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信出版2位作者获得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研究为什么重要?

2025-10-13 18:56

就在刚刚,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乔尔·莫克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获奖,以表彰他们“解释了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一半授予乔尔·莫克尔“通过技术进步确定了持续增长的前提”,另一半共同授予菲利普·阿吉翁与彼得·霍伊特“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

其中,乔尔·莫克尔(Joel Mokyr)和菲利普·阿吉翁(Phillip Agihon),都是中信出版的作者。

乔尔·莫克尔是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和历史学教授,主要从事技术和人口等领域的经济史研究。自2001年起,他还担任特拉维夫大学埃坦·伯格拉斯经济学院的萨克勒教授研究员。他在中信出版有《启蒙经济》《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等书。

阿吉翁是法兰西学院院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计量经济学会会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他是“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人物,“熊彼特增长范式”的创建者之一,中信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创造性破坏的力量》。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两位作者和他们的研究吧!

乔尔·莫克尔对创新的思考

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两次伟大变革,这两次变革深刻而全面地改变了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以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

考虑到目前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人口只占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一,原始落后的农业生产仍在一些低收入国家占居主导地位,因此,从全球视角来看,我们现在仍处在工业革命的余波之中。

与农业革命不同,工业革命并非相对独立地起源于少数几个不同的地区,而是相对集中地发轫于英国的英格兰地区,继而传播至欧洲大陆和北美殖民地以及其他欧美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在这大约一百年的时间里,英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突破了马尔萨斯陷阱,实现了以人均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增长,其本质则是由传统经济社会向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型,由此,蔚为壮观的现代化进程席卷全球,直至世界的各个角落。虽然各国启动现代化的时间有早晚,具体国情有差异,所处的时代特征有区别,从而会选择不同的道路和模式,但是,英国作为经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原型”,始终具有独一无二的研究意义和参考价值。

正因为如此,英国这段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无数学者从技术、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和军事等不同视角,不断提出问题、假说和解释,进行测度、检验和争论,寄希望于找到成功实现现代化转型的诀窍和钥匙。

乔尔·莫克尔的《启蒙经济:英国经济史新论》一书,试图说明源自启蒙运动的思想和信念改变了英国的制度和英国人的经济行为,从而催生了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工业革命。

从这一视角出发,作者对英国在工业革命及工业革命之前一段时期的知识和技术、产业和贸易、人口和社会、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全景式描述和解读。作者在本书中阐发的许多深刻见解,不仅对于理解英国的转型有重要意义,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国家的发展也有诸多启发。

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乔尔·莫克尔

波澜壮阔的经济史著作

工业革命喷薄而出,制造业革命彻底改变了社会和经济的形态。工业革命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很多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认为是技术创新,也有人从政治、社会等层面给出原因解读乔尔·莫克尔等编著的《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到现代》一书,在回顾英国工业革命时批驳了技术创新是工业革命主要推动力的说法,强调当时制造业尽管出现了许多与完善产品设计有关的渐进式创新,却缺乏激进式创新。

事实上,蒸汽能一直要等到维多利亚时代(1830-1900)后期才成为主要动力,而电能的普遍使用要晚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一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更有赖于企业家阶层的稳步形成,还有这一阶层得以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这本书用了多个章节介绍了英国工业、国家的崛起,在这一崛起过程中企业家精神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当企业家精神有所弱化后,英国发生的相对衰落。

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乔尔·莫克尔

创新、创业与企业家精神的寻根之作

菲利普·阿吉翁与“创造性破坏”

奥地利裔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创了“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一词,它被认为最符合经济现实,却无法进入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创造性破坏”建立在悲观主义基础之上。无论是卡尔·马克思还是维尔纳·桑巴特都将“创造性破坏”看作一出“自己挖的坑自己跳”的悲剧,是无法克服的“自毁系统”。

熊彼特的悲观面貌稍微好一点,他觉得创造性破坏最终将“埋葬”资本主义制度,但这个过程是“愉悦”的,其中有一种非常值得尊敬的东西,叫“企业家精神”。

所谓企业家精神,就是用新的技术、新的模式对原来市场上存在的商品、组织和服务进行“冲击”的那些人的“欲望、智慧和使命”。

他们的胜利意味着别人的失败,他们是“创造性破坏”的来源,他们是创新的英雄。不过因为最终的命运也是“资本主义系统自毁”,熊彼特认为,“他们是悲剧轮回的英雄”。

熊彼特给“创造性破坏”提供的这么一点点“愉悦”,是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现在,菲利普·阿吉翁的思想出场了。

阿吉翁对“创造性破坏”是乐观的,不是悲观的。它会带来改变人类进程的爆炸性增长。

1820年之前人类的经济增长其实是停滞的,工业革命之后的人类历史完全是另外一条经济增长轨迹。人类的物质生产不断加速,这一切都是因为技术创新带来的“创造性破坏”。

其次,阿吉翁在1990年与其合作者豪伊特写了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以创造性破坏为增长模型》(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只不过两年后才在Econometrica上发表。

