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1 08:00
如今,养猪规模居全球第一的河南企业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公司”)与兴业银行郑州分行深度合作,不仅打通了上下游资金链,也使种养循环模式顺利推进;作为国内化肥行业领军企业,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心连心公司”)深耕化工领域,华夏银行13年来为其授信12亿元赋能发展的同时成功上线“化肥经销贷”助力下游转型升级,民生银行“订货快贷”项目助其120多户经销商解决融资难问题;恒星科技遭遇行业低谷,中国进出口银行河南省分行助力其稳步成长······
目前,河南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培育新质生产力需求迫切。河南金融系统紧扣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持续提升融资可得性、普惠性与便利度,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近日,记者跟随中国银行业协会赴河南,深入多家银行及企业一线调研。
锚定省域发展全局
河南是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2024年生产总值跃升至6.36万亿元;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小麦产量占全国1/4,生猪出栏量居全国首位;工业发展势头强劲,装备制造、现代食品、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2%,高新技术企业达1.3万家。
创新驱动正成为河南企业发展的底色,而河南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在持续增强。截至去年6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12316家,银行业资产总额超14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38万亿元,同比增长6.88%,信贷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
据悉,河南省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融资协调会,率先在全国建立并全面推广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动形成“政银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模式。同时,设立和运作省级政策性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科技信贷准备金、绿色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通过贴息、风险补偿、奖补等方式,有效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2024年带动相关领域贷款投放超千亿元。
河南金融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马超向记者介绍,为确保国家政策精准直达“最后一公里”,河南金融监管局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工作机制领导小组。“自机制建立以来,全省累计走访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730.76万户,银行向推荐清单内的主体新发放贷款1.11万亿元,获贷率超90%,平均利率低至3.63%。”
河南省银行业协会开发建设并持续优化了“河南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与“豫事办”等政务平台互联互通,提升了企业融资的便利度,同时还常态化组织“银保企对接集市”、专精特新企业专场路演、乡村振兴项目推介会等线上线下活动。2024年以来,协会层面直接组织的各类对接活动促成签约金额超300亿元。
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河南各银行强化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河南省分行长期深耕制造业,针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提前布局分类支持、精准施策,截至2025年8月末制造业贷款占比46.56%;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前8个月,制造业贷款较年初新增349.5亿元、同比增幅122.5%;截至2025年上半年,光大银行郑州分行制造业贷款规模270.2亿元,较年初增长29.1亿元,增速12.1%。
科技金融方面,中国进出口银行河南省分行依托科技创新再贷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截至2025年8月末,科技贷余额374.37亿元;今年以来,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科技金融贷款新增296亿元,同比增幅270%;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探索“贷款+外部直投”模式,截至目前,科技贷余额近900亿元、较年初增250亿元;兴业银行郑州分行通过“商行+投行”模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融智”全生命周期服务,6月末科技金融贷款余额227亿元,较年初新增35亿元;华夏银行郑州分行以投贷联动等服务,累计超百亿元支持了320余家科技企业;中原银行持续支持科技型企业及科技相关产业,截至2025年8月末,中原银行科技贷款余额654.1亿元,较年初新增50.6亿元。
