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商汤科技押注“1+X”:是破局利刃,还是盲目挣扎?

2025-10-11 09:23

(来源:刘旷)

在全球AI产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任何一步落后都可能面临出局的风险,“强强联合”正成为AI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10月8日,刚刚登陆港股的上市企业博泰车联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人工智能企业商汤科技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双方将聚焦AI大模型在智能座舱上的深度融合,同步锚定投资,联合布局人形机器人、舱驾一体等前沿领域。”

随着AI竞赛进入新阶段,仅靠单一技术领先已难以持续推动增长,构建协同生态正逐渐成为破局的核心。此次合作不仅是两家企业的业务联动,更是一次“AI大模型+汽车科技+机器人落地”的生态级战略布局。

那么,商汤科技与博泰车联的合作,能否进一步提升自身在细分赛道中的技术能级与产业话语权?

强强联合,查缺补漏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商汤科技曾以其顶尖的原创技术和庞大的研发投入,被誉为“AI四小龙”之首。然而,光环之下,“技术强、落地弱”的标签也如影随形,成为其商业化道路上难以回避的质疑。

一是,商汤过往更像一个“技术供应商”,提供包括人脸识别、图像识别、自动驾驶模块在内的各类AI“工具箱”;二是,商汤作为算法驱动的公司,在硬件集成、车规级标准、大规模量产制造等方面存在天然短板;三是,纯粹的算法公司普遍缺乏对终端用户、制造流程与供应链体系的深入理解,这也正是市场屡屡质疑商汤科技实际落地能力的关键所在。

与博泰车联的生态级联手,绝非偶然的资源互补,而是商汤摆脱“技术强、落地弱”标签的战略落子。

一方面,商汤提供了“思考的能力”,而博泰则构建了“行动的载体与流程”,共同实现了从技术模块到用户体验的闭环。

在智能座舱领域,博泰车联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从底层软件到云端服务的全链路解决方案能力,具备深厚的硬件工程化、车规级集成和量产经验。通过与博泰合作,商汤的“日日新”大模型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通过博泰的“擎感大模型”和平台级AI Agent,直接落地为车内可感知的数字娱乐、导航、通信等场景化智能服务。

另一方面,商汤与博泰深度合作的关系,确保了其技术研发的方向始终与市场真实需求同频共振。

博泰作为长期服务车企的AI平台公司,深谙整车厂的开发逻辑和终端用户的需求。双方的联合,使得商汤的技术研发能够前置性地融入博泰对场景的理解中。无论是共同研发的“擎感大模型”,还是在舱驾一体、车路协同领域的探索,都是技术与场景深度碰撞的产物。

毫无疑问,商汤与博泰的联手,是一次典型的生态级合作。它意味着商汤科技正从过去单点技术输出的“赋能者”,向构建产业生态、提供完整价值的“合伙人”角色转变。

新旧业务失衡,转型不易

商汤科技面临的发展压力,在其财报数据中已初现端倪。

2025年上半年,商汤科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据了解,其总收入同比增长36%至24亿元,经调整亏损净额同比下降50%,毛利达9.1亿元,毛利率维持在39%。

然而,在这份高速增长的财报背后,一系列深刻的结构性风险正在浮现。

首先,商汤科技面临收入结构失衡的挑战,其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贡献严重失调,增长高度依赖于单一增长极。

财报数据显示,生成式AI业务收入18.16亿元,占比高达77%,同比劲增72.7%。与此同时,“小浣熊”用户数实现突破,“日日新”模型互动时长暴增,都似乎在向市场证明商汤已成功转型,搭上了大模型的快车。

然而,生成式AI市场虽然广阔,但竞争格局瞬息万变。百度、阿里等巨头环伺、开源模型不断追赶,以及客户对模型成本和效果的极致追求,都意味着这个市场的利润率可能被迅速摊薄,其长期的可持续性也因此存疑。

其次,与生成式AI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汤传统优势业务的全面溃退。这不仅是“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更是其基本盘动摇的危险信号。

财报数据显示,商汤科技视觉AI业务收入4.36亿元,同比下滑14.8%,毛利率下降3个百分点至45%。视觉AI业务的萎缩不仅意味着收入的损失,更意味着商汤失去了一个稳定产生现金流的“压舱石”。

此外,智能汽车业务上半年收入仅3.2亿元,同比下滑38%。这赤裸裸地暴露了商汤在落地能力上的短板。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固然导致车企削减预算,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商汤的汽车解决方案未能展现出足够的不可替代性,在成本压力下成为了首先被“砍掉”的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6月底,商汤科技持有132亿元现金及等价物,但持续的研发与业务开支正不断稀释其资金缓冲空间。同时,业务扩张带来应收账款规模激增,回款改善难以完全对冲坏账隐忧,现金流安全性面临挑战。

这份财报,是商汤转型的阶段性成果,更是一面映照出其深层危机的镜子。市场的掌声属于增长,但警惕的目光,必将聚焦于其失衡的结构与日益沉重的现金流压力。

1+X”突围之路困难重重

去年年底,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以全员信形式宣布战略重组落下帷幕,同步推行名为“1+X”的全新组织架构。

新架构中的1代表AI云、基础模型、AI应用、CV通用视觉模型等核心业务,X代表重组拆分的生态企业矩阵,各生态企业将设立独立的CEO,并对业务发展负责。这一设计的初衷,是希望同时解决“大公司病”的僵化和创业公司的资源匮乏问题。

然而,拆分在带来灵活性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分散和协同弱化的隐忧。当前,商汤科技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任重道远挑战空前。

在生成式AI领域,商汤作为独立技术公司,既缺乏巨头的流量入口和现金牛业务支撑,又在应用生态的丰富性上稍逊一筹。

前方,是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等依托云业务和庞大生态的互联网巨头,它们能通过捆绑销售和更低的获客成本进行降维打击。后方,是国际巨头OpenAI等通过技术领先性和全球视野带来的持续压力,商汤科技竞争压力巨大。

在视觉AI与智能汽车赛道,华为、地平线等玩家凭借其全栈能力或芯片成本优势,发动了激烈的价格战,不断挤压着商汤的毛利率。当技术优势无法形成足够宽的护城河以抵御低价冲击时,商汤的盈利空间便被持续压缩,难以反哺新兴业务的高额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商汤上半年将营收的55%投入研发,这种“All In”式的投入彰显了决心,但也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在大模型、多模态等前沿领域的巨额开支,是一场面向未来的豪赌。一旦技术路线判断失误,或商业化落地速度不及预期,这些投入将无法转化为持续的竞争力,反而会成为拖垮公司的沉重负担。

这条转型之路,注定荆棘密布。对于商汤而言,这已不仅仅是一场商业转型,更是一场关于生存的极限压力测试。它能否在资金耗尽前,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稳固的商业模式和健康的现金流,将决定它最终是登上AI的王座,还是成为时代浪潮下又一朵令人唏嘘的浪花。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