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如何应对市场波动?彼得·林奇:靠赢家去弥补失败

2025-10-11 14:17

本文来自:聪明投资者

在投资的世界里,很少有人能像彼得·林奇那样——既是传奇基金经理,又是普通投资者的精神导师。

1977年至1990年间,他执掌富达麦哲伦基金,以年化29.2%的回报率,把基金从1800万美元做到140亿美元。

更传奇的是,他在巅峰时急流勇退,然后花余生告诉个人投资者:如何在投资上比专业人士更有优势。

如今他仍然担任富达投资旗下富达管理与研究公司副主席,同时也是林奇基金会的主席,该基金会长期支持教育、文化与历史保护、医疗健康及科研项目。

103The Compound发布的最新播客中,主持人乔什·布朗对话了久违露面的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

知道你自己在买什么是最重要的。”

“在买之前,写下你为何买、它为何成功或为何被低估。”

“真正赚钱的,永远是那些别人还没看到的事实的萌芽

“卖出赢家、死守输家,就像剪掉花朵、浇灌杂草。”

这是81岁的彼得·林奇在对话中依然反复强调的林奇定律。看似朴素,却是所有普通投资者必须铭记的底线。

林奇仍然提醒大家:真正让人亏钱的,不是市场波动,而是被波动吓跑。

他在访谈中提到,纽约证券交易所上一只股票的平均年内波动是100%。涨跌一倍,是普通股票的常态。

关键是,你要明白自己在持有什么。

在彼得林奇看来,那些能熬过波动的,往往不是更聪明的人,而是对公司更有信心的人。

如果你不能在一分钟内,向一个11岁的孩子解释清楚自己为什么买这家公司,那你就不该买。

当主持人问他怎么看AI热潮时,林奇笑着说:我八个月前才学会怎么念‘Nvidia’

他坦言自己没持有AI股票,也不擅长科技投资,但依然保持开放。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仍然供职在富达,有各种持股限制。

我不知道AI会不会像1999年的互联网泡沫那样结束,但我知道我能看懂的企业在哪。

当被问到大盘估值偏高的问题,他同样冷静,标普500现在22倍市盈率,不算便宜,但也不是灾难。

彼得·林奇还分享了一段和巴菲特的故事——那句后来被巴菲特引用无数次的名言,正是出自他:卖出赚钱的股票,死守亏损的股票,就像剪掉盛开的花朵,却去浇灌杂草。

接近60分钟的对话,精彩极了。主持人的提问很精心且懂得,台下也是一帮做的很不错的个人投资者的,彼得·林奇的分享松弛又干货。

他依旧是无数投资者心中那个声音,让你在波动里不慌,在喧嚣里保持清醒。

投资不是预测未来,而是理解现在;投资不是智商游戏,而是靠勤奋、常识和实地观察

这句话,值得收藏。

聪明投资者(ID:Capital-nature)精译整理分享给大家。同时推荐阅读:高位震荡时如何投资?“局部牛”中重温彼得·林奇1997年访谈,搭配食用,更好!

46岁选择激流勇退


 主持人 在我们开始之前,有什么想先说的吗?

 彼得·林奇来吧,开始吧。

 主持人 你被列入投资界拉什莫尔山(山上雕刻着四位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总统头像)的理由有很多。一是你的业绩,二是你愿意无私分享经验——无论是通过书籍还是访谈,这在当年是非常罕见的。

但你最传奇的一点,是在巅峰时选择急流勇退。那是1990年,你才46岁。那时你正是声望与业绩的最高点。

我想从这里开始——为什么你会在那时选择退休?

 彼得·林奇 我非常热爱富达,也依然热爱它——这是最棒的公司。

我父亲46岁去世,而我当时正好也是46岁,这个数字我记得很清楚。我几乎每个星期六早上七点都会进办公室。我们那时候会打篮球,而惠灵顿基金的同事们大概只能打双人纸牌(笑)。

我真的很享受这份工作,团队很棒。但我们有三个女儿,我想多花时间陪她们和妻子。

幸运的是,公司当时说:那就留下来吧,我们希望你能以导师的角色继续指导年轻的分析师和基金经理。

从那以后,这一路都非常棒。

 主持人 你有没有想过重出江湖?有没有哪一刻,你心想:其实我现在回去,依然能做得比外面那些人都好——我想再干一场。

 彼得·林奇 (笑)当时确实有很多提议让我去做封闭式基金,

比如“1亿美元起步,收2%的管理费

自我退休以来,市场已经上涨了30——30倍!

所以哪怕我只是跟上大盘,今天也该是个600亿美元的基金。

 主持人 听起来确实很诱人啊。

 彼得·林奇 诱惑倒不大。因为那样我又得回去拼那些老时间——早上7点进办公室,晚上10点走。

 主持人 我听说在你掌管麦哲伦基金的高峰期,几乎每一百个美国人里就有一个是你的持有人,对吗?

 彼得·林奇 没错。那时候的持有人,很多人只有5000、 1万美元,对他们来说,那可是非常重要的一笔钱。

 主持人  那种托付千万家庭财富的责任感,会不会给你带来压力?

 彼得·林奇 当然会。

我那13年里,市场大概下跌过10次,我每次都比市场跌得更狠(笑)。

但我还是挺过来了。

 主持人  你是怎么撑过去的?

