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3 14:35
(来源: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
表外理财:规模整体扩大,除大型商业银行外,各类型银行非保本理财规模同环比均增长,城商行增幅最大。截至2025年6月30日,46家A、H股上市银行表外非保本理财总规模为27.94万亿元,环比2024年末上升2.97%,同比2024年年中上升9.42%。与24年上半年相比,各类型银行规模均实现正增长,其中城商行同比增速最大,股份行次之。
理财子公司:规模逐步扩容,债券配置收缩,增配公募基金明显。存款利率下调引发存款搬家,理财公司规模稳步增长。2025年中理财公司规模延续了逐步扩容的趋势,同比增长12.97%至27.48万亿元,占全市场理财产品存量规模比重高达89.6%。从资产配置结构来看,债券占比进一步下降,公募基金、现金及银行存款、非标占比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同业存单占比小幅回落。
基金投资:规模与占比双降。2025年中基金投资总规模为6.73万亿元,环比2024年末下降1.4%。国有行、农商行基金投资占FVTPL比重低于50%,股份行和城商行则超过一半。各类型银行基金投资规模及占FVTPL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国有行和城商行下降幅度较小,农商行下降幅度超10pct。
自营投资结构:加码利率债与金融债,优化SPV占比。2025年中上市银行金融投资结构中,政府债配置比例最高(60.3%),金融债次之(11.7%),政金债和企业债与2024年末占比相当。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对政府债、政金债、金融债增配,压降基金投资和非标敞口。上市银行整体SPV规模与占比均下降,除国有行占比小幅上升外,其他类型银行占比均下降。
浮盈兑现情况:增配OCI账户,加速兑现浮盈。2024年以来,银行OCI账户增配明显,占比不断上升。具体来看,2025年中上市银行OCI账户占金融投资的比例达到29.28%,同比环比分别增加4.15pct和2.26pct。受债市波动与盈利压力的影响,2025年上半年银行兑现浮盈力度明显增大,上市银行OCI账户兑现浮盈程度为18.33%,环比增加6.18pct。
风险提示:银行理财规模波动,理财监管政策超预期,投资行为变化超预期,数据统计或存在遗漏。
目录
01
表外理财:规模整体扩大
表外理财规模小幅扩大。截至2025年6月30日,46家A、H股上市银行(剔除部分数据缺失的银行)表外非保本理财总规模为27.94万亿元,环比2024年末上升2.97%,同比2024年中上升9.42%。其中,18家银行实现理财规模环比、同比正增长。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非保本理财规模位居前三,均突破2万亿元,相较2024年末规模均上升,其中中信银行增长明显,同比上升11.26%。
除国有大行外,各类型银行非保本理财规模同环比均增长,城商行增幅最大。分银行类型看,大行、股份行表外非保本理财总规模分别为9.93万亿元、13.55万亿元。与24年上半年相比,各类型银行规模均实现正增长,其中城商行同比增速最大(+16.63%),股份行次之(+12.25%),农商行同比增速为2.79%,大行同比增速较2024上半年同比增速(+16.83%)大幅降低,仅为3.41%。与24年末相比,大行和农商行分别环比下降3.77%和0.74%,股份行和城商行分别环比上升6.12%和11.16%。
02
理财子公司:规模逐步扩容,债券配置收缩
存款利率下调引发存款搬家,理财公司规模稳步增长。2018年底开始,各家银行逐步建立起各自的理财子公司,23年末有1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浙银理财),已经于2025年1月开业。截至2025年6月末,共有32家理财子已获批开业。2025年中理财公司规模延续了逐步扩容的趋势,同比增长12.97%至27.48万亿元,占全市场理财产品存量规模比重高达89.6%。宁银理财规模同比增速最大(48%),恒丰理财、华夏理财、渤银理财和渝农商理财表现亦较好,同比增速均超30%。
从盈利能力来看,2025年中已披露中报数据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净利润均为正。其中,招银理财净利润表现最好,为13.64亿元;中银理财、农银理财紧随其后,净利润均超过12亿元。从披露数据的24家理财子公司的理财规模来看,17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环比24年末上升,7家环比下降。
理财子投资结构呈现出债券配置收缩,现金及银行存款、公募基金占比抬升的特征。债券占比进一步下降,公募基金、现金及银行存款、非标占比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同业存单占比小幅回落。因理财公司产品规模在全市场各类型机构中占主导,基于数据可得性,此处我们以全市场理财资产配置情况来代替理财公司进行分析。从银行理财产品资产配置结构来看,在负债端客户约束、净值化监管趋严和“资产荒”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2025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资金逐步增配低波动资产,现金及银行存款环比上升0.9pct。2024年以来,监管机构要求理财净值整改、推动理财产品全面回归真实净值表现,叠加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偏好较低,增配低波动资产能够增强产品净值平滑度。尽管理财资金对于债券仍然具有刚性需求,在信用债供给收紧、收益挖掘空间缩小和净值整改的影响下,债券减配明显,环比24年末下降1.7pct。2025年中,公募基金占比上升最大为1.3pct,拆放同业及债券买入返售增配力度也较大,环比上升0.2pct。
03
基金投资:规模和占比双降
总体来看,国有行基金投资占比仍处于低位,其余类型银行整体在45%以上。上市银行开展基金投资有助于其节省税收成本、弥补自身投研能力缺口、提高投资收益,在银行财报中被归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科目(FVTPL)。从54家样本上市银行(因数据缺失,剔除徽商银行、紫金农商行)数据来看,2025年中基金投资总规模为6.73万亿元,环比2024年末下降1.4%。
国有行和农商行基金投资规模环比有所增长,股份行和城商行相反。2025年上半年,国有行和股份行基金投资规模分别为1.63万亿元、2342亿元,环比2024年末分别增长0.3%和2.8%。股份行和城商行基金投资规模则分别下降2.9%和1.1%。
国有行、农商行基金投资占FVTPL比重低于50%,股份行和城商行则超过一半。截至2025年6月末,国有行、农商行基金投资占FVTPL比重分别为36.4%和46.5%,股份行和城商行分别为52.9%和55.9%。国有大行自身投研能力较强,因而对于基金投资依赖度仍最低。
各类型银行基金投资规模占FVTPL比重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国有行和城商行下降幅度较小,农商行下降幅度最大为13.9pct。2025年上半年相较2024年末,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基金投资规模占FVTPL比重分别下降0.3pct、4.9pct、1.9pct和13.9pct。其中农商行占比大幅下降,原因在于:2025年上半年,虽然农商行基金投资规模环比增加,但是在债市低位震荡运行的环境下,固收资产的票息收益受限,配置盘对于银行盈利的贡献减弱,通过波段操作获取资本利得成为债市调整中银行的重要盈利手段之一,农商行增配交易盘以提升收益水平,FVTPL规模环比大幅增加17.9%,直接导致基金投资规模占FVTPL的比重大幅降低。