这篇论文的核心观点是,创新是一个与旧事物“搏斗”的过程。跟前贤的论述不同,创新并不是一出来就是正外部性、大家都喝彩、大家都受惠。而是旧的利益者千方百计或漠视、或打击、或扼杀。

创新是带着“伤痕”、带着“委屈”、带着“白眼”出场的,它也千方百计来“贬低”、“摧毁”和“拆散”旧的东西。大家是一种“厮杀”与“挣扎”的关系。

请问,阿吉翁的思想是不是更符合我们的实际世界?是不是更符合物种的进化规律?是不是更达尔文或者E.O.威尔逊一些?

所以,阿吉翁的观点是,“创造性破坏”有创造,也有破坏。但精彩之处在于,创造和破坏在动态过程中是怎样各自展现的。

创新是一个浪潮式的过程。在基础创新起来时,应用创新并没有跟上,用现在的话说,没有应用场景“托着”,或者没有“杀手级应用”。

所以,基础创新代表的浪潮第一阶段(“浪潮1”)是创新,但却是一个被侮辱、被漠视甚至被排斥的阶段。

阿吉翁这本《创造性破坏的力量》里面没有提乔布斯的iPhone,但它是一个我们理解这本书主旨的极佳案例。

2007年iPhone第一代问世,被当时手机霸主诺基亚视为“小众产品”“奇技淫巧”:打电话加上个上网浏览器,顺便加入了iPod播放器,是一种小儿科的文艺混搭。

诺基亚对iPhone的漠视和羞辱,当时看也有一定的道理。

在iPhone 4之前,iPhone的确是小众产品,卖得很吃力。但2011年iPhone 4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苹果的命运。因为4G网络出现了,人类进入了高速网络时代,iPhone 4变成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大量app在iPhone上出现。

从此,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便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这导致iPhone进入前所未有的爆炸性增长,苹果目前是世界上第一个敢于挑战3万亿美元市值的超级公司。

iPhone漫长而高速的增长,是对诺基亚的无止境压迫和羞辱,诺基亚这个功能机时代最伟大的巨人很快轰然倒下。

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就写道:“旧事物的消亡是新事物产生时不可避免的结果。”

但是因为要做基础创新,很多社会资源要涌向基础创新。在社会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大量资源进入创新行业的生产率反而是低的,整个社会的生产率比过去都低了。于是,在这个阶段,“长期停滞”言论就非常流行。

在浪潮2阶段,创新开始打击“旧势力”的企业和就业岗位,“破坏”越来越触目惊心,破坏大于创造。像诺基亚这样的企业纷纷倒下,人们归罪乔布斯一人毁掉了太多的岗位。

到了浪潮3阶段,“创新”创造了更多的岗位,创造大于破坏。

创造几十万快递就业岗位的美团创始人王兴,在上市敲钟的时候还不忘感谢乔布斯和他发明的iphone。毫无疑问,美团王兴享受了浪潮3,整个社会也享受了浪潮3的创新红利。

有意思的是,阿吉翁说,在浪潮1和浪潮2这个阶段,不像熊彼特设定的那样,都是外部者创新,其实旧有企业也会进行前沿创新。这更符合现实。

阿吉翁打了一个比方,就好像一批优秀的学生进入一个旧班级,这会刺激班级原来的前几名更加努力,但是也会对原来中下等学生造成压力,这些人觉得自己再也混不到班级的前列了,他们甚至自暴自弃。

其结果就是扩大了班级的“成绩不平等”。因此,创新在浪潮2阶段,会显示出巨大的不平等。

顺着阿吉翁的思路,政府应该在浪潮2阶段做保障型政府,为那些“失败者”做必要的纾困。

在浪潮3阶段,不平等会得到缓解。因为创新通过3个阶段着着实实地将社会生产效率提得更高、社会财富生产更多。创新获得的收益其实也一定会向全社会扩散。

阿吉翁用了一个新的说法,政府要做投资型政府,对创新负责。

以上就是《创造性破坏的力量》这本书的思想逻辑。

阿吉翁可以说是非常细致、非常动态地刻画了“创造性破坏”的运作全景,令人信服地推导出我们应该如何围绕“创造性破坏”进行社会和经济制度的改革或构建。

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菲利普·阿吉翁

对创新的全景式前沿分析

那些年,我们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作者

作为财经类图书的出版大户,阿信出过不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作品,以下是按照学术领域,对我们的诺奖得主作品进行的整理。