 彼得·林奇 1987年崩盘时,我收到了无数封信,很多人写道:坚持住,别担心,一切会好起来的。

这让我特别感动。

 主持人  有没有那种时刻,你看到市场上出现某种行情——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心里会想:如果我还在麦哲伦,我现在一定知道该怎么做

 彼得·林奇 当然有。比如pets.com上市的时候。

聪投注:Pets.com 是美国上世纪互联网泡沫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虚火公司之一。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打宠物用品线上销售,靠一只袜子木偶狗广告迅速走红。

20002月公司上市,市值曾一度超过3亿美元,但由于商业模式缺乏盈利逻辑、物流成本高企,仅9个月后,即同年11月即宣布破产清算,成为纳斯达克泡沫最经典的失败案例之一。)

我当时就想:这完全说不通。结果它还真涨了(笑)。

那段时间太疯狂了,满大街都是根本没价值的公司。

幸好富达没有买那些玩意儿。那时候我就在想:这市场到底怎么了?

职业生涯中的那些榜样


 主持人  在你的投资生涯中,有哪些职业投资人或企业领袖,是你最钦佩或学习过的人?

 彼得·林奇 要说榜样,李·艾柯卡(Lee Iacocca) 一定算一个。

他在福特时创造了雷鸟(Thunderbird)和野马(Mustang),后来去了克莱斯勒,又带来了小型货车(Minivan)和Jeep品牌的复兴。

聪投注:·艾柯卡是美国汽车工业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企业家之一,被誉为底特律复兴之父。他在福特汽车任职期间主导开发雷鸟和野马经典车型,使福特重振声誉。

1978年被解雇后,他出任陷入危机的克莱斯勒CEO,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和美国政府的贷款担保计划成功扭转公司命运,还推出了开创性产品使克莱斯勒重生。

他的自传《Iacocca: An Autobiography》(1984)在美国畅销多年,被视为企业家精神与危机领导力的象征。)

真是了不起。

还有鲍勃·沃尔特(Bob Walter),当年他创立的Cardinal公司刚上市时市值才3700万美元,现在市值370亿美元。

这样的企业家太厉害了。

还有佛罗里达的一家叫Watsco的公司,股价涨了一百倍;以及TJ Maxx的创始人Ben Camarata,那家公司同样涨了一百倍。

这些都是伟大的创业者,只是名气不大而已。

从高尔夫球童到富达分析师的经历


 主持人  你曾经提过,你小时候家里的人对股市很不信任。但你第一次接触投资,是在球场当球童时,对吗?

 彼得·林奇 对。我成长在四十年代,那时候的人都心怀恐惧——“经济大萧条这个词在每个人嘴边,

大家都在担心下一场危机马上就要来了。

所以整个社会都很保守,害怕借钱、害怕风险。

但我去高尔夫球场当球童,那些有钱人一边打球,一边聊他们买了什么股票。

我回家后查几个月,发现那些股票都涨了(笑)。

我虽然没钱,但心想:这事挺靠谱啊。

球童这工作其实很像理财顾问,你要告诉客户:宁可打过头,也别短了;推杆别往右偏。

那种给建议的感觉很棒。

我那些朋友凌晨五点起送报纸,一整周才赚几美元,我周六一天就能赚够他们一周的钱。

而最关键的是,俱乐部的老板——约翰逊先生,是富达的CEO,还有总裁奥沙利文(O’Sullivan——他们就是我最早的客户。

有一天他对我说:小伙子,你要不要来富达面试试试?

 主持人  当时他邀请你去富达时,你多大?21岁?

 彼得·林奇 对,那是1966年夏天。我那时是唯一给公司总裁当球童的人,所以拿到了这份工作。

当时一共有75个应聘者,只招3个,我居然被选上了。

后来我服了一年兵役,1969年退伍回到波士顿。

所以我一直说——我这一生都要感谢那段球童的经历。

 主持人  你在富达早期,是怎么交学费的?要做到什么程度,公司才肯把真正的钱交给你管理?

 彼得·林奇 说实话,他们大概是把我早年的错误都忘光了(笑)。

那时候我负责的都是没人想碰的行业:纺织、钢铁、金属这些最差的板块。

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熬过来的——真没几个赢的。

 主持人  所以他们把没人要的公司都丢给你?

 彼得·林奇 对啊。那时每个分析师都有自己的领域,有人做零售,有人做电子,有人做石油、运输或铁路。

而我呢,分到的就是那堆垃圾尾巴

 主持人  你在富达那些年,有没有从周围的投资人身上学到一些关键的品质或习惯?

有哪些特质,放到今天仍然对投资者有启发?

 彼得·林奇 我刚入行时,有个导师叫艾伦·格雷(Allan Gray)。

后来他回了南非,但他是我见过最敬业的人,亲自调研公司、认真听我讲故事、从不懒散。

他是我最好的榜样。

而且当时富达研究部的同事个个都很优秀,整个团队真的是人才密度爆表

 主持人  昨天我还采访了你的一位同事,她是富达的量化分析师。

她说的和你一模一样,在富达,整栋大楼里都是高手,只要我有问题,走廊里随便找个人聊两句,就能得到答案。

你现在仍然觉得富达是这样的吗?

 彼得·林奇 当然。太了不起了。

看看现在的阵容:Steve WymerJohn McDowellJoel TillinghastWill Danoff……

简直就是1920年代的纽约洋基队,全明星阵容。


知道你自己在买什么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  我整理了你这些年来在访谈、书籍和文章中最著名的一些语录。有些听起来太经典了,几乎每个投资者都能背下来。

我会念一句,请你来解释它背后的含义或故事。我还把它们分了类。第一类,是关于投资风险与持有心态。

这句你一定熟悉:投资股票赚钱的关键,是不要被吓跑。为什么这是关键?

