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4 12:03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
撰 文 | 况 阳 资深组织发展专家,《中欧商业评论》特约作者,著有《绩效使能》《腾讯增效密码》《盖亚组织》《真OKR》
回归一个阿里:
从“分权”到“集权”
时间拨回到2023年年初,是时,阿里疲态初显。
前一年的双十一,是阿里开创双十一这一全民购物狂欢节来,增长最“乏善可陈”的一年,也是阿里开始取消公布双十一GMV(总交易额)数据的一年。虽然官方对这一年双十一的定调是“稳中向好”,但从交易规模与上一年持平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阿里的双十一,真的增长不动了。
一方面,下沉市场的流量被拼多多接走,阿里已难以阻击其发展势头;另一方面,身处消费下行的市场大环境中,原来慷慨的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也开始捂紧自己的钱袋子,不再冲动消费了。更严重的是,抖音、快手这对短视频双雄,也在加速布局内容电商,迅速侵蚀阿里传统电商的基本盘。
看起来,阿里电商的王者地位汲汲可危。
为扭转危局,这年3月,时任CEO张勇发布了一封题为《唯有自我变革,才能开创未来》的内部信,启动了阿里史上“最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
这一调整也被称做1+6+N组织变革。1指的是阿里集团,6指六大业务集团,分别是云智能集团、淘天集团、本地生活集团、菜鸟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和大文娱集团,N指其他独立运营的非核心业务板块,如阿里健康、 盒马、 高鑫零售、 银泰商业、 夸克等。
六大业务集团分别组建各自独立的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对各自业绩负责。而阿里集团则转型为六大业务集团背后的控股公司。这一“1+6+N”架构,意在让阿里变得更敏捷,让决策链路更短,让客户响应更快。然而,这一调整,也相当于把阿里彻底从过去的帝国强控型,转变成了松散的各联邦自治型。
阿里希望,通过让六大业务走出集团的温室,去各自直面市场的洗礼。“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张勇在信中强调,员工也将“为自己的业务而战”。他认为,独立运营有望激发各业务线的创业激情和创新动力,让大公司重新焕发生机。
不过,1+6+N举措刚一落地,阿里就又启动了更高层面的换帅动作。这一次,变革的屠刀,砍向了CEO自己。2023年9月,张勇卸任阿里董事长和CEO,彻底交棒给吴泳铭。
吴泳铭上任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1+6+N”组织运作模式,但更多的是在回调:
2023年9月,吴泳铭兼任云智能集团CEO,原CEO张勇离任, 11月,阿里旗下的国内批发电商平台1688和二手电商平台闲鱼被升级为淘天集团的一级业务。一个多月后,作为阿里巴巴的基本盘,淘天集团进行新一轮调整,成立了六大事业部,并由吴泳铭接任了原由戴珊担任的淘天集团CEO职务。半年时间内两度收回子公司的CEO大权,一人身挑云智能和淘天这两大阿里最重要业务的CEO职务,其统筹意义不言而喻,被董事长蔡崇信称为有利于形成统一指挥和高强度投入,确保电商和云两大战略核心步调一致。
2024年11月,阿里发布内部信,宣布将成立涵盖淘天、阿里国际等核心电商业务的“阿里电商事业群”,形成覆盖国内外全产业链的业务集群,由蒋凡任CEO。蒋凡也重回阿里集团的权力中心。
2025年6月,阿里正式将饿了么、飞猪合并入阿里电商事业群,以实现淘天与饿了么、飞猪的深度联动,争抢即时零售高地。
这种将各业务板块持续深度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阿里”的做法,使各业务在关键战役上能有效形成合力,打组合拳,而非各自为政。
