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场景焕新 活力迸发

2025-10-15 02:40

10月1日,观众在新疆“兵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现场观看比赛。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魏新江 摄

10月1日,观众在新疆“兵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现场观看比赛。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魏新江 摄

在十二师新天润美食天街,孩子们玩兴十足(资料图片)。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摄

十师北屯市“锦绣中华 月满北屯”水上大舞台系列文化活动收官之夜演出现场(摄于9月30日)。 罗洪玉 摄

十师北屯市“锦绣中华 月满北屯”水上大舞台系列文化活动收官之夜演出现场(摄于9月30日)。 罗洪玉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兵团的酒不仅味道醇厚,还能亲手调制,这体验太特别了!”10月2日,在四师可克达拉市伊力特酒文化馆的调酒体验区,来自甘肃的游客王磊跟着酒体设计师按步骤搅拌、调和酒杯中的基酒与配料,语气里满是惊喜。

一旁的酿造工艺展区,蒸汽从复古蒸馏设备中缓缓散发,讲解员指着泛黄的老照片,讲述兵团酒企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工厂的跨越式变迁。

国庆、中秋假期,这样鲜活的文旅场景在兵团各师市持续涌现——从红色遗址的活化利用到新型体验项目的惊艳亮相,从白天的欢声笑语到夜晚的烟火人间,不断创新的消费场景不仅让兵团文旅焕发蓬勃生机,也为假日经济注入了强劲动能。

存量空间焕新:让历史在体验中“活起来”

“一二三,使劲!”在一师十六团“军垦战士的一天”体验基地的农田里,马蕊和同学们握着铁锹深耕土地,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却没人停歇。不远处的空地上,另一组学生正跟着教官学习组装独轮车,《送你一束沙枣花》的歌声在军垦旧址回荡。

这片曾经沉寂的老旧营房,如今通过“保护+体验”模式重获新生,上海支青遗留的生活用品、垦荒时期的老式农具,搭配穿军装、打土坯等沉浸式活动,让静态的历史空间变成了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课堂。这样的红色历史活化实践在兵团各师市已“遍地开花”。

十三师红星二场的军垦地窝子遗址纪念园里,来自杭州的游客沈沉带着孩子体验翻地劳作后,在文创区盖下专属印章,并留言:“这种体验比书本教育更深刻,孩子真正懂了屯垦戍边的含义。”

近年来,兵团各师市积极打造各类红色体验基地,通过“实物展陈+场景还原+互动体验”模式,让老旧营房、屯垦旧址等存量空间,转化为传承军垦记忆的鲜活载体。

与此同时,场馆集群的构建为文化传承筑牢根基。一师阿拉尔市的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以“犁铧破土”的独特造型矗立城市中心,馆内收藏的爬犁、坎土曼等8000余件老物件,承载着厚重的军垦记忆。在三师图木舒克市,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与周边非遗工坊、文化广场形成集群效应,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次。

科技赋能更让历史表达焕发新活力。走进六师五家渠市将军纪念馆,灯光骤暗间,投影在墙面上的垦荒场景缓缓呈现,军垦战士挥汗劳作的身影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十三师新星市博物馆的全息影像剧场里,老军垦的口述历史配上动态画面,让游客在光影交织中感受峥嵘岁月。

“以前看展览是‘读历史’,现在是‘走进历史’。”来自乌鲁木齐的游客李林子在十三师新星市博物馆体验后赞叹,科技让厚重的兵团精神变得可感可知。

近年来,兵团各师市致力于将静态的历史资源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可共鸣的精神载体。这些实践不仅让军垦记忆得到生动延续,更让兵团精神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感染力与生命力,成为串联过去、当下与未来的重要文化纽带,为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索出了富有特色的实践路径。

新型场景崛起:沉浸式体验引爆消费热潮

“太爽了!下次一定带朋友来挑战!”45米高的青格达湖旅游度假区高塔下,刚完成蹦极的乌鲁木齐游客赵英杰难掩激动,风声呼啸而过的刺激感让他直呼过瘾。“双节”期间,这个全疆首个高空极限综合体,成为六师五家渠市青格达湖旅游度假区的“流量密码”。

