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国能建建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董俊顺署名文章:深化创新引领 数智融合赋能

2025-10-12 06:00

近日,中国能建建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董俊顺在《企业家》杂志2025年第9期发表题为《深化创新引领 数智融合赋能》的署名文章,详细介绍了公司党委坚定实施国家战略,持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成效。文章全文如下:

中国能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能建建筑集团)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及“双碳”目标,聚焦主责主业,推进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数字智慧、共享融合“四大转型”,构建了“创新引领+数智融合”双轮驱动创新发展模式,有力支撑企业自2011年电力主辅分离改革以来实现主要生产经营指标连续13年保持较快增长,在上级任期及年度经营业绩、党建责任制考核中始终保持A级。“十四五”前四年,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较“十三五”同期分别增长300.28%、124.26%、174.64%,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人效指标处于同业领先水平,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显著跃升,居于行业头部企业地位。

三要素支撑战略举措落地

构建机会感知体系。公司深刻洞察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实时关注国内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基建需求,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构建了能源电力、房屋建筑“两大主业”、大力推进全球化布局。在发展过程中,公司逐步形成了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双重优势,并以此打造新能源、新基建“双引擎”,有效规避了单主业穿透行业周期能力弱的风险。为全面支撑业务发展,公司着力夯实科创基座,构建公司本部、分子公司、项目部总工及工程师、技术员“五级”技术责任链,实现科技任务穿透式管理与高效闭环。在此基础上,建立“五级技术责任链”与“战略-业务-人才”三阶映射模型,以技术硬实力巩固业务发展优势。2024年,作为企业战新产业优先发展的新能源业务同比增长29.27%,新基建业务实现逆势稳健发展,国际业务增幅达到72.82%。目前,新能源与新基建签约、营收、利润合计占比分别达到 68.81%、43.96%、70.74%。

创新资源重构机制。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推进人才结构转型,匹配业务发展战略需求。实施“双师导带”培养计划,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顶级技术带头人和工匠大师,首席技师王怀祥入选“大国工匠”培育对象,2人入选中国能建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英才。坚持“使用是最好的培养”理念,遴选175名青年科研人才参与重大工程,在实践中历练成长。立足科技项目,锤炼研发带头人49人、科技骨干205人、内外部专家108人。目前,公司匹配战略的人才密度显著提升,有力支撑业务发展。

突破组织转型路径。深化适应性组织建设,实施“总部中枢-专业平台-项目部”三级管控架构,从上到下进行集约化配置与穿透式管控,实现企业管理到项目、项目管理到作业面。建立“三大经营体制”激发组织活力,即传统能源“项目两制”下的专业实体化经营、非电及短平快项目“一企两制”、国际业务后台支撑下的项目属地化经营。通过数智化赋能,打造若干柔性组织,突破传统组织壁垒。目前,企业技术职系人员占比达47.27%,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撑。出台“科技骨干岗位分红+创新容错基金”组合激励方案,极大激发人才创新热情。近四年,主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25 部,获国家和省部级工法66项、专利授权97项、科技成果奖43项,较“十三五”同比分别增长316.6%、312.5%、42.6%、59.2%。

开放式创新提升促组织创新能效

搭建科创平台。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三大国字号”和安徽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中国能建能源与建筑工程检测试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院电建与房建分院等科创平台,形成“高端平台+专业研究院+创新工作室”的立体研发网络,着力打造关键技术研发和高端人才培养的“孵化器”。所属科技型子企业津利科技公司建成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被认定为“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市场占有率位居检测行业第一。相控阵无损检测原创技术,入选工程建设行业“十大新技术”。攻克异形建筑建造关键技术,实现浙江南浔大象酒店1500吨大跨度转换钢桁架顺利提升,缔造180米超高层装配式新地标。研制集团首台(套)火电主机吊装重大技术装备,超重能力达600吨,在华润仙桃电厂等5个项目应用。攻坚科特迪瓦必欧雅电厂孤岛稳定运行技术,实现境外关键技术研发新突破。

技术协同创新。中国能建建筑集团与13家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或开展科技战略合作,开发出高温高压管道窄间隙全自动焊技术。该技术应用于江西丰城电厂,焊接效率提升60%,缺陷率下降85%,助力项目荣获全国火电焊接工程首个特等奖。与华能集团合作开展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新能源专利研发。与高校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拓展工程项目应用场景,将工法、专利等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工程效率和经济效益。

产业跨界融合。拓展八网融合场景,将绿色低碳、数字技术等融入项目建设,构建建筑与光伏、储能、地热、智慧运行等融合新模式。绍兴越东路项目创新城市智慧快速路工程装配式技术,开创了交通网、数字网、能源网、产业网融合的新基建典范。以“建筑+光伏”模式,建成淮南49万平方米物流园、尚德19万平方米工业厂房等建能融合EPC工程。打造了凤阳产业园“50万平方米房建+31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22公里市政道路+14公里水系治理+景观绿化”的“全城市”样板。高标准建设庆阳“东数西算”大数据产业园,助力中国能建打造新质生产力。

三阶段演进打造高阶数字业务

基础设施重构打造自主可控的企业数字化技术底座,保障了企业22个信息系统、505个业务模块技术迭代和内外集成,实现13项业务与财务一体化平台集成融合。建成信创超融合服务器集群、数据库等网信基础设施,完成信息系统信创改造。实践智能建造,以“工业厂房+光储直柔+数字智能”模式投用年产5万吨钢构厂房,打造“数字工厂”。深化智慧施工,拓展烟塔等18项BIM应用场景和安质环在线管控等35项智慧工地模块。推广智能装备,应用实测实量、整平机器人等设备,实现生产提效。创建省市级智能建造试点项目16个,自研项目管理数字化平台入选第一批电力建设工程智慧工地软硬件产品推广目录。

再造生产流程。开展企业大数据分析,研发业务预警中台,建成生产经营、合规管控等驾驶舱,对传统流程进行升级再造,提升了企业运营效率。落实“AI+”专项行动,发布三年行动方案,规划人工智能总体架构,主攻“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多模态等人工智能应用”,承接中国能建 44项任务场景、挖掘12项企业特色场景。建成总部生产指挥中心,22个项目89个监控点位接入集团生产运营调度指挥中心,实现多项目穿透在线监管。

创新商业模式。转换发展模式、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模式、盈利模式“四种模式”,推进“投资-建设-运营”全产业链和“设计-采购-施工”全生命期管理,实施全价值链融合创效。通过内部协同、外部竞合、自主发展等方式,拓展设计资质,培育设计人才,差异化打造自主设计和设计管控能力。巩固能源电力绿色运营优势,提升城市、交通、生态环保绿色运营能力,彰显“至精运营”特色品牌。面向市场开发和价值创造环节,推进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实现质量、规模、效益“三维均衡”。深挖产业链、价值链,依托投资兴业、管理变革,推动盈利模式向“多元化+多维度”方向创新转变,实现高创效、树典范。立足创新导向和实用原则,促进管理提升、厚植优势,探索理念、机制、模式和方法创新,提升组织运行效率和管理效能。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