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3 02:2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当前,能源转型正处于“加速期”与“攻坚期”叠加的关键阶段,一方面,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传统能源供给波动加剧,让“低碳转型”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另一方面,当前新能源产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新的技术瓶颈、市场壁垒及商业内卷、供应链安全等问题突出,制约着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推动全球能源转型顺利进行?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九届中国新能源国际论坛暨展示(NEX2025)上,与会人士见仁见智。
交出亮眼成绩单
“回顾‘十四五’,我国新能源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表示:2024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已达28.6%,较10年前提升11.7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累计下降12.6%,能源结构优化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底,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达到14.06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气候雄心峰会承诺的2030年目标,新能源已成为我国电力新增装机的绝对主力,占比高达86%。在产业竞争力方面,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完整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体系,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年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迅猛。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持续保持新增装机的主体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透露,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达到21.59亿千瓦,约占我国总装机量的59.2%,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但也要看到,随着风电、光伏的迅猛发展,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给电网消纳带来一定挑战。应对挑战,可将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相结合,运用先进电网调度技术,让新能源变得更加‘智慧’,更好融入现有能源体系。”杜祥琬表示,在能源、工业、交通等多个领域,都有众多亟待突破和推广的新技术,如煤炭绿色智能高效开发利用、氢冶金、可持续航空燃料、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互动、氢燃料电池电堆、生物乙醇等,这些技术的发展将为可再生能源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未来,我们需持续推行降碳、脱碳、碳移除举措,加速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与技术进步,推动发展模式实现根本性变革。”杜祥琬表示。
面临最好发展期
“光伏行业正在经历技术迭代和供需结构调整的关键期,从以前单多晶时代到如今以BC技术为代表的高效电池路线不断推动效率突破,行业始终依靠创新实现降本增效。未来行业的发展依然要依靠创新驱动,但创新方向将有所拓展——除持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外,还需围绕场景化应用深化创新,让光伏更广泛、更高效地服务于各行各业。”全联新能源商会会长、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表示。
他为此提三点建议:提高市场准入标准,扩大高效先进产品的市场空间,推动低效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建议行业摒弃“最低价中标”,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同时加强质量监督。呼吁央企国企在招标中,更加注重技术、效率、可靠性等长期价值指标,引导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高技术、高品质的发展轨道。
“新能源最好的时代今天才到来,因为它更多元。”全联新能源商会常务会长、日出东方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新建表示,解决“双碳”问题,仅仅靠光伏、风电是不够的,新能源产业将面临多元化发展。为响应国家提出的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重点发展零碳园区建设的号召,日出东方在江苏连云港企业总部里,把零碳家庭、零碳建筑、零碳园区(实际上是零碳工厂)的场景、技术全部打通,通过清洁技术支持、碳回收技术、能源存储交换等方式,将产业园区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全部予以抵消,从而全年实现碳元素“零排放”。
技术创新各显其能
“动力电池行业和储能行业都具有很强竞争力。”全联新能源商会常务会长单位代表、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王启岁表示,国轩高科已从事近20年磷酸铁锂技术开发,用近20年时间才把储能电池循环寿命从3000周提高到如今的8000周至10000周,未来有望突破15000周,这就带来度电成本降低(在相同成本下,电池循环寿命越长,度电使用成本越低)。在储能方面,2014年,国轩高科推出的第一代储能集装箱,充电一次可存储2000度电。今年5月,国轩高科乾元智储20MWh储能电池系统以4倍于主流产品的容量突破行业天花板,实现25年光储同寿,引领行业迈向“大容量、高技术、低成本”新维度。
“在当前形势下,单一技术创新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总体需要,应进行融合式创新。”全联新能源商会常务会长单位代表、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叶涛表示,正在研究如何将传统电力设备与电力电子技术相结合,从而率先开发出行业领先的技术产品;如何将原先交流供电方式改进为直流供电方式,并将后者推动至行业末端;打造光伏、风电、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协同式发展。
“随着高耗能行业转型需求日益迫切,新能源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中电联法律分会副会长、中电联电力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汪毅表示,当前,新能源产业正突破单一电力市场边界向多领域延伸。在交通领域,除新能源汽车逐步普及外,氢能重卡、电动船舶、光伏+机场供电等场景加速落地。在储能领域,已形成“电网储能+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的多层级布局,既能为电网调峰调频提供支撑,也能满足企业用电成本优化、家庭应急供电的个性化需求。在农业领域,新能源正与智慧农业深度融合,通过光伏灌溉、农光互补等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这些创新实践正重构新能源的市场生态,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