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决战决胜“十四五” | 转型“领跑者”,“青岛标准”走在第一方阵

2025-10-15 06:17

转型“领跑者”,“青岛标准”走在第一方阵

“十四五”以来青岛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2270余项、国际标准101项,推动标准“出海”提升行业“话语权”

不久前,海尔主导制定的《多筒洗衣机性能测试方法》国际标准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IEC多筒洗衣机国际标准,海尔又一次用自主研发的原创科技,定义了世界通用的技术标准。

多年来,海尔主导和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多达126项,成为中国家电行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数量最多的企业,对其家电走向200多个国家形成强大支撑,也代表着中国企业在全球标准体系中实现了从“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跃迁。

青岛企业从“产品输出”到“标准出海”的生动实践,成为青岛标准化创新工作的一个缩影。10月14日是第56个世界标准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青岛坚持以高水平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积极组织实施“标准化+”战略行动,创新构建“1+3+6”标准国际化模式,成为全国首批通过验收的7个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之一,标准化工作不断实现新跨越、新突破,持续走在全国城市第一方阵,越来越多的“青岛标准”正成为“世界标准”。

标准化创新重塑城市格局

在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正在使用自动随形太赫兹无损检测系统对发动机叶片和管材进行扫描,其测量精度远超目前的涡流检测以及超声检测。

得益于多年深耕太赫兹技术领域,青源峰达公司已手握60多项发明专利,技术研发覆盖航空航天、安检设备、新能源电池研发等多个重要领域。然而,由于此前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这条新赛道一度“无规可循”。今年以来,青源峰达公司积极参与《无损检测绝缘材料太赫兹检测方法》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不仅填补国内行业空白,还牢牢掌握产业竞争“话语权”。

标准是话语权博弈的重要战场,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企业就是行业的标杆和领头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标准之争看作影响力和话语权的竞争。

“我们深度融入青岛市标准国际化战略,通过‘平台共建、国际提案’双轮驱动,助力中国港口标准获得全球话语权。”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宇震表示,青岛港始终将标准化作为支撑港口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抓手,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6项、行业标准8项,在全国率先完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标准体系”构建,将应用成熟的多项行业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实现从“跟随”到“主导”国际标准的跨越。

近年来,青岛统筹规划、政策、机制、资金等多元动能,加强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建设,围绕绿色低碳、海洋经济、乡村振兴、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标准研究,推动优势领域技术向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转化,在标准制定以及体系建设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龙健介绍,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全市企事业单位牵头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01项,占历年参与总数的42%。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2270余项,年均增长25%,数量是“十三五”时期的2.6倍;国家标准参与度达到了15.8%,比“十三五”时期提高了6.3个百分点。制定发布市级地方标准59项、农业标准规范230余项。承担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达到15类、98项,数量和类别均居全国城市前列;组织开展省级和市级标准化试点项目560项。

正是得益于先人一步的认识,青岛在全国率先提出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并将标准化引入城市建设、城市治理、产业发展诸多方面,形成了良好的氛围。经过多年持续耕耘,青岛完成了从规则遵循者到规则塑造者的蜕变,为城市决胜未来抢占先机。

2022年起,青岛将“标准制定和标准化试点”纳入对各区(市)党委政府的高质量发展考核,全市上下“一盘棋”合力加速形成。同时,2021年以来市级财政对2148个标准化项目提供了7098万元资金扶持,各区市配套政策如“雨后春笋”,极大激发了企事业单位投身标准创新的热情。

在全国率先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收录各类标准4414项;以城阳区承担首批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建设为基础,总结形成《青岛市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标准体系框架(试行)》,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机会、过程、结果均等化提供了标准“百科全书”……青岛的标准化实践,正如无声的春雨般浸润至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生态建设的每一个角落,悄然塑造着“事事有依据、处处有标准”的城市新格局。

标准引擎驱动产业新变革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小到一个产业一个企业,其强不强,是不是高质量发展,最明显的就是看其标准先进不先进,标准化水平高不高。

青岛深谙标准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倍增效应”,以重点突破为刃,聚焦全市核心产业与领军企业,强力推动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与产业融合,探索出一条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

近年来,青岛以创建“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抓手,以标准化赋能产业发展,围绕“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和“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引导“青岛标准”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接轨。

在智能家电、装备制造、服务业等重点领域,青岛组织69家企业制定122项企业标准,参与国家标准“领跑者”制度试点,提升了行业领域标准“话语权”。通过开展“青岛标准”先进性评价,培育引导6批45项产品执行全球、全国领先标准,让高水平“青岛标准”为高质量青岛产品和服务“代言”。在支持未来产业发展方面,海信等有关单位参与制定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动力锂电池、海洋能等国家标准,在细分赛道专业领域取得标准引领新进展。

制定标准,不仅是规范国内市场、掌握主动权的关键,更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全球竞争的“通行证”。在家用电器、工业互联网、橡胶轮胎、高速列车、海洋生物等重点领域,青岛搭建了突破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体系,向国际标准“制高点”进发的企业矩阵日渐壮大,一些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国家标准在青岛诞生。

海尔集团牵头制定的《家用和类似用途制冷器具食品保鲜》IEC国际标准,如同一把全球通用的“保鲜金尺”,被欧盟直接引用发布,不仅叩开了国际市场大门,更显著提升了我国家电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话语权与竞争力。

从印尼雅万高铁的钢铁巨龙飞驰,到埃及“斋月十日城”市郊铁路的平稳运行,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将中国标准的“基因”深深植入海外大地,这些项目成为中国技术、中国标准昂首“走出去”的铿锵足音与闪亮名片。

拥有开放基因的青岛,不仅引领“标准化”风潮,更以标准国际化标注城市新高度,积极搭建政府、标准组织、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高端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服务和推动我国标准制度型开放。五届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的连续举办,实现了“从全球参与到全球认可”,提升了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搭建的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交流平台累计培训学员4800余名,也为企事业单位在“家门口”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提供了便捷途径。

可以预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将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青岛将以标准引擎驱动产业跃升新赛道,行业领军者必将在全球舞台上书写更多属于中国品牌的高质量发展故事。(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青岛日报2025年10月15日1版

青岛日报2025年10月15日1版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