在青格达湖旅游度假区,高空秋千上,情侣们伴着雪山湖景感受浪漫与心跳;丛林穿越赛道中,亲子家庭在吊桥与滑索间携手欢笑,500余亩荷塘边的“天空之镜”则定格了无数张创意合影。

“双节”期间,这里的“日游夜演”模式持续升温:白天可乘坐高空玻璃漂流项目欣赏城市全景,夜晚则有灯光秀与文艺演出点亮夜空。来自昌吉的游客李亚欣带着孩子在梦幻沙滩搭建城堡,她对这里完善的设施赞不绝口:“沙质细腻,游乐项目多,孩子玩得开心,我们也能安心休憩。”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体育与文旅融合带来的消费活力。10月1日,2025年新疆“兵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在五家渠市开赛,绿茵场上的激烈角逐点燃了节庆氛围。赛场外,兵团特色农产品展销区人头攒动,红色景点前围满游客。来自山东的张向伟刚看完比赛就报名参加次日的红色文化研学活动,他告诉记者:“足球赛让我感受到兵团的活力,我想深入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

这场赛事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场所订单大幅增加,夜市摊主阿瓦古丽·艾尼瓦尔忙得脚不沾地,她说:“比赛期间生意比平时好三倍,椒麻鸡和烧烤根本不够卖。”

这样的“旅游+”创新实践场景在兵团还有许多。

十二师三坪农场的亚心花海·西域欢乐城新增实景演出,搭配非遗体验项目,深受游客喜爱;十四师一牧场昆仑山大峡谷景区借力《乘风2025》录制热度,推出沙海老兵村体验线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双节”期间,兵团各师市依托“旅游+”融合创新,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的新型消费场景不断涌现,引爆文旅消费热潮。各师市立足资源禀赋打造特色IP,形成“多点开花”的格局,充分彰显了兵团文旅产业从“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型的显著成效与发展活力。

夜经济升温:烟火气点亮消费新图景

夜幕降临,十二师新天润天街的霓虹灯次第亮起,20万平方米的商业街区被烟火气包裹。来自成都的游客张婷婷刚在火锅店大快朵颐,又被茶馆里的弹唱吸引。“既能吃美食,又能感受民俗,这里的夜晚太有滋味了。”张婷婷说。

夜晚“亮”起来,人气“聚”起来,消费“火”起来。作为新疆沿街商业体量最大的休闲旅游街区,这里融合了非遗美食、特色演艺、数字影院等多元业态,几乎每一处角落都透着鲜活的生活气息,成为夜间休闲娱乐、感受城市烟火温情的重要空间。

在八师石河子市,“燕京金街夜肆”与幸福路步行街,两处夜生活场景同样热闹,却各有韵味。

万达广场旁的“燕京金街夜肆”里,堆叠的集装箱打造出别样网红打卡点,小龙虾的鲜辣与烧烤的焦香交织弥漫。年轻人举着饮品穿梭在摊位间,转身就能走到旁边的明珠公园,和巨型啤酒瓶雕塑合个影。

几公里外的幸福路步行街,则保留着老石河子的市井味道。窄巷里的摊位错落有致,摊主的吆喝声、孩童的嬉笑声与餐具的碰撞声交织成生动的乐章。“这里的抓饭分量足、味道正,有家的感觉。”定居石河子的退休职工王建国说,每晚来步行街逛逛已成自己的习惯。

在团场,夜经济同样亮点纷呈。三师四十六团的6000平方米综合夜市上,22个特色摊位前顾客络绎不绝,不少人排队等候。

团场居民兰英带着孩子看完“百姓大舞台”的红歌大赛,又买了份凉皮。“既能看演出又能品美食,这样的夜晚太幸福了。”兰英说。

这个由团场自筹21万元打造的夜市,不仅带动了夜间消费,还提供了就业岗位,让周边职工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从城市商业街区到团场夜市,兵团夜经济正呈现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格局。据介绍,兵团夜间消费比重逐年增加,其中餐饮、演艺、零售等业态成为主力军。

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通过完善夜间配套设施、丰富文化供给,让夜经济既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

“双节”期间,兵团文旅用创意激活历史、用创新打造场景、用烟火温暖人心。从红色遗址的沉浸式体验到高空极限的速度激情,从场馆集群的文化熏陶到夜市街区的烟火人间,多元创新的消费场景让游客收获了别样体验,推动兵团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