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1 15:40
(来源:合肥市投资基金协会)
01 产业链全景图
02 新型储能类型
给能源建一个 “专属仓库”,这就是储能产业的核心 —— 专门解决能源该怎么存、怎么调的问题。比如多余的电能、用不完的余热,还有氢能这些,先统一放进这个 “仓库” 里存着,等需要用的时候再取出来。
至于存能源的 “工具”,有电池、超级电容器,也有储氢系统、热储能设备,它们就像不同规格的 “能量收纳盒”。有了这些 “收纳盒”,能源的供应和需求就能更好地对上,既让整个能源系统更灵活、效率更高,还能稳住风能、太阳能这类可再生能源的供应,不让它们忽多忽少。
03 国内储能大变革
政策变化情况:
国内储能政策近年踩了个 “急刹车” 又转了个 “大方向”,核心是从 “政策强推” 变成 “市场自主”。
早期(2017 年到 2025 年初)靠 “强制配储” 拉规模 —— 新能源项目要想并网,必须按比例搭着建储能,比如光伏电站装机的 15%-20% 得配储能。但这种模式很低效,储能成了新能源的 “附加成本”,很多项目 “建而不用”,2023 年配储平均利用率才 17%,根本赚不到钱。
2025 年 2 月的 136 号文直接打破这一模式,明确 “不能把配储当新能源项目的审批门槛”,强制配储时代正式结束。
取而代之的是 “市场化激励”:一方面地方密集出台容量电价补贴,给独立储能 “保底收益”—— 比如内蒙古给 0.35 元 / 千瓦时的放电补偿,补 10 年,项目收益能稳定在 10%-20%;另一方面推进电力现货市场,29 个省级区域都在试运,储能能通过峰谷价差、调频调峰赚差价,价差大的时候没补贴也能盈利。国家还明确 2027 年要建 1.8 亿千瓦新型储能,带动 2500 亿元投资,给市场吃了定心丸。
04 上游产业链
03-1、储能系统
储能系统是解决能源供需时空错配的装备,能存风电、光伏等间歇电能和余热、氢能等富余能源,需时再释放。
核心含储能介质(锂电、储氢罐、熔盐罐等)、控制单元(PCS、BMS)及辅助设施,主流技术有电化学、机械、热储能、储氢以适配不同场景,最终保障新能源消纳、帮电网调峰、提升能源安全(如离网备用、工商业峰谷套利)。
市场格局:
全球做储能系统的厂商挺多,整体竞争不算集中,但比国内要集中一点。24 年全球储能市场里,特斯拉、阳光电源、中国中车、华为、远景是前五,这五家一共占了 49% 的市场;到 25 年,全球前五换成了阳光电源、特斯拉、比亚迪、中国中车、海博思创。
国内储能系统的竞争更分散。24 年国内前十储能集成商里,前五位是中车、海博思创、远景、比亚迪、阳光,这五家加起来才占 30%-35% 的市场,比海外格局散多了。往后储能应用从分布式转向大基地、独立储能,有技术、产能、渠道和资金优势的龙头企业,更容易筑起规模壁垒,国内行业集中度大概率会慢慢往上提。
03-2、储能电站
储能电站是 “源网荷储” 协同的核心节点,它的运行效果直接关系电网调峰调频能力、新能源消纳水平和用户侧成本。衡量储能电站价值的四大核心指标是设备在线率、运行效率、充放电深度(DOD)、容量衰减率,这四个指标对应 “能不能用、划不划算、单次能出多少力、能用多少年”,说白了就是决定电站 “能正常运行多久、运行得好不好、单次能供多少电、能服役多少年”。
未来能做电芯 - PCS-EMS 一体化设计、有强控保算法和模块化运维体系的厂商更容易冒头。随着电气拓扑创新、液冷和智能热管理普及,加上高性能电芯大量应用,未来储能电站有望实现 “在线率≥99.9%、效率≥90%、DOD≥95%、年衰减≤4%” 的目标。
独储快速发展下,“代建代运营” 成新商业模式。它不只看电芯性能,更重系统集成商与运营商综合能力,靠软硬件配合提升电站全周期收益。特斯拉自研 PCS、BMS、EMS 且互通,借算法软件推相关产品,帮电站参与市场化运营。
能做更优软件的集成商竞争力更强。比如海博思创,有系统集成能力(更高转化效率、更低衰减、更多循环),还具备 BMS 算法和全周期管理能力,能控成本提综合回报。
03-3、储能电芯
储能电芯是储能系统存电放电的 “核心容器”,主要把电能以化学能形式存起来,需要时再转成电能释放,是整个系统的能量核心。现在主流是磷酸铁锂电芯,安全、循环寿命长(能充放电几千次)、成本适配大规模场景,不管电网侧还是工商业储能,都靠它稳定储电,直接决定系统的容量和使用寿命。
