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特斯拉韩国陷入电池危机!近4700起故障引发政府补贴审查,车主愤怒请愿索赔

2025-10-14 11:31

(来源:储能世界)

据韩国消费者保护机构统计,共有2080辆特斯拉车辆出现电池管理系统问题,其中包括846辆Model 3和1234辆Model Y。这些车辆主要为2020年和2021年生产的长续航版本,车主们普遍反映遭遇了代号为BMS_a079的系统错误,导致车辆最大充电量被限制在50%左右,严重影响日常使用。

更令人震惊的是维修时间。数据显示,平均维修时间长达23.4天,而最长的维修案例竟然拖延了926天,接近三年时间。仅有24.5%的维修案例能在一周内完成,而24%的案例需要超过两年时间才能解决。有124个案例的维修时间超过16个月,部分新车行驶里程不足250公里就出现了电池故障。

特斯拉车主的愤怒不仅源于电池故障本身,更因为公司的售后服务态度。尽管特斯拉在韩国的注册车辆从2020年的1.5万辆激增至2025年的11.2万辆,增长了650%,但该公司在韩国仅运营14个服务中心,包括大田和蔚山在内的8个人口密集省份甚至完全没有特斯拉服务设施。这种服务资源与市场规模的严重失衡,导致维修等待时间大幅延长。

当车主的车辆出现充电受限问题时,特斯拉提供的解决方案是更换"再制造电池",即使用旧电池包回收的电芯重新组装的电池。这一做法引发了车主的强烈不满。一位Model 3车主在韩国最大的特斯拉车主社区表示,他的车辆在2025年6月27日首次出现故障,更换再制造电池后,仅仅三个月同样的错误再次出现,而且满电续航里程从450公里下降到408公里。

对于保修期外的车辆,车主必须自费约3000万韩元更换电池,这笔费用相当于一辆新车价格的一半以上。这种情况下,许多车主认为特斯拉是在将早期生产缺陷的责任转嫁给消费者。

面对持续发酵的电池危机,韩国车主们开始通过网络社区集体维权,要求特斯拉召回问题车辆或免费更换全新电池。他们向韩国国会提交的请愿书已获得超过1.4万个签名,引起了韩国交通部和环境部的高度关注。

韩国政府对此事态度严厉。环境部一位官员明确表示,不能继续为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车辆提供补贴。该官员透露,已要求特斯拉韩国公司提供详细说明,但至今未收到任何有意义的回应。政府正在认真考虑削减甚至取消对特斯拉的购车补贴资格。

这一政策调整可能对特斯拉在韩国的销售产生重大影响。2024年,特斯拉在韩国售出29750辆汽车,成为继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之后的第三大进口汽车品牌。2025年上半年,Model Y更是成为韩国最畅销的电动车型,销量达15432辆,甚至超过了本土品牌起亚EV6和现代Ioniq 5。若失去政府补贴支持,特斯拉在韩国市场的竞争力将受到严重削弱。

对于问题的根源,特斯拉韩国公司回应称,已确认故障原因是电池单元充电状态不平衡,公司已向北美总部申请新电池组,并计划扩充再制造中心的人员配置以增加供应能力。然而,这一解释并未平息车主的怒火,他们质疑为何早期生产的车辆会普遍出现如此严重的电池问题,以及为何特斯拉没有主动召回这些问题车辆。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车辆在行驶里程极低的情况下就出现了BMS错误,有10个案例的车辆行驶里程不足250公里。这表明问题可能源于电池生产或装配环节的质量控制缺陷,而非正常使用磨损导致。

此次电池危机也暴露了特斯拉在快速扩张市场时忽视售后服务建设的问题。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电动车市场进入成熟期,消费者对售后服务和产品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品牌都无法仅凭产品创新而忽视基本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从全球视角来看,特斯拉的电池管理系统问题并非韩国独有。但韩国市场的特殊性在于,政府补贴政策与车企的售后服务责任紧密挂钩,这使得特斯拉面临的压力更加巨大韩国政府在2025年修订的电动车补贴政策中,已经明确将电池安全性和售后服务质量纳入补贴考量标准,要求车企提供电池状态信息和异常检测通知功能。

未来几个月对特斯拉在韩国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公司不能妥善解决电池问题,提供令车主满意的补偿方案,并大幅改善售后服务网络,可能不仅失去政府补贴资格,更会严重损害品牌声誉,影响在亚洲其他重要市场的表现。

这场危机也为其他电动车制造商敲响警钟:在电动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已成为决定品牌成败的关键因素。任何对消费者权益的忽视,都可能在监管趋严的市场环境中付出沉重代价。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我们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不希望我们转载您的作品,请和我们联系处理,谢谢!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