 彼得·林奇 其实更重要的是——我要引用另一句我常说的话:知道你自己在买什么。

这才是最核心的道理。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持有的公司在做什么,股价从10美元跌到8美元,你就慌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而恐慌,是投资的最大敌人。

我前阵子接到一个很有趣的电话。话说我曾拍过一支富达广告,搭档是演员莉莉·汤姆林(Lily Tomlin)。她的好友是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

有天我在度假,我的秘书说:史翠珊打了三次电话,说很想和你聊聊。

我心想,好啊,晚上七点我有空。

结果她接电话就说:我最近买了好多股票,每天早上五点就醒来盯盘。我这辈子没碰过毒品,没抽过大麻,但现在根本睡不着。怎么办?

我说:你先告诉我你买了哪五家公司?

她说了五个名字。

我问:那这些公司是干什么的?

她完全不知道。

你看——她是个极其有天赋的人,但对自己持有的股票一无所知。

所以我对她说:如果这些公司股价跌50%,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连业务都不懂,那你就完了。

 主持人  听你这么说,好像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但其实多数人都犯这个错。

你以前还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人们在买冰箱时花的时间,都比买股票时做的研究还多。

 彼得·林奇 人们会花好几个小时去比价机票,只为了便宜50美元;但他们能毫不犹豫地拿出一万美元,去买一只在公交车上听来的股票——完全不知道那家公司是干嘛的。

在我入行前,还有个很糟糕的词叫炒股票

我从来不喜欢这个说法。

这个词有动词形式,而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动词。

投资股票不是,你要去买优秀的公司,然后理解它、陪伴它。

我跟大家举个例子。

马萨诸塞州西部有个农场主,他发现附近有两家本地公司:一家叫 Friendly Ice Cream(友好冰淇淋)。

他每个月往里投1000美元,坚持了10年。最后赚了上百万美元。

他当时说:如果他们停止招聘,我就卖掉股票。

这听起来傻,但其实是生活观察的智慧。

钢铁厂的人会比我更早知道行业要复苏;零售业的人能比分析师更早感受到销售回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

但大多数人宁愿去赌场赌红黑,也不用自己真正了解的经验去投资。


在买之前,写下你为何买、它为何成功或为何被低估


 主持人  所以,你的意思是,只有真正理解公司业务的人,才能在市场恐慌时坚持住,不被吓跑?

 彼得·林奇 当然。

你要知道,纽交所上一只股票的平均年内波动区间是100%

比如一只股票年初是20美元,它可能先涨到28美元,又跌到14美元,最后又回到20美元。

整年上下折腾一圈,波动幅度就达到了一倍。

换句话说,股价一年里平均会上下各动50%——这就是所谓的普通股票的日常。

大多数股票你买进去后,往往先跌一段时间,有时候才会开始上涨。

如果基本面足够扎实,比如Watsco(北美最大的空调与供暖设备经销公司之一,以稳定的现金流、分红能力和长期增长著称,被视为隐形冠军型公司)或克莱斯勒,那没问题。

但如果你根本不知道那家公司做什么,股价一跌,你就会慌。

我遇到过有人说:这只股票从50跌到1了,再跌能跌多少?

我说:等等。假如有人在50美元时投1万美元,而你在1美元时投5万美元——

要是归零了,谁亏得多?

(笑)股票真的会归零,我遇到过。

当然,我不是在它一路往0跌的时候买的。

所以我一直说:如果你不能在一分钟内,向一个11岁的孩子解释清楚自己为什么持有这家公司,那你根本不该买它。

这理由不能是因为它在涨。你要能讲出逻辑:它业务好,资产负债表稳健,前景清晰。

这才是你该持有它的原因。

如果连自己都说不明白,就去买指数基金吧。

 主持人  你还建议投资者在买股票前,要先写一个剧本。对吧?

 彼得·林奇 没错。在买之前,写下你为什么买、为什么它会成功或被低估。

我常让高中和大学生做个练习:选10只股票,做一个纸上投资组合,写下买入理由,然后观察一两年后发生了什么。

这才是学习投资的真正方法。

在富达,我们的基金经理也这样做。他们不会坐等分析师递报告,而是主动打电话、去公司调研。

在富达,基金经理这个职位的最高荣耀,就是超级分析师我们有庞大的分析团队、信息流量惊人。

我记得当年我们重仓耐克,那时还没有互联网,有段时间库存出了问题,我们很担心。

于是我去图书馆找季度报告。

报告一到,发现库存下降了,我们立刻大举加仓。

那时一切都靠邮寄,现在这些信息都在网上公开,每家公司都有投资者演示材料。

如今的世界,你没有任何理由不去了解自己持有的公司。信息太容易获取了!

 主持人  所以你是说,在当下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投资者再也没有借口去无知持股

 彼得·林奇 没错,太容易了。

你连彭博终端都不需要,公司官网上就能找到所有资料。


投资的本质是,要靠赢家去弥补失败


 主持人  接下来这句是关于风险的名言:投资者在预测市场调整时亏的钱,远远超过调整本身让他们亏的钱。

请你谈谈这句话。

 彼得·林奇 人们总是担心市场要崩盘。其实,市场的确会下跌,我前面也提过。

但问题是,他们一直在为那场永远没来的危机做准备。

两年前,还有人说2024年经济一定衰退;现在又说2025会更糟。

我总说,经济学家预测了33次衰退,但真正发生的只有11次。(笑)

而且他们每次都信心十足。

所以问题不在于市场,而在于人。他们花太多时间担心,却没花时间理解企业。

在投资这行,你得接受一个现实——有时候你看起来会很蠢,但如果你十次里能有六次半是对的,那就已经很棒了。

哪怕只对五次,如果其中包括开市客、沃尔玛、英伟达这样的公司,那些赢家足以抵消所有错误。

这就是投资的本质。你要靠赢家去弥补失败。


谁能挖出最多真正的好石头,谁就能赢


 主持人  你还有两句相关的话,我一并读出来。你说过:你必须明白——经济衰退、股市下跌是会发生的。如果你无法接受这一点,那你还没准备好投资。

还有一句:能在股市中成功的人,都能接受周期性的亏损、挫折与意外。

你觉得,对一个普通——好吧,我知道你不喜欢普通这个词,那对 “典型投资者来说,理解风险、能承受波动,是不是最重要的心态?

