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任期未满,董事长突然辞职!山西老牌国有煤企直面困局

2025-10-14 17:20

2025年的煤炭行业,正处在“保供稳价”与“低碳转型”的深度调整期,而山西国企山煤国际(600546)却在此时迎来了一场核心人事震荡。9月30日,公司公告称,董事长孟君因“工作变动”辞职,不再担任任何职务。这位任期未满的掌舵人突然离场,让本就深陷业绩泥潭与转型迷雾的山煤国际,前途更添变数。

人事震荡:任期未满突换帅,高层动荡成老难题

此次孟君的离任,并非“退休”或“个人原因”那么简单。公开信息显示,早在5月,山西省政府已提名孟君为山西焦煤集团副总经理人选,其调任属于体制内正常调动。作为从山西焦煤集团成长起来的资深管理者,孟君在任期间被公司评价为“恪尽职守”,为规范运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稳住局面,山煤国际火速任命总经理付中华为执行事务董事及法定代表人。从公开动态看,付中华是位“实干派”,国庆期间仍深入煤矿一线督导安全生产,几乎每月都亲赴现场强调安全。但即便公司反复声明“不会影响经营”,市场的疑虑仍未消散。

更深层的隐忧在于,高层动荡已成为山煤国际的“老大难”。回顾过往,2012年原董事长杜建华涉贿被查,2017年原总经理郭海因受贿罪被捕,2022年原董事长王为民遭上交所通报批评。核心管理层如走马灯般更迭,不仅破坏了战略连贯性,更让外界对公司治理稳定性打上了问号。

业绩承压:营收净利双降,行业寒冬难独善其身

孟君离任的背后,是山煤国际不容乐观的业绩成绩单。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约96.6亿元,同比暴跌31.28%;归母净利润6.55亿元,近乎腰斩。更刺眼的是,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4.6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119.71%,主要因煤价下跌、销量减少导致现金流入缩水。

这并非个例,而是行业周期与政策调整的共同作用。2025年上半年,全国煤炭产量虽同比增长4.8%,但需求分化、价格承压,行业面临“先进产能释放与下游采购意愿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雪上加霜的是,7月1日新《矿产资源法》施行,要求提高生态修复投入与智能化改造标准,直接推高了煤矿运营成本,本就毛利率下滑6.97%的山煤国际,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尽管公司与国家电投等巨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试图扩大销售版图,但在“震荡为主、有限反弹”的市场基调下,短期难改颓势。

转型迷雾:光伏折戟,新路径在哪?

如果说业绩波动是周期使然,那么转型乏力则是山煤国际的“心腹之痛”。在能源结构转型加速的今天,“向绿而行”是传统煤企的必答题,但山煤国际的尝试却屡遇挫折。

最典型的莫过于光伏赛道的折戟。2019年,公司高调宣布投资超30亿元建设全球最大规模的HJT太阳能电池项目,但因技术迭代快、产业链不完备等问题,最终于2023年底黯然终止,仅通过土地收储收回2.3亿元投入。此次失败不仅让公司错失新能源发展窗口,也暴露了其在跨界创新上的短板。

如今,摆在新任管理层面前的转型之路依旧布满荆棘。按照行业趋势,转型方向无外乎三条:一是延伸煤炭产业链,向煤化工、清洁利用等高端领域拓展;二是布局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三是培育非煤产业分散风险。但每条路都不好走:新能源技术迭代快、竞争激烈,转型需巨额资金,而公司当前现金流紧张;煤炭深加工又受环保政策与技术门槛限制。更关键的是,付中华已明确表示“暂无资产注入计划”,短期内难以借助外力破局。

结语:老牌煤企的生死考题

孟君的离任,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集体焦虑。对于山煤国际而言,当下最大的挑战不是更换一位董事长,而是打破“资源依赖—高层动荡—创新乏力”的恶性循环。

在新《矿产资源法》推动行业整合、新能源替代加速的双重压力下,这家老牌国企已没有太多试错时间。市场期待,新任管理层能尽快稳住阵脚,要么在煤炭主业的精细化、智能化上挖出“第二增长曲线”,要么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重启新能源探索。

山煤国际这艘大船,能否在行业深度调整的浪潮中稳住航向?答案,或许就藏在接下来几个季度的战略执行与业绩表现里。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