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一个内蒙古女孩的“另类”归途(附图片)

2025-10-14 07:14

  西方传说中,圣徒克莱门特在树林中躲避敌人追赶时脚疼难耐,情急之下用羊毛裹脚再套上鞋子,最终他得到了一双毡鞋。这个羊毛毡的起源故事也喻示着它的特性,无须针线缝制,仅靠针戳或浸湿揉压,便能让一团羊毛变得更加紧密从而塑形,时间在这门工艺中尤为公平,一个动作重复成千上万次才会等来结果。

  最单调的

  2019年,内蒙古女孩莲花在一项手工艺培训中接触了羊毛毡,徒手针戳使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彼时她已工作3年,换了好几份工作,奔波在海南、上海、北京等地,很少回家。

  她在培训中完成了第一幅作品:挤完牛奶的母亲提着小桶回家,背影几乎被草原淹没。在牧区,人更像四季更迭投下的剪影,春天给羊羔、牛犊、马驹接生;夏季则有各类祭祀、婚礼、赛马活动;秋初要割草、储肉,为冬天的营地迁徙做准备;冬季打草收割、驱使牲畜转场。劳作也随日出重复着,她一度想逃离这种枯燥。

  但这一次,莲花独自留在海拉尔租了个咖啡馆工作室做羊毛毡,试图戳出家的记忆。她4岁被父母送到旗里的寄宿家庭读幼儿园时,眼泪打转得像戴了厚厚的眼镜,“寄宿在内蒙古是比较常见的,尤其像我们这种牧区的孩子,父母干活得在牧区盯着。”等她习惯分离,回家似乎仅意味着帮忙干活,她不知道如何表达情感,“感觉说出来就变味了,身体也会僵硬”。

  刺毡在她指尖留下厚茧,疼痛在久坐中沿肘关节、脊椎蔓延,但线上订单仅能应付生计。直到2024年3月,呼和浩特演员邓为用她创作的羊毛毡书签为家乡宣传,至少3000笔同款订单一下涌来,懵了两天后,她才意识到得招人了,但陆续加入的40多个阿姨都不会做羊毛毡,只能靠她手把手教。

  她记得早在爆单时,网上就出现了抄袭,厂家还想与她合作消化订单,“这些客人本身就是抱着期待来的,给别人做我不放心,觉得会砸招牌。”即便她被夹在催单与阿姨参差不齐的成品中焦头烂额,也要逐一拣货——近300个残次书签至今堆在工作室里,她熬着夜一个个重做,就像克莱门特踩着羊毛再次奔跑。

  最坚韧的

  去年秋天,莲花在她的咖啡馆工作室办了次展览,主题为“故乡的风在低语”。她和朋友找了牧民参展,有个叔叔喜欢用枯木枝、牛羊骨拼写蒙文,他也说不清什么是艺术,就觉得这些文字很美;展览还包括一些草药标本——外来盗采团伙偷挖草药后,给草场留下了一个个深坑,很长时间都无法愈合。

  莲花的朋友马欣回忆说,找人参展时坎坷不断,有人不理解,有人更关心是否有奖励证书,对此一向内敛的莲花像变了个人,笃定而热忱地分享着她的过去以说服对方;但碰到策展理念不合的人,哪怕对方作品再好她也不愿迁就,“她很在意以尊重女性的方式合作”。

  “柔软的东西,也可以很坚韧。”马欣说,多数人对内蒙古的印象仍停留在骑马、射箭,羊毛毡则是另一种可能——在一款羊毛毡灯罩中,莲花特意模仿了岩画图案,让它变得暖而透光,“她觉得羊毛毡这种材质很特别,既能做基底,也能做图案,多变又日常,就像女性的一种力量”。

  除了草原主题,莲花也糅合湿毡、针毡等多种现代方式创作了“星空”系列作品,她想用羊毛碰撞不同材料,且能兼顾顾客的使用场景:书签、风铃、挂件、冰箱贴……但各种尝试也带来了新的烦恼,手工所需的工具和配件“线下要么没有,要么很贵”,她甚至去过浙江义乌看货,结果起订量远不是小工作室能消化的。

  综合对比下来,她前后在拼多多买了几百个画框,还有各种串珠、胶水,乃至按克算的特殊棉麻布料,“90%的东西都是拼多多网购的,便宜的能省10%左右,贵的差价会更大”。

  省下的材料成本,支撑着工作室走得更远。而这背后离不开电商平台的长期主义。去年9月,为推动电商西进,拼多多在此前首创中转集运模式的基础上,又宣布由平台为商家发往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偏远地区的物流中转费“买单”。商家发货到偏远地区只需承担第一程费用,与发到苏浙沪等地成本几乎无差。

  如今,莲花的作品销量稳步上涨,甚至邮寄到国外。早上7时,她就会提前到工作室擀毡子、打扫卫生,等店员过来后继续创作。“她身上带着牧区的处事方式。”马欣说,即便店员只是临时工,她也会管吃管住,教各种手艺,甚至推心置腹开导对方,“店里不像打工的地方,更像一个家”。

  在旅游淡、旺季的更迭中,人们在这间咖啡馆投下时间流淌的剪影,莲花继续重复着铺好每一层羊毛,她知道重复可以是有意义的,毕竟时间终会给出答案。 (朵朵)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