在绿色金融领域,中国进出口银行河南省分行截至2025年8月末,绿色信贷余额81.08亿元,支持绿色信贷固贷项目17个;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累计发放贷款76.5亿元;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绿色贷款余额近1400亿元、新增近200亿元;兴业银行郑州分行持续擦亮“绿色银行”名片,将贷款利率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碳排放量等挂钩,引导企业控碳、减碳,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278亿元、较年初增36亿元;中原银行持续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498.18亿元,较年初增长87.05亿元,增幅21.17%。
在对民营及小微企业的金额支持上,中国进出口银行河南省分行截至今年8月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176.67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0.03亿元;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今年普惠贷新增368亿元,民营企业贷款新增438.5亿元,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推出了近400个区域特色融资产品,投放超600亿元;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落实了“千企万户大走访”,普惠贷突破1100亿元、11万户;兴业银行郑州分行截至8月末已累计为超过6400家企业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超130亿元,其中为270多家小微企业提供了无还本续贷服务,并将无还本续贷政策的适用对象阶段性扩大到2027年9月30日前到期的中型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业务,让更多市场主体享受到政策红利,同时运用房抵类个人经营贷临期续贷政策,切实满足小微企业续贷需求,减轻企业负担。
赋能产业升级
牧原公司是一家大型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已形成集饲料加工、种猪育种、商品猪饲养、屠宰肉食为一体的猪肉产业链,成员企业遍布多个省份。
记者在该公司位于河南南阳的生猪养殖基地看到,这里已遍布全链条的智能养猪“黑科技”:智能饲喂机器人按猪只日龄、体重动态配餐,巡检机器人24小时监测温湿度等10余项指标,配合恒温环控系统······
兴业银行郑州分行与牧原公司的合作始于2013年。该行工作人员回忆:“最初仅开展银承业务,帮企业采购原粮、兽药、疫苗等。随着合作不断深化,业务逐步拓展到贷款、供应链金融、债券承销等多个领域。”
十余年间,双方相互陪伴,共同成长。牧原公司生猪出栏量从2013年的60多万头到如今出栏7000多万头,而兴业银行郑州分行也在不断加大对牧原公司支持力度。
如今,牧原公司仅上下游合作企业就有一万多家,年采购金额超千亿元。牧原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满足各阶段生猪饲养需求,公司目前自主研发营养配方,需要向上游粮食贸易企业购买豆粕、小麦、玉米等原料用于饲料生产,原料需求量较大。”为支持供应链发展,兴业银行郑州分行根据牧原公司的购买需求,通过供应链金融为牧原公司上游粮食贸易企业提供了近2亿元的资金支持。
为助力牧原产业链转型升级,光大银行郑州分行通过自建的阳光供应链云平台,依托供应商采购交易等大数据,结合平台协同与产品优化,为产业链各环节主体提供高效融资服务,更通过全线上化流程,大幅简化了融资申请和审批环节。
种养循环是畜牧业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牧原公司推行“养殖-沼肥-绿色农业”种养循环模式,将养猪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同时搭建环境全指标监测体系,对场区周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作物持续追踪监测,确保环境安全无隐患。
“这种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与兴业银行‘绿色银行’定位高度契合。”兴业银行郑州分行工作人员说,“依托我们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专业优势,专项发放绿色贷款支持该模式落地。今年以来,已累计为牧原公司发放绿色贷款12亿元。”
2019年,“超级猪周期”袭来,猪肉价格剧烈波动,不少养殖场扛不住压力被迫清栏,能繁母猪损失惨重,整个行业出栏量锐减。牧原公司融资部负责人张明毫回忆起当年的困境,仍有几分感慨,“我们当时也受到一定影响,资金压力比较大。”关键时刻,光大银行郑州分行及时伸出援手,将原本3亿元的授信规模直接提升至10亿元,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不仅如此,自2020年起,该行进一步加大对牧原集团的支持力度,为其全国范围内的成员企业合计授信30亿元,覆盖全国9个省份的17户集团成员,持续为企业稳健发展注入动能。
化肥行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支撑,心连心公司作为国内化肥领军企业,已从县营化肥厂成长为如今的中国制造业500强。
华夏银行郑州分行与心连心公司合作13年来,累计批复授信净额12亿元,当前信贷余额4.4亿元。为助其高质量发展,该行不仅帮其搭建司库体系、接入银企直联系统,建成对标世界一流的财务数智化平台,还围绕“产供销一体化”,创新化肥行业经销数贷通项目,依托大数据为服务商、种田大户提供精准融资。同时以绿色信贷支持节能改造、二氧化碳利用等低碳项目,并主动提供研发贷款,缓解其高效尿素等技术攻关的资金与风险压力。