 彼得·林奇 没错,这是投资的基本功。

比如,如果一个人有三个孩子,两年后要上大学,那他就不该投资股票。那笔钱该放在货币基金里。

但如果你房贷还得差不多了、财务稳健,那你完全可以长期持有股票。

 1900 年以来,股市一直都是一个长期来看很不错的投资场所。

 主持人  你有一句名言,看似讽刺,其实非常深刻,尤其在过去15年后更显出它的真理性。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宏观投资突然成为最流行的风格。一小撮押对房地产泡沫的对冲基金经理被奉为神明。

但你一直都不是那种试图预测经济走向的人。你说过:如果你花超过13分钟研究宏观经济和市场预测,你已经浪费了10分钟。

这句我到今天还经常引用。

当客户打电话问我就业报告、通胀、或者美联储要怎么加息时,我都会引用这句话。

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宏观预测没意义的?有没有被经济学家们批评过?

 彼得·林奇 (笑)我好像从来就没雇过经济学家

我们只是买股票而已。我宁愿花钱买一份明年的《华尔街日报》,那(公司的财报、行业变化、真实数据)才值钱。

那些在《大空头》(The Big Short)里押对房地产危机的人,他们的确厉害。我那时候完全不知道,有那么多人买了二次抵押贷款、装修贷款,房子净值全被榨干。

我向他们致敬。

但我自己只看事实。

比如:信用卡债务现在在涨还是在跌?储蓄率在变高还是变低?就业情况怎样?二手车价格?油价?

这些都能查得到。

至于未来,要知道我已经81岁了,我一直想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结果发现:它根本查不到。

所以我只看现在。

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个行业从烂透了到开始变好,那就是机会。

比如前面提到的克莱斯勒。

当年人们都说:你怎么敢推荐克莱斯勒?它快破产了。但他们账上有20亿美元现金,足够撑三年,根本不会倒。

而结果你看,这成了我的最佳投资之一。

我常说,如果100个人去研究一家股票,有99个人最后说“这比我想象的好”,那它就值得买。

我在帮富达的基金经理乔尔·提林哈斯特(Joel Tillinghast)的书写序时,写过一句话:谁能挖出最多真正的好石头,谁就能赢乔尔就是最好的“地质学家”。

你看10家公司,能找到1家被低估的;看20家,能找到2家;看40家,就能找到4家。

这就是我们做的事,不停地挖掘,广泛地研究。

 主持人  所以你并不是否定经济数据的价值?

 彼得·林奇 当然不是。

经济数据很好,但如果它不是来自未来,那市场早就知道了,价格中已经包含了所有已知的信息。

真正赚钱的,永远是那些别人还没看到的事实的萌芽

我是说,我只想了解当下的事实。这一点很重要。

靠脚和眼睛获得的信息,胜过分析模型

 主持人  你曾说过,每一只股票背后都有一家公司,去弄清楚它在做什么。

你的很多成功投资案例,都来自你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在超市、在商场,看人们买什么、用什么。

但这些年,这个理念被误解了——很多人以为你是在说:我喜欢某个产品,就该买它的股票。

但其实你从没这么讲过。能不能解释一下这两者的区别?为什么这个差别如此重要?

 彼得·林奇 对,这真是个误会

今晚现场也有很多人和我聊天,他们都读过我的书《战胜华尔街》。

书里提到过一个我非常成功的投资案例:Hanes公司。

他们有一款丝袜叫 L’eggs。这种丝袜不是特别薄,但非常合身。

当时大多数丝袜都只在高档百货店销售,而 L’eggs 却放在超市里卖。

人们每周都会去一次超市,但去高档百货店可能几个月才一次。我太太去得更频繁一些(笑),我常陪她一起去。

这款产品大获成功。

但后来另一家公司 Kaiser Roth 推出了竞争品牌 No Nonsense,也放在超市货架上。

于是我亲自去调查——跑了三家超市,买了大约 65 No Nonsense 的丝袜。

 主持人  店员看你的表情是什么样的?(笑)

 彼得·林奇 反正挺奇怪的目光(笑)。

我怕被当成变态,就分三家店买。然后我把这些样品带回富达,发给同事们试穿、打分。

结果反馈一致——“不行,这款不如L’eggs

这就是实地调研。靠脚和眼睛获得的信息,胜过分析模型。

另一个例子是我在富达买的第一只股票,塔可钟(Taco Bell)。

那时候我已经是富达的研究员,我问:我自己持有这家公司,可以买吗?

他们说:可以,但买了不能马上卖,要长期持有。

当时塔可钟只在南加州开店,刚往中部扩张。

我打电话给交易室说:我要买塔可钟。

他们问:那是什么?