同时,吴泳铭还对各子公司的独立融资上市踩了“刹车键”。张勇时代勾勒的上市蓝图一度令市场兴奋:阿里云计划12个月内上市、菜鸟传出赴港IPO、盒马鲜生融资消息频繁。然而2023年末起,阿里主动放缓了这些进程:先是宣布暂缓盒马IPO、放弃云智能集团的完全分拆,2024年3月又撤回菜鸟赴港上市申请。曾经六大业务各自上市的畅想被按下暂停键。
取而代之,吴泳铭强调利用集团协同打“几场硬仗”,让长期全局价值优先于短期局部利益。在他看来,AI时代瞬息万变,盲目分拆可能削弱整体战斗力。相反,通过集团统筹优势资源投入核心领域,阿里才能在未来重夺竞争高地。有分析指出,业务分拆本是前瞻布局,理论上有助于将团队目标与业绩挂钩,但效果不如预期,反而削弱了整体协同。吴泳铭的一系列调整,体现出对短期效益与长期战略的权衡。
基于此,从2023年至今,阿里的组织架构在大开大合中,实现了从“大分拆”到“强协同”的180度转变。最终,阿里也在这一过程中,对未来组织形态的判断也越来越笃定——在这个不确定性时代,拆分无法形成优势,融合,才是未来。为进一步强化这一认知,阿里还统一了此前各子公司不同样式的工牌,推出全新设计的阿里巴巴员工工牌,象征“一家公司”的身份认同,促成所有阿里人为同一个使命、愿景而拼搏。
其实阿里的这一组织阵型大转变,反映的是组织治理的两种极端。阿里的这条路,不少企业也都走过。20世纪90年代的IBM,在面临经营困境时,前CEO约翰·艾克斯(John F. Akers)就试图将IBM拆分,但几度折腾之后,并没有将IBM带出困境,而郭士纳接任之后,一反之前的做法,认为整合才是IBM的唯一出路。最终,也确如他的判断,在他的强力整合下,IBM这只昔日大象,重新翩翩起舞。类似的案例还有微软,当微软错失PC互联网的黄金十年后,新上任的CEO纳德拉,也极力反对IBM各业务线各自为阵的做法,在公司推行“一个微软”战略,从而让微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和AI时代,站上了4万亿美元的市值巅峰。
对比这些企业的实践探索,我们会发现:组织架构究竟该分,还是合,需要根据外部环境来做出判断,千万别误判了形势自食恶果。毕竟,每个人、每个组织,都是时代面前的一粒灰。
回归创业初心:
找到曾经的“阿里味儿”
文化,一向是阿里的管理特色。在中国的企业中,华为擅长用方法论和流程这样的“硬”机制,去把能力建在组织上;而阿里则尤其擅长用文化这样的“软”手法,去激发一个个员工个体内心那看不见但却潜力无穷的战斗力。
“阿里的基因里没有守成,只有创造!”在2025年“阿里日”前夕,吴泳铭在内网发出的帖子,号召十万阿里人放下过往功劳,回归创业初心,以创业者的心态开启新征程。
为此,阿里推出了一系列颇具象征意义的举措:重建湖畔小屋、重温创业历史即是一例。2025年5月,阿里在杭州西溪园区1:1复刻了公司创始地——马云当年启航的“湖畔花园”16栋1单元202室,并将这座湖畔小屋永久矗立于总部最显眼处。揭幕当天,马云亲临现场,与员工畅谈创业精神,勉励大家坚持创新、不畏艰难。
更重要的是,高层以身作则营造敢闯敢试的创业氛围:马云在2023年底内网发声祝贺竞争对手拼多多的成功,同时豪言“我坚信阿里会变,会改”,提醒员工“所有伟大公司都诞生于寒冬”。事实也确如马云所言,两年过去了,当拼多多的市值还在2000亿美金左右徘徊时,阿里的市值已来到了4200亿上方,已然是拼多多市值的2倍多,把拼多多远远甩在了身后。
此外,为进一步强化“一个阿里”的文化认同,2025年初,阿里陆续开展了四项组织文化举措:
(1)全面打通内网论坛“阿里味儿”,让此前各自为政的子公司员工重新在同一内部社区交流;
(2)调整跨业务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在内部生态自由流动;
(3)延续阿里日、家书等仪式感活动,强化共同的价值记忆;
(4)启动全员工牌焕新,以统一设计取代之前各子业务各自为政的标识。
正如内部通知所言:“阿里各个业务百花齐放,但开枝散叶,根是同一个”。这些举措传递出强烈信号:尽管实行了子集团制,但阿里人共享同一文化DNA,不论身处云计算还是电商、菜鸟还是本地生活,都属于命运与共的阿里生态。一位员工表示,在吴泳铭带领下,他感觉“阿里那股创业的冲劲儿又回来了”。员工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提升,正是组织活力重燃的重要标志。