国家制度和经济发展

达龙·阿西莫格鲁是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被《金融时报》称为“超级明星级别”的经济学家。他几乎精通从政治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劳动经济学的各种主题,他写的文章同行们不得不引用,他写的书,作为刚刚步入经济学门槛的学生,就更是不得不看。他在中信出版的3本中文著作,都被称为经济学领域的“必备典藏教材”。

《现代经济增长导论》

[美]达龙·阿西莫格鲁 著

该书是达龙·阿西莫格鲁的开创性著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增长和相关宏观经济问题的工具,而且给出了将这些工具应用于增长和国家之间发展差异等重大问题所需的广阔视角。

本书既介绍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和数学基础,又展示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模型,还阐述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前沿领域,包括人力资本、内生技术变革、技术转移、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因素等。阿西莫格鲁将这些理论分析和数据相结合,说明了理论方法如何可以用来更好地理解经济增长和国富国穷的根本原因。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宏观经济学》(第三版)

[美]达龙·阿西莫格鲁 [美]戴维·布莱森 [美]约翰·A. 李斯特 著

达龙·阿西莫格鲁及戴维·莱布森及约翰·A.李斯特三位当代知名经济学家联手,为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大众编写入门读本,内容贴近当代生活,辅助读者掌握经济思维,分析和预测经济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作者们以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对经济学的热爱,将复杂的经济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且贴近生活的知识。

《美国创新简史》

[美]西蒙·约翰逊 [美]乔纳森·格鲁伯 著

西蒙·约翰逊是另一位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他与乔纳森·格鲁伯合著的《美国创新简史》中,系统地论证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国家竞争力提升等结果之间的关系。道出了很多地区科技水平得以快速发展的两个秘诀。首先是要拥有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新产业。其次,对于科技公司低税收的扶持政策很重要。

书中还量化地给出了衡量一个地区科技水平的指标和方法,这一点对于中国每一个试图增强科技水平的地区,以及每一个挑选科技水平高的地区生活的年轻人,都有意义。

劳动经济学

《事业还是家庭》

[美] 克劳迪娅·戈尔丁 著

克劳迪娅·戈尔丁是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是哈佛大学经济系首位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性。

在《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中,她指出,如何平衡家庭责任和职业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即便在发达国家,努力在事业与家庭间追寻平衡的似乎总是女性。

但好消息是,科技的创新进步能够帮助女性在职场和家庭中获得更多平权。

银行和金融危机

本·S.伯南克是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中信出版近来年陆续出版了诸多伯南克的系列著作。

《金融的本质》

(中英双语版)

[美] 本·伯南克 著

伯南克对席卷全球危机的事后反思。执掌美联储8年,伯南克成功带领美国度过大萧条以来最恶劣的经济危机。

《金融的本质》以通俗的解读论述央行在危机中的作用。贯穿美联储1913年成立至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90余年的历史,既是一本简短的关于美联储的中央银行金融史,也是应对危机的金融政策演变史。

《行动的勇气》

[美] 本·伯南克 著

详细记录了大萧条以来糟糕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并以内部人士的视角回顾了华盛顿的应对政策。

全面阐释伯南克直面风险与拯救危局的金融哲学,是对经济危机救赎内幕前所未有的披露,以及他对金融政策的深入思考和现实考量。

《伯南克论大萧条》

[美] 本·伯南克 著

如何理解和避免经济危机与萧条,如何制定措施,走出经济衰退,重返繁荣?

从学术和经济运行层面,理解金融的本质、掌握经济运行规律,明确我们可以从近百年前的历史中学到的东西,避免同样的错误。

《灭火:美国金融危机及其教训》

[美] 本·伯南克 等 著

“应对下一场金融危机,我们需要准备好足够的灭火工具”。

救市三巨头伯南克、盖特纳、保尔森,是2008年金融危机中紧急救市计划的核心设计者,也是成功避免美国经济走向崩溃的重要人物。国际金融危机后他们再思考,联手复盘大萧条以来的金融灾难,以及美联储如何应对全球经济衰退。

从危机根源、爆发过程、救市策略等探讨可以借鉴的经验。提供应对未来危机富有价值的参考。

《21世纪货币政策》

[美] 本·伯南克 等 著

近年来,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全球经济面临高通胀、大衰退,甚至存在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的风险。如何以史为鉴,研判形势,防范系统性风险,是摆在各国面前的重要问题。

伯南克重新审视过去,揭示经济理念、历史事件和政治环境如何改变美联储的政策,探讨经济变化如何推动美联储的创新及美联储面临的新挑战。带我们读懂货币政策、了解美联储内部运作、掌握经济金融形势。

发展经济学

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是发展经济学的代表性经济学家,于201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减轻全球贫困研究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

《好的经济学》

[美]阿比吉特·班纳吉 [法]埃斯特·迪弗洛 著

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世界将迎来再一次的经济危机吗?

