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4 17:36
《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落地两周后,在监管要求明确综合融资成本的背景下,24%利率红线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分水岭。
第一财经记者调查发现,头部助贷机构暂时关闭了向高息平台导流的入口,中腰部机构则面临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年化利率24%+市场呈现多元走向:一部分机构艰难转型至24%以下市场,承受着获客成本逾千元的压力;另一部分则通过设立“马甲”平台,在监管边缘寻求生存空间。
当前,监管层正在通过调研问卷、征求意见等方式进一步厘清助贷业务边界,业内关注的“24%+权益”模式走向尚未明朗。华泰证券分析认为,下半年流动性收缩力度可能加剧,行业估值修复需待监管边界清晰之后。
部分银行尚未披露白名单
助贷新规落地两周,银行业合作机构“白名单”的披露显著分化。据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目前多家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及外资行已陆续披露合作机构名单,而国有大行及部分地方中小银行仍按兵不动,暂未对外公开。
从已披露名单来看,合作机构高度集中在蚂蚁、京东、字节跳动等头部平台,涵盖纯助贷平台、联合放贷的持牌金融机构及融资担保公司等多种类型。
其中,股份行走在前面。浙商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等纷纷披露合作机构,互联网巨头几乎成为合作“标配”。以合作机构较多的浙商银行为例,该银行与度小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蚂蚁星河(重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蚂蚁智信(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均有合作。
中小银行则延续“头部平台+跨界流量”的双轨策略,试图在渠道整合中建立议价能力。 例如,亿联银行公布的合作导流获客机构名单中,除头部助贷机构外,还有一家吉林云天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吉林云天化”)。工商信息显示,吉林云天化成立于2008年8月,经营范围涵盖肥料生产、水泥生产、饲料生产、农药生产和食品生产等。
向来以对公业务见长的外资银行,也正集体加码中国消费贷市场。今年,富邦华一银行、韩亚银行(中国)、开泰银行(中国)、东亚银行(中国)、渣打银行(中国)等6家外资行密集披露互联网贷款合作机构名单。
与上述机构相比,国有大行暂未披露合作白名单。一名国有大行金融科技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系统内已在推进名单梳理,但因客户基数庞大、网点众多,全面评估仍需时间。
也有部分地方中小银行未披露白名单。一名地方城商行金融科技人士透露,部分中小银行目前暂未披露合作机构名单,是一种审慎策略,有意观察首例监管处罚的落地情况。“处罚力度与执行尺度,将直接决定我们最终披露哪些合作机构。”该人士表示,“此外,银行还需考量名单的穿透程度——即使合作的助贷机构本身合规,其实际引流的下层平台是否合规,也构成潜在风险点,这亦是当前许多银行担忧的重点。”
多家头部助贷机构关闭导流入口
白名单披露持续进行,对助贷行业影响更深的定价穿透也在迎来关键节点。
此前,“24%+增信服务费”的“双融担”模式较为流行,一些平台在24%的对客利率之外,会再向借款人收取咨询费、顾问费、增信服务费,或者会员权益费等费用。
但助贷新规明确,商业银行应当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平台服务、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同时明确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形式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
尽管24%以上业务在头部助贷机构中占比有限,但它们已主动收敛业务边界,对存量业务进行系统性合规排查,并预设多种应对方案。
一方面,资产质量风险成为关注焦点。华泰证券分析师李健认为,2025年第二季度,一些谨慎的资金方已部分收缩高定价贷款的投放,导致流动性收紧,而行业中存在“借新还旧”和“多头借贷”的情况,资金供给下降通常导致风险扩散,进而使贷款质量波动。
多家公司在二季度电话沟通会上提及,对部分信用资质较差的用户进行清退与降额处置,提前应对助贷新规可能带来的风险波动。
另一方面,盈利结构面临重构。助贷新规发布前,头部平台通过向高息中小机构导流获取稳定的“轻资本”收入,甚至形成“套娃式”导流链条。