回归年轻战队:
打破“中年陷阱 ”
互联网人一向以年轻和朝气见长,业界更流传着一句老话:“得年轻人者得天下。” 年轻人有活力,有思想,敢闯敢拼,不怕摔倒。
阿里的人才结构,最初也是这样充满青春与冲劲。可二十多年过去,阿里人也难免逐渐“变老”。
2024年,脉脉研究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家互联网公司中,阿里员工的年龄中位数已达 33岁,相比之下,字节跳动为 30.6岁,网易为 30.8岁。在一众互联网公司里,阿里已然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哥”。
人老多病,组织老则丧失活力。
意识到这一点,吴泳铭上任伊始,就把人才年轻化摆在突出位置。
2023年9月12日,他上任第三天即发布全员信,旗帜鲜明地提出:“坚决实行团队年轻化,4年内要让85后、90后作为主力管理者刷新业务管理团队”。在组织走出低谷的关键时期,吴泳铭深知“干部是最关键的生产力”。启用更具冲劲和数字原生思维的年轻管理者,才能打破中层僵化,缓解大厂内部“高薪养闲”“经验惰性”等痼疾。
在这一用人理念之下,阿里先后在高层和中基层上进行了雷厉风行的变革。
高层方面,2023年吴泳铭上任时,阿里有26名合伙人,时至今日,阿里已有9名合伙人先后退出,合伙人名单减少到17人。退出人员中,不少还是早期创业的资深元老,同时,阿里也新晋了一些较年轻的业务负责人与技术人员入列,如王磊、蒋江伟等。合伙人队伍的精简和年轻化,既有利于决策层的快速共识,也注入了不一样的发展理念。
中基层方面,吴泳铭深谙阿里创业时期的用人之道:给想干事的人更大的舞台,同时,也给不适岗的人以流动渠道。上任后,他主导恢复了之前因业务拆分而中断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2024年初,阿里先是在淘天集团与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之间恢复员工双向流动,打通两个电商板块的人才壁垒。到2025年5月,干脆全集团开放内部转岗通道:员工跨业务调动时,工龄和未兑现的长期激励(如股票)由新部门承接,避免转岗即“归零”的顾虑。虽然手续上仍需“先离职再入职”以保持各业务人事独立,但这一机制已大大降低了人才流动成本。对于有潜力的干部,集团鼓励他们到不同板块锻炼,实现“干部轮岗常态化”,以培育复合型将才和打通部门墙。
组织要成功变革,考核这个指挥棒至关重要。然而,在吴泳铭上任之前,阿里在这方面也曾走过一段弯路。当时,阿里为了提升员工的紧迫性,强化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将绩效考核周期,从半年度调整为季度。绩效奖金按季度发放,晋升、转岗规则也将随之调整。这一做法在内部遭到了强烈抵制,它既加剧了组织内耗,带来了极高的管理成本,又导致各部门更加的短视,让所有人只去关注那些能快速出成效的短期指标,却选择性忽视那些关乎长期客户价值的难题。
这恰恰也是很多推行 OKR 的组织常犯的一个典型错误:在季度 OKR 之后,立刻接上季度考核,以为这样能形成闭环,提升组织的战斗力。殊不知,这一做法既压制了员工设定挑战性 OKR 的初心,也没能真正把绩效考核做出新境界,反而落得个“老鼠钻烟囱,两头不讨好”。 吴泳铭上任后,很快纠正了这一错误做法,恢复了半年度考核制度,让组织能更好兼顾长期价值与短期执行。
