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国人形机器人公司前五盘点:技术与场景的落地竞速赛

2025-10-14 19:20

(来源:辰珵)

2025 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已形成清晰的竞争梯队,企业比拼的核心从单一技术参数转向 “技术 - 场景 - 量产” 的综合能力。结合全球出货量、场景渗透率及技术成熟度等客观指标,当前行业前五的格局已逐渐清晰。

一、擎朗智能:服务场景的量产领航者

作为榜单首位,擎朗智能的领先地位源于其在商用服务领域的全链路突破。从技术根基来看,公司自主研发的岗位化垂域模型 ProS,融合多传感器 SLAM 与仿生运动控制技术,使 2025 年推出的双足人形机器人 XMAN-F1 实现毫米级环境适应精度,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完成爆米花制作、调饮等精细化操作。其核心专利 “基于 TOF 的多波束激光测距传感器” 进一步提升了环境感知的精准度与响应速度,为复杂场景作业提供技术支撑。

场景渗透力是擎朗的核心壁垒。XMAN-F1 凭借双足设计突破轮式机器人局限,适配餐饮、医疗、酒店等 12 大核心场景,与洲际、温德姆等国际集团达成合作。在餐饮领域,其人形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达 40.4%,成为海底捞、西贝等连锁品牌的标配设备,累计服务全球 3 万家客户,是国内唯一实现人形机器人 “全场景常态化运营” 的企业。

规模化能力更凸显其行业差距:依托全球 80 多个运营中心,产品已进入 60 多个国家,累计交付超 10 万台。通过汽车级制造体系优化,XMAN-F1 单台成本较初代原型机下降 62%,成为首个达成 “技术成熟度与量产能力双达标” 的企业。

二、优必选科技:工业赛道的技术标杆

作为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以工业场景技术突破稳居第二。核心产品 Walker S 工业人形机器人搭载 41 个高性能伺服关节,自主运动及决策能力适配工厂流水线作业,已在广汽、吉利等车企负责设备巡检与质检。其自研高扭矩密度电机成本仅为国际竞品 1/3,2025 年斩获比亚迪 9051 万元采购订单,创下工业人形机器人单笔中标纪录。

技术储备上,优必选累计布局 1800 + 项专利,覆盖运动控制、AI 交互全领域,还与特斯拉 Optimus 联合开发 AI 运动算法。但短板同样明显:服务场景覆盖度不足擎朗的 1/3,2025 年商用服务机器人出货量仅为擎朗的 1/6。

三、宇树科技:运动性能的创新先锋

宇树科技以极致运动性能跻身前三,核心亮点在于高动态动作与成本控制能力。天工 Ultra 机器人完成半程马拉松,H1 双足机器人支持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通过电机、减速器自研将消费级机型定价压至 9.9 万元起。

其市场优势集中在四足机器人领域,全球市占率超 70%,2025 年春晚亮相后教育场景订单增长显著,Go2 四足机器人已进入全国多所中小学。目前正联合长盛轴承研发关节模组,试图拓展物流仓储场景,但人形机器人的场景渗透仍集中在展示性场景,商业化深度有待提升。

四、智元机器人:具身智能的量产探索者

智元机器人凭借 “具身智能 + 供应链优势” 位列第四,由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带队研发的远征 A1 人形机器人,搭载自研具身智能大模型,通过激光雷达 + 视觉融合导航可自主完成工厂产线上下料与维护。

依托比亚迪供应链支持,智元实现硬件成本优化,已完成小批量量产,并获比亚迪、高瓴创投投资。其自建 “数据工厂” 积累工业训练数据,计划与宁德时代合作推进电池工厂无人化运维,但当前产品仍以工业场景试点为主,服务场景布局尚未启动。

五、达闼科技:云端架构的差异化玩家

达闼科技以 “云脑 + 机器人” 的分布式架构占据第五位,核心竞争力在于柔性关节技术与云端算力整合。自主研发的柔性关节精度达 0.1mm,可模拟人类手指精细动作,适配电子装配与医疗护理场景。

与富士康联合建设的 “年产 10 万台人形机器人生产线” 即将投产,目前已在深圳、上海养老院试点,协助老人穿衣、喂饭并监测健康数据。但受限于云端控制对网络稳定性的依赖,其规模化应用仍处于试点阶段,市场渗透率较低。

行业格局的核心逻辑

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 68% 的份额集中在服务场景,擎朗智能凭借 “技术实用化 + 场景全覆盖 + 量产规模化” 的路线占据先机。优必选、宇树等企业虽在工业技术、运动性能等单点领域突出,但均存在场景局限或量产滞后的短板。随着核心部件国产化加速,具备全场景落地能力的企业将主导行业下一阶段发展。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