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1 14:36
(来源:储能网)
中国储能网讯:国庆节期间,当阳光电源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消息披露,市场目光迅速聚焦于其背后的核心增长动力——储能业务。
这家市值超3300亿元的能源巨头,此次以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冲刺H股,本质上是一场由储能业务引领的全球化资本布局,其募资投向与业务根基均凸显了储能在该公司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赴港上市不仅是这家光储龙头"A+H" 双平台布局的关键一步,更将以资本为纽带,对全球储能行业的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储能业务完成从光伏配角到核心引擎的关键一跃
成立于1997年的阳光电源,通过28年的不断开拓,已构建起覆盖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风电变流器等核心业务的多元化版图,其中光伏逆变器出货量连续十年全球领先,2024 年市占率达25.2%。
近年来,储能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为阳光电源赴港上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招股说明书显示,2025年1-6月,阳光电源实现营业收入43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0.3%,实现毛利率32.9%。
对比不难发现,近4年来,阳光电源毛利率正在逐年上升,2022年-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20.4%、25.5%、29%、32.9%。
从收入构成看,2025 年上半年,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出货量达19.5GWh,较去年同期上涨150%,营收达178.03亿元,占总营收比例飙升至40.89%,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完成了从 光伏配角到核心引擎的关键跨越。
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阳光电源储能系统累计出货量达70GWh。
从细分业务的毛利率来看,阳光电源储能系统毛利率高达39.9%,超过企业整体毛利率的32.9%,也超过了光伏逆变器35.3%的毛利率。
从营收构成看,2025年1-6月,阳光电源的海外收入达254亿元,占整体收入的58.4%,截至2025年6月30日,阳光电源的业务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业绩高增长背后是阳光电源研发投入的逐年增长。
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1-6月,阳光电源研发投入分别为人民币16.9亿元、24.5亿元、31.6亿元和20.4亿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研发人员数量超7000人,占员工人数比例40%。
赴港上市背后四大战略意图
2025年以来,储能企业掀起一股赴港上市热潮,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南都电源、阳光电源等A股储能头部企业纷纷加入,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港股储能相关IPO超20家。
A股储能企业集体赴港二次上市背后是2025年政策转向推动着行业竞争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阳光电源选择此时赴港上市,或许跟其他赴港上市企业一样,同样也是基于内外部环境的综合考量,背后隐现4大战略考量。
首先是拓宽融资渠道,为愈演愈烈的储能的“军备竞赛”备足弹药。
储能行业技术迭代快、产能扩张需求大,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领域,赴港上市可以募集充足的资金,用于全球储能产能的扩建、尖端技术的研发投入以及海外渠道的建设。
其次,提升国际品牌形象,拓展全球化储能业务。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赴港上市能进一步提升阳光电源在全球资本市场的知名度和信誉度。这对于其储能业务的全球化拓展至关重要,有助于吸引国际战略投资者,深化与全球能源巨头、公用事业公司的合作。
第三,规避地缘政治风险,构建更稳健的运营体系。