04
自营投资结构:加码利率债与金融债,优化SPV占比
2025年中上市银行金融投资结构中,政府债配置比例最高(60.3%),金融债次之(11.7%),政金债和企业债与2024年末占比相当。分银行类型来看,国有行配置政府债集中度最高,占金融投资总额的70.3%;其余类型银行同样主要配置政府债但集中度低于国有行。其余债券类型方面,股份行、城商行对于金融债、企业债和基金投资的配置较为平均,而农商行对于金融债的配置比例超过20%,仅次于政府债。
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对政府债、政金债、金融债增配,压降基金投资和非标敞口。分银行类型来看,国有行对政府债增配最多,股份行政金债增配最多,城商行非标压降最多。基金投资方面,国股行规模分别下降1525亿元和910亿元,城农商行均微增53亿。
上市银行整体SPV占比进一步降低,城商行和股份行SPV占比相对较高,国有行占比最低。截至2025年中,A股上市银行整体SPV规模为8.44万亿元,上市银行SPV占总资产规模为2.63%。其中国有行整体SPV占比最低,仅为0.86%;农商行整体SPV占比高于国有行,为3.67%;股份行和城商行整体SPV占比均超过6%,分别为6.2%和6.52%。
上市银行整体SPV规模与占比均下降,除国有行占比小幅上升外,其他类型银行占比均下降。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SPV规模占总资产比重由2024年末的2.95%下降到2.63%,其中城商行降幅最大为1.59pct,国有行占比小幅增加0.03pct。
05
兑现浮盈情况:增配OCI账户,加速兑现浮盈
根据银行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与资产的合同现金流特征,银行将金融投资分为三类账户: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AC账户)、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TPL账户)、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OCI账户)。当资产价格发生波动时,TPL账户的盈亏直接体现在利润表中,而OCI账户浮盈在持有期间计入所有者权益,处置时才结转进入投资收益,从会计核算角度为银行提供了一种平滑利润波动的途径。
2024年以来,银行OCI账户增配明显,占比不断上升。具体来看,2025年中上市银行OCI账户占金融投资的比例达到29.28%,同比环比分别增加4.15pct和2.26pct;而AC账户与TPL账户占比逐渐降低,分别为57.24%和13.49%。
受债市波动与盈利压力的影响,2025年上半年银行兑现浮盈力度明显增大。以OCI账户投资收益的环比变化代表浮盈兑现情况。一方面,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平均净息差仅为1.53%,环比下降8bp,盈利面临一定的压力,兑现浮盈成为了银行短期业绩管理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在内外部扰动因素的作用下,上半年债券市场波动明显增大,收益率呈现出先上后下的走势。一季度受资金面收紧与风险偏好抬升等因素影响,债市整体走弱,二季度债市迎来阶段性修复,收益率震荡下行,为出售债券兑现浮盈创造了条件。
具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OCI账户兑现浮盈程度为18.33%,环比增加6.18pct,国有行、股份行、城农商行的浮盈兑现程度环比均上升。其中农商行兑现浮盈程度最大为27.98%,股份行兑现浮盈程度最小为15.4%。
银行理财规模波动,理财监管政策超预期,投资行为变化超预期,数据统计或存在遗漏。
具体分析详见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2025年10月02日对外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银行自营:基金配置规模与浮盈兑现情况有何变化?——债市角度看上市银行中报系列之二》
首席分析师:姜珮珊,SAC:S0800524020002
邮箱:jiangpeishan@research.xbmail.com.cn
分析师:雍雨凡,SAC:S0800525080005
邮箱:yongyufan@research.xbmail.com.cn
本公众号推送内容仅面向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部公司”)机构客户,请勿对本公众号内容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并非西部证券机构客户,请取消关注本公众号,不再订阅、接收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内容。因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西部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并非作为购买或出售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保证。客户不应以本公众号取代其独立判断或根据本报告做出决策。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获取本报告人员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公众号内容,不应视本公众号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必要时应就法律、商业、财务、税收等方面咨询专业财务顾问的意见。西部证券以往相关研究报告预测与分析的准确,不预示与担保本公众号及西部证券今后相关研究报告的表现。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及西部证券其他相关研究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西部证券及作者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西部证券所有。未经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版权。如征得西部证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且不得对本公众号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未经西部证券授权,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本公众号,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西部证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力。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610000719782242D。
相关研究
“
西部证券固收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