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4 10:3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环球网资讯)
来源:新传工坊
当“花生”从土壤“搬家”到枝头,这场由AI引发的常识性乌龙,在社交平台掀起了超2.3 亿阅读量的舆论风浪。良品铺子这起由AI生成海报引发的争议,不仅是网友口中的“荒诞笑话”,更折射出AI技术应用中企业专业底线的失守,成为丈量AI时代品牌信任成本的典型案例。
从事件发酵到尘埃落定,时间轴清晰记录了这场争议的完整脉络。2025年8月27日18:00,有网友在良品铺子产品页面发现异常——宣传图中将生长于地下的花生标注为 “树上生长”,截图转发至社交平台后,迅速引起网友讨论。消费者纷纷表示难以置信,“连‘落花生’的生长常识都不清楚,还谈什么高品质零食?” 的质疑声不断涌现。次日上午9:00,#良品铺子花生上树等相关话题登上热搜,触发全民科普热潮,不少网友自发分享花生种植知识,对比海报错误与农业常识的反差;下午15:00,事件进一步扩散,“树上种庄稼” 等二次创作内容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迅速传播,荒诞的画面搭配调侃的文案,让事件热度持续攀升,居高不下;直至28 日晚20:00,在社会舆论的广泛下,良品铺子发布致歉声明,宣布启动全面核查,此时距离问题被发现已过去28 小时。
这一事件的影响力不仅在网络舆论场持续发酵,更引发了主流媒体的集体聚焦。从传播广度来看,多家权威媒体纷纷发布专题报道,其报道视角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均将矛头直指"AI生成技术应用失范"与"品牌基础常识缺失"这两大核心议题。根据知微舆论场的监测数据显示,在报道内容分布上呈现出三个明显的舆论走向:其中10家主流媒体在标题中直接引述事件关键信息,明确报道"良品铺子为'花生上树'争议海报公开致歉,承认系错误使用AI生成素材";另有7家媒体则以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将事件定性为"AI应用闹出的行业笑话",并深入剖析指出"所谓AI幻觉问题,本质上仍是人为操作失误所致";此外,还有6家媒体着重强调事件暴露的常识性错误,以"花生长在树上?品牌营销缺乏基本常识"为切入点,对企业的内容审核机制提出尖锐质疑。这些多角度的专业报道,成功将原本停留在网友调侃层面的网络话题,升级为引发整个营销行业深思的典型案例,进一步放大了品牌此次失误的负面影响。
各平台的传播数据,更全面,直观展现了此事件在公众视野中的关注热度。从微博平台来看,#良品铺子花生上树 的话题阅读量达203.9 万。而在抖音平台上,#花生上树 等话题相关内容的阅读量更是飙升至3848.3万,两大平台累计近4000万的阅读量,充分印证了该事件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广度。
通过深入分析事件曝光后产生的舆论热词,从“核查”“道歉”“企业”“消费者”等关键词中更能捕捉到公众的核心关切:“AI生成”“海报”“错误使用” 直指事件发生的技术性根源,揭示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审核”“信息核查”“流程优化” 等热词集中反映了公众对品牌方在管理流程,责任担当方面的质疑;而“科学性”“消费者” 等词汇的频繁出现,则深刻体现出公众对产品宣传真实性、企业诚信经营的重视。这些热词不仅串联起了整个事件的舆论焦点,也为后续品牌方的应对策略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也为整个行业的反思与改进划定了清晰路径。
面对汹涌的舆论,良品铺子的致歉并未如预期般完全平息争议。从社交媒体平台的热搜数据变化来看,8 月29 日7:15,道歉后的相关话题首次上榜,热度快速攀升,最高时冲到热搜第6 名,但到13:46 便掉出榜单。短暂的热搜生命周期,既反映出公众对品牌致歉的关注,也暗示了这份回应未能充分打消疑虑—— 不少网友在话题下留言,“道歉太敷衍,只提供应商和AI,不提自己的审核问题”。
这场争议的舆论反馈,更凸显出事件背后的深层矛盾。从网民观点来看,质疑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认为品牌审核流程形同虚设,“连基本农业常识都无法甄别,日常产品质量如何保障?”;二是担忧产品描述存在更多虚假信息,“花生生长能错,那配料表、产地信息会不会也有问题?”;三是反对将AI 作为甩锅借口,“AI 是工具,最终的审核权还在人,不能让AI 为企业的不专业背锅”。
主流媒体则从更宏观的视角发声,直指事件本质。潇湘晨报评论道,“花生‘长在树上’,责任却踩在品牌脚下”。强调企业不能将责任推给供应商或AI,自身的审核义务不可推卸;澎湃新闻指出,“‘花生上树’不全是AI 的锅”。认为技术本身的“幻觉”问题可通过人工审核规避,而品牌的核心问题则是专业度的缺失与责任意识淡薄;其中,光明网更是直言,“‘花生上树’不止是笑话”,犀利的指出这起事件暴露了AI 时代企业在内容生产中对真实性的忽视,若不及时整改,将逐渐消耗消费者的信任,最终付出沉重的品牌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