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4 10:22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环球网资讯)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财经 记者 陈超】“面对新阶段、新机遇,中国电池产业要坚持创新驱动,拒绝‘内卷’,共同构建健康产业生态!”10 月 10 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电池工业博览会(IBIE 2025)期间,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长刘宝生在致辞中说道。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方面向环球网记者表示,从深圳会展中心 15000 平米展区内的展品布局,到同期举办的 2025 中国国际电池应用大会,IBIE 2025 成为这场产业转向的集中缩影 —— 在未来新兴场景竞争新赛道,企业不再单纯比拼产能规模,转而聚焦场景解决方案;行业不应纠结价格战,而需深耕价值竞争,中国电池产业正集体驶入场景驱动的新航道。
从 “规模之争” 到 “价值之战”
“当前,中国电池产业已进入由储能、电动船舶、低空飞行器、智慧养老机器人等新兴场景需求驱动的技术路线分化、产品精准定义的新阶段。” 在2025中国国际电池应用大会主论坛上,刘宝生说出了全行业的核心共识:产业竞争维度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从 “谁的产能大” 转向 “谁能解决场景需求”。
回溯中国电池产业的发展历程,过去十年,依托产能扩张与成本优势,中国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全球市场份额持续领先。但行业内部也逐渐显现隐忧:随着产能基数扩大,低端产能过剩问题加剧,部分领域同质化竞争导致的 内卷现象开始凸显。“行业不能再靠拼产能、压价格求生存,要靠技术创新、质量提升、服务优化赢市场。” 刘宝生强调,这一观点在论坛期间的企业交流中,得到了多数参会代表的认同。
IBIE 2025展会现场,企业的展品布局直观印证了这一共识。欣旺达现场首次发布消费类半固态电池系列产品,未来将进一步拓展至智能出行工具、便携式医疗设备等领域,并且重点展示了电池护照平台的功能演示;双登集团带来的智算中心“绿电+储能”一体化方案,展台上的液冷储能柜明确标注 “温差
技术路线分化,瞄准场景“靶心”
“没有万能电池,只有适配场景的电池。” 加拿大皇家科学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忠伟在主论坛演讲中,点出了技术路线分化的核心逻辑。记者注意到,为满足不同场景的极致需求,中国电池产业的技术研发已不再追求“大一统”的解决方案,而是呈现出多条路径并行的创新格局。
例如,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池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无人机、eVTOL需要“飞得更远、载重更大”,传统锂电池的性能边界逐渐显现。陈忠伟院士团队提出的“600Wh/kg氢混动力电源系统”,为这一场景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氢燃料电池能量密度高、加注快,锂电池动态响应快,两者结合能互补短板。” 陈忠伟介绍,该系统目前已在多旋翼无人机上初步应用,电堆比功率达1500Wh/kg,可适应- 40℃至80℃的宽温域工作环境,“未来若能完成 eVTOL适配验证,有望为低空经济电源市场打开新空间,但目前仍需解决系统集成成本与轻量化的问题”。
长时储能场景对电池安全性、循环寿命的苛刻要求,也推动了电池体系的创新。河南创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玉锋在论坛上展示的水系铁镍电池,主打“永不起火、永不爆炸”的安全特性。“我们通过稀土掺杂+纳米渗锡技术,解决了传统铁镍电池吸氢、负极钝化等老问题,目前实验室数据显示循环寿命突破1.5万次,-25℃放电效率超80%。” 杨玉锋现场播放的测试视频显示,该电池经穿刺、火烧、海水浸泡后仍能稳定工作,且具备“储能 + 制氢”一体化运行能力,“目前已在部分矿坑储能项目开展试点,未来计划向电动船舶、长时储能电站场景拓展,但大规模应用前还需验证长期稳定性与成本控制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技术创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新兴市场需求形成呼应。电动船舶领域,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前国内电动船数量仅400多条,而未来5-15年“四纵四横”水路交通网络建设预计需数千亿投资;低空经济、智慧养老等场景的需求也在持续释放,为技术落地提供了潜在市场空间,这也成为产业拒绝内卷的重要支撑。
快速响应场景定制需求,还离不开研发范式的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在《人工智能赋能、能源革命与汽车革命新征程》主题演讲中提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加速新电池材料的开发进程,传统需要3年左右的研发周期,现在有望缩短至半年。” 陈清泉介绍,其团队在香港理工大学开发的AI系统,基于“人文世界、信息世界、物理世界”三融合的思路,构建了大模型、数字孪生、大数据三大核心规律,“目前已应用于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质的研发环节,能高效处理海量实验数据,为场景定制提供技术支撑”。展会现场,宁德时代、欣旺达等企业也展示了AI驱动的电池管理平台,工作人员介绍,该平台可根据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实时优化电池充放电策略,从而提升使用效率与寿命,但实际效果仍需长期市场验证。
数智化与绿色化构建新竞争门槛
“未来的电池竞争,不仅是技术与产品的竞争,更是数据、碳管理与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竞争。”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梁锐在论坛上的观点,揭示了产业竞争维度的新变化——数智化与绿色化正逐渐成为新的竞争门槛,而 “电池护照” 则是这一门槛的核心载体之一。
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明确要求,2027年2月起,车用电池、工业电池等产品需具备电池护照,方可进入欧盟市场。这一政策对中国电池企业的出海布局提出了挑战。“合规成本高、供应链透明度低、碳数据缺失,是企业推进电池护照落地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 梁锐直言,电池护照需要覆盖从采矿、材料加工到制造、回收的全链条数据,但目前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系统不统一、数据标准不一致,导致跨环节追溯存在困难;同时,碳足迹核算方法的差异、供应链尽职调查的复杂度,也让企业面临不小的合规压力。
面对这些挑战,部分中国企业已开始主动探索解决方案。如欣旺达历时两年,联合西门子、莱茵等合作伙伴,搭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电池护照平台。“我们通过智能物联网技术对接生产设备与传感器,利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安全,目前可提供基于SaaS模式的数字化云服务,已与上汽大通、理想等企业开展合作试点。” 梁锐介绍,该平台除了满足欧盟合规要求外,还能为客户提供碳足迹测算、供应链透明化查询等增值服务,“这是中国企业在全球电池合规领域的一次尝试,但能否大规模推广,还需看后续市场反馈与行业协作程度”。
从 IBIE 2025 的展会现场到电池应用大会的观点碰撞,中国电池产业正呈现出一场明显的 价值重构,那就是不再单纯以产能规模衡量企业实力,而是更看重场景解决方案的能力;不再依赖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而是通过技术创新、数智化服务创造差异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