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华西宏观】新一轮关税,新一轮TACO

2025-10-14 08:11

(来源:华西研究)

华西宏观

10月11日,美国总统表示,自11月1日起对中国额外征收100%关税,并对“全部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关税威胁再起,海外市场“risk-off”。标普500跌2.7%,创近六个月最大跌幅;国际铜价和油价跌幅超过4%。贸易摩擦风险再起,后续怎么看?

(一)新一轮关税的可能走向

我们预计100%关税落地的概率不高,因为4-5月的经历已指向高关税之路行不通。今年4月,在美国加征关税后,美国对中国商品的税率一度升至145%(4月10日提升至125%,5月14日下调到30%,100%以上的税率未能完整持续1个月),使得中美经贸一度短暂脱钩。事后来看,美国从中国进口在5月下降超40%,并且其很难找到商品供给的替代方,这也促成了5月10-11日的中美经贸谈判。此次美国再度威胁加征100%关税,如果落地,这一税率足以使得中美贸易再次中断。而11月正值美国圣诞节的备货季,面临如此高的关税,部分商品可能存在断供风险。

美国威胁加征关税,或是在中美新一轮谈判前紧急“垒筹码”。美国近期出台的措施以及表态,指向其在谈判前持续积累筹码,以期在谈判中获得主动。包括针对中国船舶的额外收费、对起重机征收100%关税、对橱柜浴室柜及软包木制品加征25%关税、美国商务部将15家中国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美国官员提议禁止中国航空公司往返美国航班飞经俄罗斯领土等等(详见表1)。中方也对美方实施了一些对等反击,如交通运输部公告对美国相关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以对等回应美方针对中国海运、物流及造船业的歧视性做法;对高通收购Autotalks交易启动反垄断调查;扩大对稀土及其他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

因而100%关税更像是一种威胁,而非要真实落地的政策。Polymarket网站显示,押注100%关税在11月1日落地的概率仅为23%,指向市场也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可信威胁,更像是一种不太可能出现的极端情景。周五海外市场的大幅波动,可能更多是对中美关系从缓和转向恶化的深切担忧。即使事后发现这仍是“TACO”交易,但事中的波动可能仍然不可避免。尤其海外主要股指经过持续上涨后,抛售情绪也被放大。

APEC峰会前,关税冲突是否升级?概率不高,11月1日这一时点的设置值得关注。美国声称加征的关税从11月1日开始,而中美领导会面的窗口是10月31日至11月1日的APEC峰会期间,并有可能在峰会前夕(美国总统10月29日赴韩)。与此同时,我国对部分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也是在会晤后的11月8日实施。周五晚(10月10日)美国总统声称中美会晤似乎已无必要,不久之后,又很快声称并未取消会晤。因而预计中美会晤如期举行的概率较高,届时中美如果达成协议,100%关税也就不太可能再落地。

下一轮中美经贸谈判,美方或希望中方进口大豆、飞机,对美放开关键矿产出口管制;中方或希望美方降低关税税率、适度放开出口管制。可能出现的两种情景:一是中美达成协议,关税税率下调5-10%。20%芬太尼关税取消,对等关税从10%升至20%或25%(参考东南亚税率19-20%)。二是维持现状,推迟3个月再谈判。中美领导会晤,将为新一轮中美经贸谈判定调,我们有望在关税税率和出口管制等方面取得进展。

(二)股市,风险与机会并存

本轮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对股市的影响程度或不及4月对等关税。其一,市场对中美摩擦的敏感程度下降。从10月10日美股行情来看,纳斯达克指数下跌3.56%,跌幅小于4月3日和4日(-5.76%和-7.51%)。其中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和万得中概科技龙头指数分别下跌6.10%和6.59%,跌幅均小于4月4日交易中方反制时的8.87%和7.79%。这意味着,当前市场对中美关系趋紧的意外程度,已与4月“防备不多,影响未知”的状态明显不同。

其二,稳市预期是股市行情的重要支撑。4月以来,政策层面始终在强调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比较近且具有代表性的是9月底,证监会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十四五”期间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15.9%,较“十三五”下降了2.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波动率已作为衡量资本市场健康状态的指标之一。在此思想指导下,政策对行情态度或仍将以呵护为主。此外,稳市预期也将为行情提供支撑。4月7日大跌后,“国家队”强力稳市,推动行情企稳修复,给市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若本次再度出现较大跌幅,资金可能在稳市预期的推动下,积极流入博弈反弹。

当然,中美摩擦升级也可能导致短期交易风险显性化。一是当前市场点位比4月已明显更高。10月10日,股价超过95%历史分位数的个股占比达到18%,超过历史相对高位的经验值15%。市场可能通过本次中美摩擦升级,释放点位偏高的风险。二是杠杆资金的信心面临考验。融资余额从6月底以来持续回升,其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从8月中旬开始上升,两者目前均来到年内高位。与此同时,市场对高杠杆状态较为敏感,例如中芯国际佰维存储两融折算率均调为0时,科技行情大幅回落。这意味着,若市场下跌形成,部分杠杆资金可能流出规避风险,其中杠杆资金流入较多,且境外业务占比较大的行业可能受此影响较大,例如半导体、通信设备、电池等。

