幅降低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从而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实现双向受益。
告别“四处找银行”的奔波之苦,“平台选银行”带来的便捷与实惠,为申城小微市场主体的融资体验再添幸福感。
从“当天搞定”的“小惊喜”,感受服务升级
“从打电话咨询到拿到钱,一天就搞定了!”看着“极速到账”的90万元“沪贸批次贷”放款通知,上海清越服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越服饰”)负责人难掩惊喜之情。
原来,受近期国际订单交付周期拉长影响,这家主营服装出口业务的小微企业一度陷入资金周转困局。关键时刻,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小微融资协调机制工作专班及时出手,为这位该分行服务多年的“老友”量体裁衣,结合企业所处行业、经营现状及市场变化升级服务方案、开设绿色通道,在助企申请“沪贸批次贷”的当日高效完成审批放款,保障企业出口订单按时交付。
“目前,‘沪贸批次贷’‘建信易贷’‘建信易担贷’‘稳岗就业贷’等多个我行专为小微融资协调机制打造的专项产品已在沪落地。”建行上海市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刘静娴对记者表示。
得益于沪上不断焕新的差异化金融服务方案,清越服饰感受到的“升级惊喜”已非孤例。记者梳理发现,在小微融资协调机制推动下,上海直击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小微企业痛点的“金融工具箱”逐步形成。
例如,农行上海市分行创新线上信用贷款产品“科捷贷”,通过引入科技型企业创新积分等量化指标及行内外公共数据,对优质小微科技型企业核定授信额度,变“数据流”为“资金流”,破解“轻资产”难题。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结合对全市种业客群的调查研究打造“沪种贷”,助力缓解种业企业面临的资金周转压力。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联合中国信保上海分公司等多方构建“智慧融e贷+主动授信”服务矩阵,有效发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融资增信作用,纾解外贸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江苏银行上海分行推出“科技研发担保贷”“算力贷”,持续加大对处于研发阶段小微企业、智能算力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
不仅如此,针对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融资需求特点,部分在沪金融机构还将无还本续贷政策、普惠信贷尽职免责机制等嵌入小微融资协调机制工作统筹推进,不断扩大续贷范围、优化服务模式、合理风险分类、完善尽职免责,深入推进小微企业“无缝续贷”。
“过去企业贷款到期需先还款再申请新贷款,中间可能面临1至2周的资金空档期。现在我们通过‘无还本续贷’机制,提前60天下发授信到期提醒,客户经理上门对接,实现了新旧贷款‘零间隔’衔接。”钱佳琳介绍。
不难发现,从重点领域的精准融资支持,到促进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再到解决小微经营实际面临的困境难题,一系列更趋细分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惠企“政策包”“产品包”“服务包”“帮扶包”,正推动普惠金融从“输血”向“造血”升级。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上海金融监管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上海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2%。随着上海小微融资协调机制加速落地生根,更多对于小微企业的呵护正从细处着眼,助力更多市场主体将“生意流水”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以微观主体的活力,激发整个市场和社会的活力,进而构成中国经济前行的磅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