班纳吉和迪弗洛深度解析如何正确运用经济学,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移民、贫困等棘手问题。

《贫穷的本质》

[美]阿比吉特·班纳吉 [法]埃斯特·迪弗洛 著

为什么他们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

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

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为什么穷人逃不出“贫穷陷阱”?

宏观经济学

《绿色经济学》

[美] 威廉·诺德豪斯 著

威廉·诺德豪斯是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同时也是研究气候变化对经济影响的先驱。

绿色经济学》是他毕生研究的汇集,对绿色思维进行了创新性诠释,为我们在不将环境负担留给后代的情况下推动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006年,埃德蒙·菲尔普斯因为加深了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对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活力》

[美] 埃德蒙·菲尔普斯 著

如何摆脱创性衰退的困境?如何应对经济下滑?如何挖掘创新更深层的潜力?经济增长、家繁荣的动力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

诺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提出,一切的答案在于社会活力。

行为经济学

2017年,理查德·塞勒因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塞勒将心理学假设融入到经济分析中,通过探讨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及缺乏自制力等个人特质会如何影响个人选择,从而影响市场。中信出版了塞勒的以下中文著作。

《助推》(终极版)

[美] 理查德·塞勒 等 著

什么事情我们做起来既耗时又费心?是做出大大小小的决策。

通过《助推》这本书,你将了解什么是助推,以及助推如何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智慧,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错误”的行为》

[美] 理查德·塞勒 著

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理性的经济人。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并不理性,甚至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是“错误”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错误”的行为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而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了更好的决定,也促使政府制定出更有效的政策。

《思考,快与慢》

[美] 丹尼尔·卡尼曼 著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他利用心理学的方法创新了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修改了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开创了行为经济学研究新领域,其著作《思考快与慢》广为流传。

我们的感知和记忆并不可靠,对于自己心理状态的感知和记忆尤其不可靠。这本书将会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

行为金融学

2013年,罗伯特·席勒与尤金·法玛、拉尔斯·汉森因“对资产定价的实证分析”而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信出版了席勒的以下中文著作。

《非理性繁荣与金融危机》

[美] 罗伯特·席勒 著

《非理性繁荣与金融危机》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剖析了房地产行业是如何泡沫化,进而引发市场崩溃的。

席勒认为非理性繁荣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源,是历史上反复出现的金融危机的症结。

而我们该如何预防下一次危机,显得尤为重要。

《叙事经济学》

[美] 罗伯特·席勒 著

如今,通过口述、新闻媒体和社交网络传播的流行叙事,无论流行的是真相还是谣言,都在影响人们的决策,乃至改变整个经济和社会的走向。

《叙事经济学》就是从全新视角告诉你流行叙事会如何影响经济和社会生活的。

《动物精神》

[美] 罗伯特·席勒 著

这本书抛开人类经济决策源于理性经济动机的假设,将非理性因素置于宏观经济学的前沿和核心,试图建构一套动物精神理论来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和经济的真实运行原理。

计量经济

2015年,安格斯·迪顿因为对消费、贫穷与福利的分析诺贝尔经济学奖,其研究改变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逃离不平等》

[美] 安格斯·迪顿 著

《逃离不平等》这本书关注人类发展与不平等之间的复杂关联。

发展导致了不平等,不平等却时常有益发展,比如它会为后进者指明发展方向,或者刺激后进者去迎头赶上。但不平等也时常会阻碍发展,因为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身地位,会破坏追赶者的发展道路。

《美国怎么了》

[美] 安格斯·迪顿 著

作者研究发现,在25~40岁年龄段的美国白人中,大约一半的死亡要归咎于自杀、酒精性肝病和药物过量使用;在40岁左右的白人中,这些原因导致的死亡约占1/3;在50岁出头的白人中,这一比例则为20%左右。

这三大原因导致的死亡,被他们称为“绝望的死亡”。本系列还有《美国的经济问题》也已出版。

国际经济学

《克鲁格曼的经济学讲义》

[美] 保罗·克鲁格曼 著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新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保罗·克鲁格曼,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全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新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贫富分化、左右对立、金融危机、社保隐忧、贸易赤字、财政困境……美国将向何处去?《克鲁格曼经济学讲义》深刻剖析了美国当前面临的政治经济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展望分析了美国政治经济乃至全球格局的未来走势。

实验经济学

《人的经济学》

[美] 弗农·史密斯 著

弗农·史密斯,被认为是实验经济学之父,因“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法,为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获得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人的经济学》中,弗农·史密斯通过回顾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两本重要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来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行为,以及人类情感、道德伦理等因素对个人决策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

《变革中国》

[英] 罗纳德·斯科 著

1991年,因为发现和澄清了交易费用和产权对经济体制的生产制度结构及其运作的作用和意义,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

《变革中国》堪称是斯科关于中国经济的一部史诗级著作,全面、客观、深刻地描述了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的历程。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