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北京城之源”的考古大事记

2025-10-13 08:37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10月13日是中国考古日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

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北京城之源”——房山琉璃河遗址

其八十年的考古探索历程

串联起北京地区三千年的建城史

见证了中国考古学

对西周燕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从首次发现

到跻身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承载着

重要的历史意义

琉璃河遗址鸟瞰

发现与初步探索

这一阶段是琉璃河遗址从“未知”走向“认知”的关键时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52号墓发掘现场

197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2级同学发掘琉璃河遗址合影

1945年

琉璃河遗址首次被发现。时任中国银行经理的吴良才在琉璃河发现大量陶片,交给苏秉琦先生后,被认定为商周时期。

1962年

北京市和北京大学的考古工作人员开始在琉璃河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初步掌握了遗址的分布和特征,为后续发掘工作铺路,为遗址研究迈出关键一步。

1972-1977年

琉璃河遗址迎来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不仅出土了对确认遗址性质起决定性作用的多件带有“匽侯”铭文的青铜器文物(如:造型雄浑的堇鼎、工艺精湛的伯矩鬲);考古团队还首次提出“琉璃河遗址为召公封燕的始封地”的论断,将遗址与西周燕国历史紧密关联,明确了其重要历史地位。

堇鼎、伯矩鬲

【堇(jǐn)鼎】

西周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Ⅱ区M253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匽侯令堇饎太保于宗周,庚申,太保赏堇贝……”共4行26字。记载堇奉匽侯之命去宗周向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之事。此鼎造型雄浑凝重,纹饰简洁古朴,是北京地区出土青铜礼器中体形最大、最重的一件,代表着北京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牛头纹带盖伯矩鬲(lì)】

西周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Ⅱ区M251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伯矩鬲平盖,盖顶中央置一盖钮,由两个相背的立体小牛首组成,盖面饰以浮雕牛角兽面纹,角端翘起。颈部饰六条短扉棱,扉棱间饰以夔纹,袋足均饰以牛角兽面纹,牛角角端翘起,高于器表。盖内及颈部内壁铸有相同的铭文,盖内4行15个字,颈内壁5行15字。

都城地位确立

通过持续发掘与研究,琉璃河遗址作为西周早期燕国都邑的地位逐渐明确,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认可。

1193号大墓发掘现场照片

1193号大墓发掘现场照片

1980-1986年

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重点对墓葬区进行考古研究,克盉、克罍等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出土,铭文内容进一步证明了琉璃河遗址是西周早期燕国的都邑,让“西周燕都”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克盉(hé)】

西周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M1193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侈口,方唇,前有流后有鋬,鼓腹,略分裆,裆底近平,下有四条圆柱足,有盖,上有半环形纽。纽的两端各有一对凸出的双目和角组成兽面,纽和鋬之间有环链连接,盖和颈部各饰四组鸟纹,鋬作兽首状,有双目双角。盖内和器沿内侧都有相同的铭文各43个字。

【克罍(léi)】

西周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M1193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弇口,平沿,方唇,短颈,圆肩,鼓腹有圈足。有盖,盖上有圆形提手。肩部有兽首状半环形双耳衔环。下腹部有一兽首形鼻。颈部有凸弦纹两周,上腹部有凹槽一周,器盖和肩部分别分布有对称的圆涡纹4个和6个。盖内和器沿内壁有相同的铭文各43字,与克盉铭文内容相同。

克盉、克罍

1988年

琉璃河遗址凭借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得国家层面的正式保护。

1995-1997年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建考古队,“成周”卜骨等遗存的发现,揭示了燕文化与周王室文化的关联,进一步证明了琉璃河遗址所代表的燕文化的复杂性。

1996年发掘现场

“成周”卜甲

深化研究与保护

考古研究从核心区拓展至非核心区,同时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同步推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2001-2002年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发掘24座墓葬,出土的铜牛首吐舌纹钩戟、组合人面形铜饰等,丰富了遗址非核心区的材料。

【铜牛首吐舌纹钩戟】

西周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02FLHI Ⅰ M2出土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

方直内三齿,有上下阑和侧阑,中胡二穿,援斜出如钩,援基饰一牛首,牛首吐舌为脊。

铜牛首吐舌纹钩戟

2019年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以新时代理念和方法开始新一轮考古工作。本次考古工作首次明确了琉璃河遗址外城墙和外城壕的存在,突破了对西周燕都城市复杂性的传统认知,为探索早期国家形态与都城制度提供了关键线索。

2021年

琉璃河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被誉为“北京城之源”的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重大收获。作册奂器的发现,其上铭文“太保墉燕”,明确了西周燕都的筑城者为太保召公奭,为北京地区三千年建城史提供了最早的文物证据。

作册奂器组合

2022年

7月,琉璃河遗址考古新发现获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1年度十件大事”;同年,琉璃河国家遗址公园被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开启了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新篇章。

世界遗产新篇章

琉璃河遗址的价值从国内走向国际,学术地位与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

2024年

琉璃河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25年

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琉璃河遗址考古取得多项重要突破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再次获得考古学界的权威肯定,也为后续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工作注入了更强动力。

“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首都博物馆正在展出中

作为北京城市文明的源头见证,琉璃河遗址以器物为墨,铭刻着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燕国篇章。

八十载的考古长卷里,每一铲泥土的剥离,都是考古工作者心血的凝聚,更是对“何以中国”的深情回答。

未来,这座研究西周燕国历史的珍贵遗址,将继续在文化传承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来源:北京房山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