若行情大幅调整,又创造了博弈反弹的机会。个股点位和融资余额偏高均属于交易层面的利空,而本轮牛市的底层逻辑——稳市&科技&反内卷,并不会因此受到冲击。换言之,上述潜在风险正是资金入市的掣肘所在,一旦跌幅形成,或也是博弈反弹的时机。

哪些板块有望成为行情修复的主要线索?4月的修复路径或能提供参考。4月对等关税落地后,A股行情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4.8-4.11),市场交易关税反制、扩内需和自主可控逻辑,农牧、消费和科技迅速修复。阶段二(4.14-4.24),市场交易避险情绪和政策预期,红利品种占优,银行、公用事业等修复幅度明显靠前。阶段三(4.25-4.30),市场交易自主可控和贸易摩擦缓和,科技走强;同时部分资金开始尝试博弈出口链的修复,出口链迎来反弹。

落脚到本次行情,科技产业逻辑仍在演绎,有望成为修复的主力;红利板块或将承接避险资金;消费板块整体点位不高,需要扩内需政策预期推动。与此同时,关注热门题材被错杀的可能性。半导体受益于自主可控逻辑,但由于杠杆资金流入较多&位置偏高,行情可能受情绪影响,修复机会值得把握。稀土是高科技与国防军工的必需品,且我国在稀土冶炼技术上具有垄断地位。创新药BD交易为产权交易,不受关税影响。游戏逻辑与创新药类似,几乎不涉及实物的跨境运输。而核电、卫星逻辑则与中美关系趋紧没有明确关系。

此外,对于能够承受一定的波动资金,也可考虑布局中美关系修复带来的机会。出口链如工程机械、消费电子、家电、纺服等值得关注。热门题材方面,AI可能受益于中美关系修复后技术制裁的缓和。储能具备美国“抢装”逻辑,若中美关系再度向好,有望强化海外需求逻辑。

(三)债市,释放兑现压力与风险

债市方面,关税与大国博弈再迎变数,市场已经抢跑定价。10月11日为调休日,在大部分非银机构尚未参与交易的背景下,中长久期利率债收益率上演大幅下行的强势行情,5-10年期品种普遍下行2-4bp,超长期品种下行幅度更是高达4-5bp,10年、30年国债活跃券对应向下突破1.75%、2.10%等重要点位。结合成交情况来看看,10年国债、30年国债、10年国开债等热门板块活跃券单日成交笔数分别达到888、1099、1509笔(经纪商口径),量级并不算低,三者9月单日成交笔数分别在1000-1500笔、1500-2500笔、1500-2500笔左右。这也意味尽管参与机构不全,但市场定价可能已经比较充分。

对于接下来的债市行情发展,把握节奏至关重要,我们从短期与中期视角进行判断。短期维度,非银交易力量回归后,债市可能仍会迎来补涨,但整体涨幅可能不及4月初。今年4月3-7日的关税1.0行情,债市仅用两个交易日便完成了多头定价,10年国债收益率下行幅度达到16bp。关税2.0的第一日(10月11日),7-10年国债收益率向下跳空开盘,随后在10点前快速反弹至前一日收盘价,并在日内余下时间中缓慢下行,直至尾盘方才回到开盘低点附近水平,显示出银行与保险对于推动利率下行相对纠结,非银追涨或同样面临较大压力。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今年大部分机构面临浮亏压力,尤其是年初被动承接利率债的银行,到了年末可能均希望抓住机会兑现收益,或在一定程度抑制利率下行行情的发展。每逢关键整数点位,如10年国债1.75%、1.70%、1.65%,均可能会有兑现压力释放。因此关税2.0的突发冲击,对债市的功效是提供了下行兑现的窗口,避免四季度兑现压力集中释放的风险。

中期维度,债市的核心问题或在于,市场交易的重心能否重回基本面及宽货币预期。今年的债市交易一直脱敏于基本面逻辑,受到风险偏好与机构行为的极大压制。比如当前的9-10月,债市都笼罩在基金销售新规的阴霾之下,担忧银行自营和理财机构赎回债基对市场造成更大的冲击。在关税2.0不确定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基本面的压力、宽货币的必要性,这些话题可能重新被关注。因而对于债市来说,如果市场关注点重回基本面与宽货币,行情发展的确定性与持续性可能更强。即这一轮的债市行情可能是缓且长,需要多方因素转变共同作用。从品种上来看,若存在继续追高的诉求,在赎回费问题落地以前,或可优先考虑7-10年国债或地方债等“免疫品种”。

风险提示:中美经贸政策超预期。

证券分析师:刘郁 S1120524030003

发布日期:2025-10-12;

新一轮关税,新一轮TACO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