第一财经近期测试部分助贷平台App发现,或出于合规性考虑,多家头部平台从10月起已关闭通过API、网页跳转链接等方式向24%年化利率以上中小平台导流的入口。
与此同时,行业放款策略也呈现分化。华泰证券研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体量较大的头部平台面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挑战,同时贷款风险有上行压力,因此选择谨慎的放款策略。一季度、二季度放款量环比基本持平或收缩。第二梯队平台的放款策略则更加激进。
李健认为,除基数低的原因外,第二梯队平台可能希望抓住助贷新规落地前的窗口期,增加自身业务体量,争取新规落地后获得更多大行的准入,并且这些平台由于贷款定价略高,通常对风险的忍受度也较高,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追求放款量的增长。
资金压力倒逼中小助贷
在资金成本持续攀升的倒逼之下,腰部助贷机构在此轮转型中最为积极。
一名中腰部机构人士向第一财经透露,在白名单披露与定价穿透的监管背景下,与其合作的多家银行正全面调整年化利率24%至36%的产品线,部分已暂停放款。“即便仍在放款,资金成本也较去年同期上浮约3个百分点,峰值时一度触及5个百分点。”该人士表示。
寻找银行的“替补”资金也不容易。上述人士告诉记者,部分机构尝试引入信托资金以缓解压力,2020年前后,由于在成本上较银行资金并无明显优势,信托资金逐渐退出舞台。
然而,这一路径亦面临现实阻力:信托资金更倾向与头部平台合作,且对介入24%以上综合融资成本的资产持更加审慎的态度,因此,信托资金能否成为银行资金“替补”,短期内尚难定论。
在资金与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市场出现分化。部分高息助贷机构尝试向24%以下市场转型。一家腰部机构业务负责人王华(化名)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其所在平台在新规落地前曾进行最后一轮规模扩张以吸收存量流量,近期启动了向24%以下客群的系统性转型,目前投流端已将用户画像全面聚焦于合规利率区间。
然而,王华坦言,由于短期内大量机构涌入同一赛道,24%以下优质客户的获客成本被推高至1000元以上,显著高于此前36%以上的客群。“更关键的是,这个市场早已被头部机构牢牢占据,”他表示,“作为后来者,想要分一杯羹难度极大。”
也有机构选择化整为零,设立多个马甲跑马圈地。第一财经此前曾独家报道,在头腰部机构退让形成的“真空地带”,一类被称为“月系融担”的新型平台开始涌现。它们由同一主体批量注册数十个高度相似的“马甲”小程序,以3000~5000元的小额借款、仅一个月的超短周期,瞄准被头部平台“劝退”的高风险客户。但这一模式面临较多合规性问题,游走在危险的灰黑地带。
合规边界在哪里
李健认为,下半年,监管或将进一步收紧,预计流动性收缩的力度相比上半年还将加剧,风险上行压力增加,后续风险上升和压降的速度取决于新规的力度,行业估值修复或在监管边界清晰之后。
行业主流观点认为,助贷新规最终的落地措施可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贷款定价或会被要求压降到24%及以下,这意味着以往撮合高定价贷款的轻资本模式将受到限制;第二,“24%+金融类权益”的业务也可能受到限制。
近期,监管层面进行了密集调研。第一财经记者从多名业内人士处获悉,今年7月,监管部门向多家消费金融公司下发调查问卷,重点了解“24%+权益”模式的具体运作情况。调研内容涵盖消金公司自主提供的权益服务、与助贷平台合作的权益服务模式,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7月底,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对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下发一份加强助贷业务管理通知的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严禁通过会员权益、增值权益等方式变相提高综合融资成本”。8月,部分助贷机构接到针对互联网贷款息费的行业调研通知,要求机构依据固定数量的真实交易填写历史数据,覆盖所有助贷产品及收费模式。
监管路径日渐清晰,但关键细则仍待明确,业内普遍关注机构在“24%+X”模式中的业务空间究竟有多大。
王华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机构大多“走一步看一步”,核心仍在于监管最终开放的“口子”有多大。他透露,权益类、公证类等服务能否落地、具体合规边界如何划定,将直接影响助贷机构的业务布局。市场共识是,解除权益与借款流程的强制捆绑是底线,但非捆绑式权益的上架空间与金额限制等具体问题,仍有待探索。
另一家助贷机构人士则坦言,由于新规未明确具体执行标准,目前整改方向尚未有定论,“只知道要改,但改成什么样才算合规,还没有明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