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新办的手机号,却登上了已故歌手李玟的账号?律师解读

2025-10-12 19:12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10月11日,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在使用新办的手机号注册网易云音乐时,收到验证码后直接登录了歌手李玟的账号。登录后,该网友还能在账号后台看到粉丝们发来的怀念私信。

针对此事,网易云音乐客服表示,确认存在此情况。客服称,问题原因是团队为艺人账号绑定的手机号,被运营商二次放号所致,网易云表示第一时间联系新号主进行了相应的处理。10月11日,发帖网友称网易云音乐官方已经来电告知解绑了。

据了解,所谓“二次放号”,是指老用户停用、弃用手机号后,号码由运营商收回,空置一段时间再次投放市场,供新用户选择。

在社交平台,不少网友表示自己新办理的手机号存在各种“遗留”问题:“我就买过一个二次放号的手机号,注册了一个滴滴平台车主号,想注销说里面有余额没提现注销不了”。

那么,账号是否属于个人财产的一部分?账号内的私信、听歌记录等信息是否属于个人隐私信息?其使用权在账号持有人去世后应如何处理?新号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登录他人账号,是否构成侵权?运营商及平台,是否需要对此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起来看《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律师的专业解读!

1、账号是否属于个人财产的一部分?账号内的私信、听歌记录等信息是否属于个人隐私信息?其使用权在账号持有人去世后应如何处理?

马丽红:账号在法律上可被视为个人财产的一部分,尤其属于虚拟财产范畴。根据民法典规定,网络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账号本身及其附着的权益(如使用权、数据内容)具有财产属性。但需注意,账号的“所有权”根据约定通常归平台所有,用户仅享有使用权;而账号内的私信、听歌记录等信息则明确属于个人隐私信息,受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未经授权不得访问、使用或披露。

在账号持有人去世后,其使用权处理需分情况讨论:首先,隐私信息(如私信)受人格权保护,一般不直接继承,继承人不得随意披露;其次,账号使用权可能通过继承实现,但需依据平台协议或法律规定。实践中,继承人可凭死亡证明等向平台申请接管或注销账号,但平台有权基于隐私政策限制访问。若平台无明确规定,建议提前通过遗嘱或协议安排,以避免纠纷。总体而言,隐私保护优先,财产权益次之,需平衡逝者意愿与继承人权利。

2、新号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登录他人账号,是否构成侵权?如果新用户在发现登错账号后,继续使用或泄露账号内的信息,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马丽红:新号主不知情时登录账号,因缺乏主观过错,不构成侵权。手机号由运营商合法发放,新号主基于对号码使用权的合理信赖登录,无侵害他人权益的故意或过失,符合 “无过错无责任” 原则。

若发现登错后仍继续使用或泄露信息,则需承担多重法律责任:首先是民事责任,即违反民法典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规定,需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如精神损害赔偿);其次是行政责任,若泄露信息情节严重,可能被网信部门责令整改、罚款;第三是刑事责任,若泄露信息数量大或造成严重后果,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面临刑事处罚。

3、运营商在二次放号时,是否有义务确保该号码未绑定重要账号或进行相关提示?平台在用户手机号停用后未及时解绑的情况下,导致账号被新用户登录,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马丽红:运营商在二次放号时负有合理的注意义务,但并非绝对保证号码未绑定重要账号。根据电信条例和网络安全法的规定,运营商需采取必要措施保障网络安全,包括在号码回收时进行基本清理或提示。实践中,运营商可通过技术手段检测绑定情况或向新用户发出风险提示,否则可能因未尽合理义务而承担过错责任。但考虑到操作可行性,完全确保未绑定不现实,法院通常以“合理性”为标准判断责任。

平台在用户手机号停用后未及时解绑,导致账号被新用户登录,需视其过错程度承担法律责任。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之规定,平台作为个人信息处理者,有义务采取安全措施防止数据泄露。若平台未提供便捷的解绑渠道或未及时响应停用情况,则构成未尽安全保障义务,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对原账号持有人的损失进行补偿)。同时,行政监管机构可依据网络安全法对平台处以警告或罚款。建议平台优化用户协议和自动解绑机制,以降低法律风险。

总而言之,账号是财产,具有可继承性,网络账号的财产属性在司法实践中已得到普遍认可,其使用权可作为遗产被继承。另外,账号内的私人信息受法律严格保护,任何未经授权的“窥探”和“泄露”均构成侵权。如果涉及到侵权,责任的承担往往是多方的,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二次放号”引发的账号安全事件中,新号主的侵权行为、运营商的管理疏忽、平台的安全漏洞,可能构成一个责任链条。各方法律责任的承担需要根据各自的过错程度进行判断。

建议用户增强数字遗产意识,对重要账号启用二次验证等高级别安全设置。对电信运营商而言,应从技术和流程上彻底解决“二次放号”的遗留问题,建立“静默期”或“清洗”机制,并向新用户明确提示号码曾被使用过的风险。对互联网平台而言,应升级账户安全体系,降低对单一手机号验证的依赖,对长期不活跃账户的登录激活设置更严格的验证门槛。同时,应尽快出台清晰、可操作的网络虚拟财产继承指引和流程,尊重并保护用户的合法财产权益。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 朱婵婵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