我还得解释什么是Taco(墨西哥卷饼)肉不多、蛋白质高、成本低,是平价快餐的好生意。

结果后来我就被打劫了(笑)。

因为百事可乐买下了塔可钟、必胜客、肯德基,只是为了多卖点可乐。

他们在30美元收购了塔可钟,而我18美元就开始买,如果没被收购,这股价后来可能涨到500600

 主持人  那当Chipotle(墨西哥烧烤快餐)出来的时候,你有抓住机会吗?

 彼得·林奇 有哇。

 主持人  那你怎么错过星巴克的呢?

 彼得·林奇 我也不明白。我当时持有Dunkin’ Donuts(美国最著名的咖啡与甜甜圈连锁品牌之一),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错过了星巴克。

 主持人  你是说脑子短路了?

 彼得·林奇 没错,就是脑子短路(笑)。我没买它。


投资不是智商游戏,而是靠勤奋、常识和实地观察


 主持人  你有一句关于投资组合管理的名言:从长期来看,一个由精心挑选的股票或基金组成的组合,往往能打败最复杂的投资策略。

今天华尔街几乎形成了一整个贩卖复杂性的产业。到处有人在卖算法”“量化模型”“宏观对冲逻辑。而你代表的富达,恰恰强调简单+调研。

为什么你觉得投资者今天更需要听到这个信息?

 彼得·林奇 (笑)我刚才在活动上见了上百个人。

其中有个来自新泽西的观众举手说:我以前在铲鸡粪” 

全场都笑了。

他接着说自己决定认真研究投资,靠努力成为了一名严肃的投资者,现在做得非常好。

这正是我要说的:投资不是智商游戏,而是靠勤奋、常识和实地观察

 主持人  但现在的市场,专业投资人全副武装:数据、算法、高频交易、AI分析……普通人还能靠勤奋战胜他们吗?

现在还有可能成为那种——下班回家,业余时间读点公司财报、研究下股票、自己做投资决策的人吗?你还相信这样的投资方式吗?

 彼得·林奇 当然。让我讲个亲身经历吧。

有一次我女儿送了我一个 iPod,那还是 iPhone 诞生之前的事。

那时候的PC 行业很惨,一台电脑卖800美元,却只赚20块钱。但Apple的财务状况还不错。

iPod200 美元,他们每台能赚150美元——几乎纯利润。

可以说,是iPod帮苹果撑起了iPhone的开发资金。

你不需要多复杂的分析——只要愿意花点时间研究,就能发现:这家公司账上有3亿美元现金,基本面健康。

(主持人插话:这是大概2001年的Apple?)

我记不清具体年份了,差不多吧。

但你看事情是怎么变化的——公司会变化,有些时候你看到的明明是烂摊子,结果它慢慢变成半烂,然后变得还行,再变不错,最后是惊艳

Apple就是那样一步步好起来的。后来他们赚了大钱。

我现在口袋里还有个iPhone呢,当时我真没预料到它会变成这样。但就凭iPod的表现,当时买Apple,这股至少能涨三倍。


不要剪掉花朵、浇灌杂草


 主持人  你有一句特别有名的话,后来被巴菲特引用得更广了,卖出赚钱的股票,死守赔钱的股票,就像剪掉盛开的花朵,却去浇灌杂草。

你过去是出了名的持股派,优秀的公司你愿意拿很多年。而很多人一有盈利就立刻落袋为安,好像只为了说一句我赢了

你能讲讲你和巴菲特之间的这个故事吗?

 彼得·林奇 当然。我还记得那次我们家座机响了,我二女儿接的,说:爸,有个叫沃伦·巴菲特的来电。

你问是哪一年?哪个年代?我也记不清了,反正是很久以前了(笑)。

我接起电话,对面说:我是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沃伦·巴菲特。我的年报两周后要交了,我想引用你一句话,可以吗?

这整个对话大概三秒钟就说完了。

我问他:你想引用哪句?

他说:那句卖出赢家、死守输家,就像剪掉花朵、浇灌杂草

我说:拿去用,没问题。

我还半开玩笑地说:但你要是不来奥马哈请我吃顿饭,你在内布拉斯加的名声就臭了。

 主持人  那你真的去了吗?

 彼得·林奇 当然去过很多次。

我和沃伦关系很好,我们还一起打过桥牌。他是最棒的。你看他买了苹果——比我买的晚了整整8年。我那次投资苹果赚了5倍。

当时他重仓IBM,股价在跌,他还说:我就喜欢跌的股票,我觉得IBM很棒。

但后来他彻底改变了看法,果断清仓了IBM。他真的很厉害。(现场掌声)

 主持人  在你几十年的投资经验中,有没有什么理念,是你曾经深信不疑、甚至奉为圭臬的,但后来改变了看法?或者说,你至今依然相信你在7080年代所坚守的一切?

 彼得·林奇 基本没变。

比如亚马逊、开市客、沃尔玛这些公司就很好,当然还有很多科技股,比如甲骨文。这些都帮普通投资者赚了很多钱,而富达当年也重仓了这些公司。

我们只是用公开信息分析公司,发现哪些企业正在从低谷中走出来。比如我们在大家都不看好黄金时,买了一些黄金股。

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其实没什么本质变化。变的只是公司的名字、管理层的风格,但本质没变。

当然,也有一个重大变化:15年前,美国还有8000家上市公司,现在只有3000多家了,也就三四千家。

这就意味着什么?

如果你找到一家未来有潜力涨10倍的公司,原本你可以一直持有它,让它慢慢涨到30块。

但现在你刚等到它涨到6块,私募基金就来整家公司全买了,退市了,整个机会就没了。

这很让人沮丧。


有很多股票价格不合理,原因就是没人认真去看


 主持人  我想请教你一个关于当今市场的问题,特别是过去三年来的AI 热潮。它几乎成了企业盈利和营收增长的最大推动力,也点燃了市场情绪。

你怎么看这股风潮?你个人有没有投一些 AI 股票?