同时,他进一步倡导各业务线设定更进取的OKR,回归用户价值,对标行业的最优做法,不断挑战自我,而非沉迷短期指标。例如,他要求电商各部门把“AI带来的增量”设为KR,聚焦推动业务全面AI化转型,即便这一做法不一定能迅速带来短期收益。又如,在即时零售等新业务上,他拉齐阿里内部的淘宝、天猫、饿了么、高德等业务线协同作战,更关注用户增量等进取型结果,激励团队跑出加速度,而非营收、利润这些短期结果。算大账,不算小账,是这位新CEO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同时,对于不思进取、无法胜任的人员,阿里也充分践行了“心要慈,刀要狠”这句阿里土话,对这部分人进行了当机立断的优化。财报也显示,2023年3月31日、2024年3月31日及2025年3月31日,阿里的全职员工总数分别为235216人、204891人及124320人,虽然2025年财务年度员工数量减少的主要是由阿里出售高鑫零售所致,但雇员规模的迅速变化,至少反映了阿里的用人态度。
通过上述高层换血、畅通中基层的人员流动、升级OKR和回调绩效考核办法,阿里人才面貌持续改善,为其发展重新注入了新动能。
挑战仍在:
阿里的下一场硬仗
2021年,是阿里发展危机集中爆发的一年。那一年,它遭遇反垄断调查,舆论批评铺天盖地,几乎所有人都断言:阿里已经耗尽了互联网的红利。
但一个企业的价值,不能只看业务,更要看它的组织韧性与组织活力。
我在出版的一本书里,曾对阿里、华为和字节跳动做过对照评估,得出的结论出乎当时很多人意料:阿里的组织活力,不仅强于字节跳动,甚至高于华为。
华为用流程规范组织,把能力建在组织上,在不确定性中最大程度追求确定性;阿里则把“拥抱变化”写进了企业文化中,与不确定性共舞。正是这种组织活力,让阿里在一次次大转型中,总能抛下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先人一步,具备极强的成长韧性。
我们也确实在阿里的这轮转型中看到了这一幕。
2023年,在阿里市值被拼多多超越时,一名员工在阿里内网发贴感慨说:“此刻难眠…着实吓一跳。那个看着不起眼的砍一刀,快成老大哥了。” 这篇帖子在阿里内网炸开了锅,激起无数共鸣。连久未露面的马云,也忍不住现身回帖:“我相信今天的阿里人大家都在看、都在听。我更坚信阿里会变,阿里会改。所有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冬天里。AI电商时代刚刚开始,对谁都是机会,也是挑战…能为了明天后天牛而改革的人,并且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和牺牲的组织才令人尊重。”
现在,这话正在应验。
马云对阿里未来业务的发展提出的“三个回归”——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这是对阿里业务的战略性指引。吴泳铭则在组织领域操刀实施了另外“三个回归”——回归一个淘宝、回归创业初心、回归年轻战队——与之呼应。这两年,阿里在泥泞中负重前行,不断迭代组织与文化,甚至不惜壮士断腕进行组织大换血。
我们看到了张勇(逍遥子)退场时的不舍背影,也看到了蔡崇信与吴泳铭携手登台的果敢;看到了“吴妈”(吴泳铭)深入一线、雷厉风行的身影,也看到了马云在湖畔小屋再度出山、鼓舞人心的瞬间。正是这些鲜活的管理变革故事,串联起了阿里再出发的脉络。
如今的阿里,组织架构愈发紧凑,人才机制焕然一新,创业精神重被点燃,战略方向更为清晰。资本市场也在用掌声进行回馈:港股股价站上170港币、创下四年新高,总市值重回4000亿美金,年内涨幅近一倍,一扫多年的阴霾。更可喜的是,投资者不再只盯着短期利润报表,而是开始认可阿里在“AI+云+芯片”上孕育的长期价值,其估值逻辑正发生深层转变。
当然,巨头转身不会一蹴而就,阿里的前方依旧战云密布:
拼多多、京东、美团在传统电商领域步步紧逼,拼多多从下沉市场向上猛攻,京东从优质客户群向下渗透,美团则试图扩大即时零售圈层范围;
字节的抖音、腾讯的微信视频、快手、小红书借短视频迅猛切入内容电商,抢夺用户心智;
云业务体量还太小,仍不足以独当一面;
AI业务尚处输血期,短期内难以对现有业务形成实质性反哺。
未来形势究竟如何,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可以确定的是,经历这场深刻的自我革新后,阿里已经焕发出全新的气象。
其实,不止阿里,AI的浪潮也让腾讯的未来充满希望。曾经BAT里的“AT”,都在意气风发地奔赴未来。
看起来,互联网的第二春,正在悄然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