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3 07:23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潘瑞冬
光模块概念股价大涨,除了市场热度较高的“易中天”外,剑桥科技(603083.SH)的股价也表现亮眼。
截至10月10日,剑桥科技的市值达292.4亿元,2025年以来涨了近2.5倍。
剑桥科技的创始人黄钢,两次创业都押注光通信行业。目前,黄钢通过其全资控制的企业持有剑桥科技13.64%股份,以此粗略计算,黄钢的身家高达近40亿元。
港交所披露易网站10月12日更新的信息显示,剑桥科技的港股IPO申请已通过港交所聆讯。
赴港上市只差临门一脚,黄钢和剑桥科技将迎来新的起点。
两次创业的“生存之战”
在创立剑桥科技之前,黄钢的人生轨迹与通信行业紧密交织,期间还有一次创业经历。
黄钢出生于1953年,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和深造。2000年以前,他曾在AT&T和朗讯科技工作15年,曾任朗讯科技光网络部副总裁。
2000年,光通信行业正值风口,刚从朗讯科技光网络部副总裁职位上离开的黄钢,带着对技术产业化的执念,联合创办了光桥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黄钢深谙运营商网络设备的核心需求,光桥科技很快在光通信领域站稳脚跟。但创业第五年,黄钢做出了一个令行业意外的决定——接受西门子的收购要约。
这场收购至今未有公开的详细交易数据,但据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当时光桥科技虽在细分领域具备技术优势,却面临跨国巨头挤压与资金链紧张的双重压力。2005年前后,国内光通信企业扎堆出现,原材料成本上涨与研发投入加大让中小企业举步维艰。
对于黄钢而言,初次创业被收购,并非失败,更像是一次关键的抉择。在行业竞争激烈之时,黄钢见好就收,这样做,既规避了企业现金流断裂的风险,更通过与西门子的深度合作,摸清了国际巨头的管理体系与全球供应链布局,为下一次创业埋下伏笔。
黄钢后来说的一句话,可以作为此次“卖”公司的注脚,“先活下来,再谈技术理想”,这也成为黄钢第二次创业,选择更为务实和稳妥的方式的原因。
2006年,黄钢在上海创办新峤网络设备有限公司,这便是剑桥科技的前身。
关于公司的战略路径,黄钢做出了一个极为务实的抉择——先走“贸工技”之路。与光桥科技聚焦高端光通信设备不同,他这次选择从运营商GPON设备切入——这一领域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但市场需求稳定,能快速为企业积累现金流。
与此同时,公司可以逐步建立自身的生产和研发能力。这一战略被证明是成功的。剑桥科技迅速与多家国际知名通信设备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其在中国市场的重要分销商和合作伙伴。
2011年,公司正式更名“剑桥科技”。但生存之路并不平坦。2013年之前,国内通信设备市场竞争再度白热化,华为、中兴等巨头占据八成以上份额,剑桥科技作为后来者,多次在运营商招标中铩羽而归。公司的盈利能力微弱,2013年的营业收入高达8.7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只有388.66万元。
对于盈利能力孱弱,黄钢应对之策是“双轮驱动”。一方面深耕客户服务,组建专门团队对接地方运营商的定制化需求,哪怕是几百台设备的小订单也亲自跟进;另一方面拓展产品线,从GPON设备延伸至EPON、家庭智能网关,2015年又切入无线网络设备领域,分散单一业务风险。
2014年,剑桥科技结束了生存之战,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1.99%至17.58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793.89%至0.74亿元。
两起收购剑指“光模块”
2017年底,剑桥科技成功登陆上交所。获得资金补充后,黄钢的胆子也大了,开启了他的收购之路。
2018年,为了进入数据中心互联和电信级100G及更高速光模块领域,黄钢做出了职业生涯中最激进的决策——以2748万美元现金收购美国MACOM Japan的资产。当时董事会内部争议激烈,认为光模块与现有业务关联度低,且需要持续砸钱研发。
但黄钢力排众议,认为通信行业正从宽带普及转向高速互联,光模块是未来十年的核心赛道。就这样,剑桥科技入局光模块领域。收购必然存在着两个公司的整合问题。黄钢的解决方案是“柔性整合”——保留日本研发中心,负责核心技术攻关;将生产线逐步搬迁至上海江月路基地,降低制造成本;同时给予日本团队股权激励,承诺“技术决策权完全自主”。
2019年,黄钢再掷4160万美元收购Oclaro Japan的部分资产与业务。这次收购的核心是获取其400G光模块技术与日本产线,但现金支出让公司现金流承压。2019年财报显示,公司短期借款大增,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下降。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黄钢通过股权质押与银行授信缓解压力。
后来,他在股东大会上解释,两次收购看似冒险,但公司拿到了PAM4调制技术,这是进入高端光模块市场的门票。
收购并未立即带来回报,剑桥科技2018年募投的“高速光模块项目”因疫情与市场变动多次延期,也遭到了投资者质疑。但黄钢的眼光更为前瞻,策略性地放弃了低端光模块市场,全力攻坚400G/800G硅光产品。剑桥科技将未使用的2.84亿元募投资金,转而投入光电子产业化基地项目;同时,他推动业务从电信领域向数通领域拓展——利用MACOM与Oclaro的光路设计优势,将电信光模块改造为数通数据中心互联产品,2023年成功进入微软供应链,通过间接供应高速光模块打开北美市场。
2024年,剑桥科技的高速光组件与光模块实现营业收入4.92亿元,营收占比达13.46%。截至2024年末,公司800G光模块已实现小批量发货,合格率接近头部厂商,黄钢在内部会议中宣布,光模块业务将在2025年实现盈利。
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业绩延续2024年高增长趋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48%至20.35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1.12%至1.21亿元。
2025年,公司的股价也涨幅明显,截至10月10日,公司市值达292.4亿元,年内市值涨了近2.5倍。黄钢持有剑桥科技13.64%股份,以此粗略计算,黄钢目前的身家高达近40亿元。
正在推进的赴港上市,对黄钢和剑桥科技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赴港上市,不仅意味着融资渠道的拓宽和国际化品牌形象的提升,更是其深化全球布局、吸引国际资本与人才的关键一步。未来,黄钢带领剑桥科技能否再创辉煌,在光模块领域是否能持续扩大市场份额,长江商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