 彼得·林奇 说实话,我现在一只AI股票都没买。

还有个小笑话,我大概八个月前才终于会念 Nvidia 这个词。

我们富达有些人很懂科技,但我不是。我大概是科技感最差的基金经理了(笑)。

我太太是工程背景,我女儿也是工程师,只有我,电脑一点都不懂。

我就靠几张黄纸和一部电话过日子。

 主持人  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你觉得投资者现在是不是对AI概念追得太疯?你会联想到 19992000年互联网泡沫那会儿吗?还是说,你对这波热潮持开放态度?

 彼得·林奇 说实话,我真不知道。我现在手上的股票都不在那个方向。

 主持人  那我们聊聊你的当前持仓吧。你现在喜欢的股票是哪些?

 彼得·林奇 我现在已经不能再说这个了。富达不允许我们说。其实他们现在不让任何员工公开说自己持有什么。

之前我上电视节目,还讲过:可口可乐是家伟大的公司,但我也说:按他们目前的节奏,10 年后股价可能还在同一个地方。

因为现在这股价已经把未来10年的增长都给计入了。

我们刚好管理了Coke的退休账户(IRA),这话讲出来后……嗯,不太受欢迎(笑)。公司上下都不太开心。

 主持人  你书里曾讲过一件事,对我印象很深。你说过,真正值得买的公司,往往是那些出了点问题、但还不至于完蛋的公司。你当年举的例子是——

 彼得·林奇 Waste Management(废品处理公司)。

 主持人  对。没人愿意碰这家公司。第一,处理垃圾,形象不好;第二,大家都怀疑他们背后有黑手党势力。但你在这家公司赚了很多。

 彼得·林奇 是的,赚了很多。

 主持人  你觉得这类走下坡路但还有希望的公司,今天还能赚到钱吗?

 彼得·林奇 我一直有个观点,如果有10 个人去研究一家公司,其中个都会说:还有更好的选择

像废品管理这种公司,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看。

有很多股票价格不合理,原因就是——没人认真去看。

在我们这行,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同行——大家都在做类似的研究工作。但有时候,他们也会忽略某些公司、某些行业。(而正是那些没人看的地方,才最容易出现错定价。)

我还发现一个规律:我曾买过一些公司,当时每股亏6美元,行业也一塌糊涂。但公司自己做了一些调整,开始好转,亏损变成2美元。

后来再从亏2变成赚 2,股价就翻了4倍。

4美元的改善,为什么前一阶段没人关注?从亏6到亏2,说明公司已经在进步,环境没变,他们一定做对了什么。


普通人只要肯下功夫、用点常识,也完全可以在市场上做得不错


 主持人  你当年还讲过一个华尔街悖论的段子,我记得很清楚。你好像在鼓励读者别被专业人士吓住,别以为他们知道得比你多、一定能做得更好。

 彼得·林奇 对。

 主持人  巴菲特也有句名言:华尔街是个奇怪的地方,人们坐着劳斯莱斯去找那些坐地铁的人要建议。

 彼得·林奇 没错,我第一份华尔街工作,也是天天坐地铁上班。(笑)

 主持人  你写书的时候就说过,别以为离交易所近、穿得专业,就代表他知道得多。你是想鼓励普通投资者,对吗?

 彼得·林奇 当然是。我一直都相信,普通人只要肯下功夫、用点常识,也完全可以在市场上做得不错。

我有个比喻,来自扑克游戏——下一张牌。你不知道翻出来的是好是坏,也许是红桃 A,也许是黑桃 3

但如果你相信两三年后这家公司会变好,那你就该考虑现在买点。

当然,可能下一季度的财报还是不怎么样,谁知道呢?尤其是那些安静期,公司什么也不说,你只能尽力去判断。

但如果你能找到三条理由,说明这家公司未来两三年盈利会更高,那就值得现在就持有。

 主持人  你觉得今天的投资者,是不是也应该这么看问题?不要老想着别人知道得比我多

 彼得·林奇 对。现在很多人只关注新高榜,就是最近股价创下新高的那些公司。

当然,那些也值得研究。比如有一阵子 BJ's 在新高榜上,Ross Stores 也上过,Carvana 也上过。

它们能涨到新高,也许是有原因的。

但我也会看新低榜,有些公司确实是一团糟,但有些其实是被错杀的。

 主持人  这种反向捡漏的投资风格,这些年好像不那么流行了。你觉得它会回归吗?

 彼得·林奇 希望会吧。

有人叫它价值投资,有人叫捡烟蒂,不管叫什么,我觉得这方法还是有用的。

我们有一位传奇基金经理布鲁斯·约翰逊Bruce Johnson彼得·林奇在富达基金的老战友之一),他今晚就在台下。

他专门投资那些股价跌很多、但还有分红、有希望翻身的公司。

他真的非常努力,做这行的时间比我还久。很细致,也很谨慎,是个超级厉害的人。

当然,他也会犯错,大概每10次里有4次看错方向(他自己说只有3次啦,哈哈)。


一家公司过去很成功,并不代表它未来没潜力


 主持人  我知道你自己没买七巨头的股票,但你一向很欣赏伟大的公司。

这几家:Meta、微软、谷歌、亚马逊……市值都上万亿,利润率 30%40%,营收增长 20% 一年接一年地跑。

你肯定也很佩服它们吧?