在当前国际经贸环境复杂多变,拥有一个离岸的上市平台,可以有效增强公司应对国际市场不确定性的能力。港股平台便于进行国际并购、股权激励和外汇管理,为阳光电源的全球化运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还有,实现价值重估,分享高成长性溢价。
A股市场对光伏等板块的估值有时存在周期性波动,港股市场机构投资者云集,对具备全球竞争力和高成长性的新能源企业通常给予更高估值,赴港上市有望帮助阳光电源获得与其行业地位和增长潜力相匹配的市值。
可以预见,赴港上市将为阳光电源储能业务的全球化进阶注入关键动能。根据上市规划,阳光电源此次H股拟发行3.38亿股,募资约9.87亿港元。
募集资金主要投向新一代光伏与储能产品研发、建设海外生产基地、搞数智化升级,在构网型储能等核心技术上继续巩固护城河。
这些布局精准契合了全球储能市场的发展趋势,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预计,2025年全球新增装机规模将超过90GW/220GWh,中美欧将引领增长,欧美高电价机制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将为阳光电源高毛利储能业务提供广阔空间。
头部企业竞争加剧
经历了近两年的淘汰赛,当前全球储能市场已形成清晰的头部竞争梯队,阳光电源、特斯拉、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围绕技术、市场、产能展开全方位角力,而阳光电源的赴港上市动作将加剧竞争的烈度。
在系统集成领域,阳光电源与特斯拉的“榜首之争”逐渐白热化。2025 年上半年,阳光电源以出货量首次反超特斯拉登顶全球,但特斯拉凭借北美市场根基与品牌效应仍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在电芯领域,阳光电源与宁德时代的竞争则呈现“系统对电芯”的差异化博弈,本质是对下一代储能电芯定义权的争夺,市场体现则聚焦到684Ah与587Ah电芯的路线之争。
阳光电源主张“系统倒推电芯”的684Ah叠片方案,循环寿命达1.5万次,配套PowerTitan液冷系统,加上构网型技术壁垒构筑了其行业较高的溢价能力。
凭借十年系统集成经验积累的安全与耐用性优势,在沙特NEOM等超级项目中持续突破,阳光电源形成了对电芯企业跨界竞争的天然壁垒。
宁德时代坚持587Ah卷绕电芯为“最优解”,零部件从3万减至1.8万个,配套TENER Stack系统,加上通过锂矿自给率超60%及电池回收体系,宁德时代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
目前对于两大电芯技术路线之争,电芯和系统集成企业均有站队,587Ah电芯领域,目前,除了宁德时代,海辰储能、瑞浦兰钧、海基储能、鹏程无限、赣锋锂电等电池厂商均推出了自有587Ah电池产品,采日能源、南都电源、因湃电池、中车株洲所、晶科能源、天合储能、海博思创等系统集成商均发布或展出了基于587Ah电芯的系统产品。
押注684Ah这一电芯规格的除了阳光电源,欣旺达、鹏辉能源、楚能新能源、蜂巢能源等今年也展出了684Ah电芯模型。
另外,对于当前最火热的数据中心储能赛道,阳光电源、宁德时代均在加快布局,可以预见,未来,电芯和系统这两大巨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比亚迪则依托垂直整合优势稳居第二梯队前列,其刀片电池技术与储能系统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同步发力,依托光伏项目捆绑储能,通过“拿地即开工”的模式优化项目执行效率,2025年,其在沙特市场订单总额达14.5GWh,成为储能市场中阳光电源与宁德时代之外的重要竞争力量,进一步加剧了头部市场的拥挤度。
头部企业的竞争加剧也正在推动储能行业发生深刻变革。
首先是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当前储能系统环节 CR10 仅为60.2%,远低于电芯环节的91%,意味着市场仍有整合空间。阳光电源等头部企业通过上市募资扩大技术与产能优势,将加速中小玩家的淘汰,市场份额向头部进一步集中。
其次是“价格战”终将被市场摒弃,“价值战”向多维度推进。随着阳光电源、宁德时代等企业持续加码研发,行业竞争将从单纯的成本比拼,转向以技术安全性、系统效率、全生命周期服务为核心的价值竞争,高毛利市场的壁垒将进一步加固。
第三、全球化分工与贸易保护主义形成的区域壁垒并存,头部企业既需构建全球供应链以降低成本,又要应对不同市场的贸易政策与本地化要求,全球研发+区域生产+本地服务将成为主流模式,具备跨区域运营能力的企业才能最终胜出。
笔者认为,从行业发展进程看,阳光电源的上市是全球储能产业成熟度提升的重要信号。这场由头部企业引领的资本与技术共振,将推动储能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发展,最终惠及新能源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对于全球能源转型而言,这种格局重塑带来的效率提升与成本下降,无疑将加速储能的规模化应用,为清洁能源的普及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