目前,心连心公司依托河南新乡、新疆玛纳斯、江西九江三大生产基地,将优质高效化肥销往全国,保障春耕秋种的化肥供应,但其1600余家一级经销商覆盖全国县区,小而多、广而散。“化肥销售季节性强、采购资金集中,经销商因财务不透明、抵押物不足面临贷款难、额度低、利率高的问题。”民生银行郑州分行相关负责人说。
2023年10月,民生银行总行调研后,不到三个月便推出经销商“订货快贷”项目方案,以数据增信提供线上信用贷款。2024年,民生银行郑州分行通过4场经销商订货会触达心连心公司的300余家经销商。截至2025年8月末,该行已为超120户经销商批复超2亿元低成本额度,覆盖15个省份及地区,累计放款超3亿元,解决其阶段性融资需求。
支持新创企业
中原金太阳是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板块核心子公司。走进中原金太阳位于郑州的某光伏电站,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绵延成片。电站负责人对记者说:“中原金太阳的光伏电站总投资高达17亿元,我们自营资金只够30%,负债率一度飙到80%。再加上绿电补贴回款慢,现金流一直绷得很紧。”
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团队多次蹲点电站核算数据后,拿出了“产业基金+债转股+业绩对赌”方案,与工银投资合作,联合平煤神马集团设立河南工融神马股权投资私募基金,利用“债转股”助力企业转型破局,注入2亿元增资转股资金。中原金太阳执行董事石涛称,“不仅替我们置换了存量高息债务,每年省了1000万元财务成本,负债率也直接降了5个百分点。”同时,该私募基金获得董事提名权,并设置了发电量对赌条款,倒逼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益优先。
同样受光伏制造业供需失衡现象波及的还有恒星科技。该企业生产的金刚线产品是光伏晶硅切割中需要用到的重要材料,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该企业一名工作人员说,“光伏企业大面积亏损时,我们的金刚线价格跌了不少,订单也缩得厉害。”中国进出口银行河南省分行在多次调研行业后,选择对企业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8年下来,恒星科技的资产规模、营收、出口额分别翻了1.9倍、2.46倍和2.57倍。
在地热供暖领域,万江新能源曾经的困境更具体。其地热能利用供暖项目有较大的融资需求,中原银行在市场落地案例稀缺的背景下,看到了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创新了产品方案,运用碳减排政策性工具,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量身定制“科技贷+清洁能源项目贷”的融资方案,授信金额8800万元,其中“清洁能源贷”8500万元,期限15年,贷款利率仅3.6%。“每年能省近200万融资成本,我们敢接着投地热能开发项目了。”该企业副总裁尹永旺表示。
中科清能是国内液氢赛道的初创企业,成立仅3年。目前,氢能尚属未来产业,还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因此,中科清能现阶段的主营产品商业化能力较弱。为支持企业发展,2024年11月,中国银行郑州自贸区分行突破了传统抵押限制,动态适配授信额度,为企业提供了1000万元贷款支持,还为企业提供了账户结算、企业网银等综合金融服务,破解了初创期科技企业“成长的烦恼”,推动其科技成果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守护金融安全线
要让国家金融政策真正“沉下去”、见实效,河南金融监管局一边用监管“指挥棒”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流向新质生产力领域,一边搭起靠近企业“贴身监管调研”的监管调研、“重大异常风险会诊”机制,把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走实。
河南金融监管局紧盯重点领域,督促银行把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的信贷计划单独列出来,还给出内部转移定价优惠,确保钱能足额到位。据马超介绍,2024年河南省普惠小微贷款保持高速增长,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更是首次超过40%,有贷款的企业户数一年就多了13万户。指导机构累计帮助近10万户中小企业办理了1355亿元无还本续贷,企业不用再为还旧贷、找新钱犯愁,资金周转成本降了一大截。
同时,为守牢风险底线,河南金融监管局连续4年组织开展全省银行业不良资产集中清收行动,2024年光清收处置规模就超1200亿元,创下历年新高,不良贷款实现“量降率降”;河南农信社重组也取得重大突破,郑州银行的风险状况有所缓解。再加上专项整治贷款集中度、股东股权、内控合规这些“老大难”,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扫清了障碍。
碰到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堵点,如破产程序中的金融债权保护、执行难、保证金扣划等,河南省银行业协会牵头调研,形成高质量报告,再通过“府院联动”推动政策层面予以解决。现在已推动河南省高院出台专项文件,2024年帮会员单位拿回6.49亿元预交的诉讼费。
光大银行郑州分行依托牧原公司开展产业上下游供应链金融服务,并未放松对整个产业链的全程监控和风险管理。“我们和养殖户、饲料商、屠宰厂都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这样能准确把握整个产业链的风险,摸准各主体的信用状况和融资需求,再为其量身定制合适的方案。”该行相关负责同志表示,这样一来,既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也大幅促进了产业链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