 彼得·林奇 当然佩服。Meta非常厉害,微软、谷歌也很强,亚马逊简直惊人。

特斯拉我有点看不太懂。现在比亚迪都在做电动车了,价格还只有特斯拉三分之一,质量还不错。

我对什么仿生机器人啊这些就不太理解了(笑)。

不过,说回来,我们在富达每个员工都有个规定。比如你打电话到交易室说:我想买这三只、卖那三只。他们会查一下系统,然后说:对不起,不能交易。富达现在在买/卖这些股票。

这是公司对所有员工的限制。

所以我自己也没办法买Meta或亚马逊这些个股了。

但这也公平。你想买,可以去买指数基金,比如Spartan Index Fund。我自己也持有不少富达的基金。

 主持人  台下很多人可能会担心:现在的大盘股估值太高了。你怎么看?

就拿标普500来说,现在的市盈率已经到了历史前10%的水平了。

 彼得·林奇 现在是22倍市盈率,确实是历史上很高的水平之一。

当然,也不是说没有理由——企业盈利在增长,利率在下降,资本支出在扩张,失业率又低,环境确实挺特殊的。

 主持人  你觉得,如果现在把钱投进市场,未来的回报会不会不如从前?

 彼得·林奇 这个嘛,我想问问在座的——我们有没有管开市客(Costco)或沃尔玛的退休账户?

开市客的市盈率已经到55倍了,快赶上AI概念股了,但人家卖的是纸巾(笑)。

开市客是好公司,这点毫无疑问,但现在的估值确实挺贵的。

还有沃尔玛,一家快70年的公司。山姆·沃尔顿(Sam Walton)当初在JC Penney百货工作,然后他想出了一套了不起的模式:把商店开到小镇去。

有时候你不需要在第一局就上场。

比如沃尔玛刚上市的时候,你可能会想:它只在美国南部和东南部有点名气,我不太确定。

可上市十年后,它的股价涨了10倍。

你想,我错过了。但从那以后它又涨了 80 倍。

当时公司已经成立25年。他们借鉴了Kmart的模式,但成本更低;他们开始进军大城市,最终把Kmart和西尔斯都打垮了。

所以说,它在上市十年后股价涨了10倍,然后又涨了80倍。

这就是沃尔玛,从最开始只覆盖美国18%的地区,逐渐扩展到19%20%,再到23%……

后来他们还推出了山姆会员店(Sam’s Club)。

我在麦当劳也见过类似的情况。那时候麦当劳是我最大的持仓。

很多人跟我说:麦当劳已经没戏了。

我说:等一下,为什么?

他们说:还能再开几家麦当劳?

我说:你看看欧洲。法国才开了450家,德国380家,英国300家,西班牙也才刚开始。全世界范围来看,美国以外的麦当劳其实还有很大空间。

结果后来麦当劳股价又涨了10倍。

当时大家觉得麦当劳完了,其实他们只是没看清现实。

 主持人  所以这个故事的核心是,一家公司过去已经很成功,并不代表它未来就没潜力了?

 彼得·林奇 没错。当时麦当劳在法国才20家,目标是开到400家;德国和西班牙也才开了20家。

这不是在空想,而是在执行。到处都有人在排队买巨无霸。


别老拿1929年吓自己,现在有太多的安全垫


 主持人  还有几个关于当前市场的热点,想请你点评一下。

比如上周,SEC(美国证监会)表示正在研究特朗普总统提出的一个建议:是否可以放宽上市公司季报披露要求,改为每半年披露一次财报(像英国那样)。

你怎么看?不是从政治角度,而是从投资者角度。你觉得这是好事,还是应该担心?

 彼得·林奇 说实话我没太多研究这个话题。但我觉得三个月确实是个很短的周期。

比如你现在公布一季度财报,去年同期如果表现特别好,那你现在就显得差。

这时候如果看半年或更长周期,可能更能反映真实的经营变化。

所以我倾向认为,拉长财报披露周期有一定道理。但我没有一个明确结论。

 主持人  我还想问问你对疫情期间爆发的 “迷因股现象meme stocks,原本默默无闻或基本面较弱的股票,在社交媒体上因被网友热炒而突然暴涨)怎么看。

我自己觉得,虽然里面确实有些疯狂的行为,但好的一面是:有两三千万人,大多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第一次开设了证券账户,进入了市场。

相比之下,上一个世代对股票一直很排斥。所以我觉得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你怎么看?