竞争格局
国内储能电芯格局正往海外模式靠,集中度有望提上来。全球 25 年宁德时代市占率约 30% 稳坐第一,亿纬、海辰等跟在后头,前三名合计份额超 50%,头部很集中;国内还较分散,25 年宁德、亿纬、楚能前三,合计 45%-50%。海外这边,宁德、亿纬这些中国厂商早靠成本和产能占了主导,25 年前三名份额近 60%,比国内集中多了。
往后独立储能规模化落地、电芯往大容量走,对成本、能效要求更高,有产能技术优势的龙头份额会接着涨,国内格局也会慢慢向海外集中模式靠。
独立储能对电芯要求更严。独储项目得用 10-15 年,电芯循环寿命必须超 1 万次,才能长期稳定跑;还得平衡能量密度和安全:既要达到 440Wh/L 以上的高能量密度,又要靠叠片工艺、三维散热降低热失控风险。而且独储要做调频、调峰,电芯还得扛住高倍率、高频次的充放电。
龙头的储能大电芯,稳定性、循环性都更好。虽说售价比同行高 15-20%,但一年能用上 330 天以上,首效高、衰减还少,在内蒙古高补贴下,IRR 比小厂电芯高 8-10 个百分点,接下来它的份额肯定还会涨。
03-4、储能电池
预计 25 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 500-550GWh,同比增 50-80%;26 年全球储能需求增速预计上修到 35% 以上。
分区域看,国内需求增速上修,25 年预计增 40% 以上,26 年维持 30% 以上增长;欧洲和新兴市场持续高增,25 年大储需求翻番还多,26 年保持 50-100% 增长;美国 25 年抢装明显,26-27 年 OBBB 法案生效后,增速会放缓。
预计 25 年全球储能装机需求 310.1GWh,同比增 47%;对应出货量约 521GWh,同比增 60%。同期全球储能产能约 607GWh,产能利用率高达 86%。26 年新增产能释放后,全球储能产能利用率预计 82%,头部公司能到 85%-90%。
05 中游产业链
新型储能 22-24 年装机 15.3、46.6、109.8GWh,同比分别增 212%、205%、136%;25 年上半年延续增长,装机 56.12GWh,同比增 68%。国内大储 23 年装机 45.2GWh,24 年达 101.9GWh,同比增 125.4%。配储时长 23-25 年上半年分别为 2.17、2.51、2.44 小时。
独储占比有望升。25H1 国内独储占比 58%、累计装机 127GWh,下半年取消配储后占比还会升,7 月招标占比 92%,8 月除系统集采外也超 90%。
独储资金以地方国资为主。25H1 国内 176 家独储业主并网,超 1GWh 的 29 家;其中电力央企占 11%,地方国资占 42%,储能及新能源制造企业占 22%。
分省份看,新疆、河北的储能装机占比一直靠前。24 年是新疆、内蒙古、江苏、青海、河北这几个省排在前五,加起来占比超六成。
25 年上半年,云南靠调节容量租赁的激励政策、新疆和河北的新增装机都很突出;内蒙古上半年并网不算多,但受容量补偿电价带动,新开工规模大,预计下半年装机能爆发增长,青海、山东也有一定份额。
06 下游产业链——算力爆发
AI 快发展带算力需求爆发。传统数据中心像老工厂,靠 CPU 处理日常数据尚可,遇大规模并行计算扛不住;智算中心接棒,专给 AI 训练、推理供 “超强算力”,即 AI 专属发电站。
国内智能算力超通用算力成增长主引擎,2022 年起占比拉开差距、成拉动主力。信通院预测,未来五年全球算力年涨超 50%;国内智能算力 2022 年 259.9EFLOPS(FP16),2027 年预计达 1117.4EFLOPS,五年年均涨 33.9%。
智算中心建设也在提速,2024 上半年全国建好 + 在建超 250 个,招投标 791 次,超 20 个城市已有自己的智算中心,且扎堆落地。
算力产业火起来,直接推高储能需求。“东数西算” 战略下,新疆等西部地方靠低电价、多绿电,快速成了全国算力新高地,通算、智算、超算都在布局,算力规模涨得特别快。数据中心对电力的稳定性、灵活性要求也更高,储能从 “可装可不装” 变成了 “必须装”。
预计 2030 年若新增 5GW 算力,按 75% 用绿电、储能功率配 40%、存 8 小时电算,对应得要 120GWh 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