 彼得·林奇 你知道吗,1982年市场触底时,道琼斯指数只有777点。

自那之后我们经历了一轮长达数十年的超级牛市。当然也有1012次下跌,可能还更多。

但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没经历过真正的大崩盘

我这代人从小就被告诫:大崩盘总会来的。” 可是从1982年到现在,美国经历了11次经济衰退,没有一次像1929年那样。

你想想,当年的大萧条,我们没有社会保障。没有社保,人退休了怎么办?只能和孩子住在一起,一家人都得勒紧裤腰带。

当时也没有失业救济金,甚至连SEC都还没成立。

对了,美联储当时也毫无作为,根本不懂得如何应对。

现在就不一样了——我们有更多的金融缓冲机制、监管制度,还有很多防跳楼的措施。

别老拿1929吓自己,那些“跳窗”的说法本来就被夸大了。

 主持人  1929年只有1%的美国人持有股票,我觉得很多人其实不了解这一点。

 彼得·林奇 是的。

当时的损失其实只局限在一小部分人身上,但我们却经历了一场极其严重的大萧条。

失业率高达30%,食品短缺、交通困难、农业崩溃——那真是糟透了。

我读过很多那个年代的故事,人们的处境非常惨淡。

 主持人  你觉得,如今的经济和市场结构,是否已经进化到,几乎不可能再重演那种所谓的大崩盘

 彼得·林奇 我们经历了11次测试,11次经济衰退,但从来没有哪一次,GDP下滑超过 5%6%

现在有很多缓冲机制。

如今63%的美国人拥有自己的住房。1920年代可不是这样。

人们还有退休账户(IRA),把钱放在富达或其他机构,他们不会轻易恐慌。

人们现在储蓄也更谨慎。

退伍军人法案(GI Bill)让人们可以只付5%首付买房,造就了庞大的中产阶层。

如今美国人的主要财富就在自己的房子里,而这在1920年代完全不是这样——那时大多数人都在租房,租金不断上涨。

现在我们有太多的安全垫。

我们已经经历了那么多次考验——包括一些非常糟糕的总统和国会(笑),还有糟糕的经济学家,但我们都挺了过来。

这个体系其实相当不错。


给个人投资者的一些建议


 主持人  我太喜欢你刚才的总结了。特别适合那些天天在社交媒体上沉迷下一次大萧条的人,他们老是刷到各种末日将至的内容。(笑)

 彼得·林奇 没错。(笑)

 主持人  作为几十年来始终站在个人投资者这边的坚定支持者,你有没有什么临别赠言,想对这些人说的?

有没有什么话是他们可能从来没听过,或者很久没有听到的建议?有没有什么鼓励,是你觉得他们此刻最该听的?

 彼得·林奇 我觉得,在场的这群人,真的非常特别。他们肯下功夫,也很谨慎、很审慎。他们会买股票,也真的了解自己在买什么。

这一点,你知道吗?大多数人其实做不到。

像我们那一代人,如果你在电话公司、电力公司、煤气公司上班,基本都会有养老金,根本不需要自己操心投资的事。

但现在不同了,现在大家靠的是IRA(个人退休账户),公司也许会帮你配一些钱,但最终的投资决策要你自己来做。

现在的你,要为自己的退休负责,这是以前的世代根本不需要考虑的问题。

你必须做对,得自己拿主意。

我记得我女婿曾经对我说,他不喜欢自己所在的公司。

那家公司给他提供一个选择:自己投入5000美元,公司就匹配5000美元。

他说:我不想投。

我说:等一下……我能不能替你投?你这不是每年白拿一次翻倍的机会吗?我能不能加入你的IRA计划?(笑)

另外,我特别想讲一个关于“AI恐慌的故事。

那天我听一家半导体设备公司的电话会,真的觉得又好笑又难过。

CEO在讲AI,结果他一直说的是“A-one”——你知道吧,就是牛排酱(A.1 steak sauce)的那个发音(笑)

但他其实是想说“AI”(人工智能)。

11岁的孙子都知道什么是AI,可这个CEO居然还搞不清楚,台下都有人纠正他:不是A-one,是AI

这说明什么?人们现在对AI的恐惧真的太多了,很多人担心“AI会把所有工作都抢走

但我想给你一个现实的例子。

1984年,AT&T 被拆成了九家“Baby Bells”(子公司)。

我还开玩笑说,我还加了第十家——Taco Bell林奇是用“Bell”这个共同的词尾来打趣,一种典型的彼得·林奇式的轻松幽默),什么 Southern BellTaco Bell,全都来了。

当时AT&T雇了100万人。

全美的工作岗位总数是1亿,也就是说每100个工作者里,就有1个人在AT&T

那是1984年,现在差不多过去40年了……后来这个行业发展得不可思议。

你想想,当年还没有手机,大家用的是投币电话。然后有了短信、视频,现在手机可以做的事多到不可思议。

这是过去几十年里,增长最惊人的行业之一。

如果你把 VerizonT-Mobile AT&T 的员工数加起来,现在总共也就40万人。

我们从当年100万员工,减少到了40万。而与此同时,美国整体就业人数从1亿增长到了1.53亿人。

 主持人  所以在你看来,未来那些被AI或其他技术替代的人,其实不会坐在那里叹气说哎呀,我真希望还能做那份被 AI 抢走的工作,他们会去做别的事,对吗?

 彼得·林奇 我就是这么看的。

更重要的是,有些工作本来就该被取代。比如那些从工厂开卡车把货物运到仓库的司机。他们跑的是高速路,不穿城而过,晚上还能回家吃饭。

这些岗位,将来应该自动化,也很可能会被自动化。

我估计,再过20年,这类岗位可能会减少50万个。

但这样会更安全,成本也更低。这比“AI会怎样更重要。

而这些工作的人,都是辛苦付出的人,

但时代在变,技术也在进步。

 主持人  所以你是说,相比AI,本质上自动化对就业的影响更大?

 彼得·林奇 没错,自动化一直是积极的力量。

过去50年,它给经济带来了巨大变化。我们从1亿就业岗位增加到1.53亿,

虽然中间有些行业消失了,比如伊士曼柯达(Eastman Kodak)、轮胎制造业、百货巨头西尔斯(Sears),但新公司不断涌现,

很多都是员工少于100200人的小公司。现在美国前五大公司(按市值)加起来的员工数,比50年前还少;前500大公司也是如此。

而美国所有的就业增长,几乎都来自那些小企业家——自己开小店,做点新东西,这才是美国真正的活力所在。

最关键的是:银行愿意借钱给这些创业者。

有本书特别棒,叫《鞋狗》(Shoe Dog),有人读过吗?

 主持人  当然,菲尔·奈特(Phil Knight)的那本!

 彼得·林奇 对,非常精彩,特别值得一读。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