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1 06:06
(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文|中国工商银行河南周口淮阳支行 胡申奥
“这杯茶,这双手递过去的,本质都不是水,不是纸,而是‘敬’。人家来谈贷款,心里本就悬着,我们得给这份悬着的心一个‘落地’的分量。分量足了,信任才有根。”
走进市场营销部的第一天,空气里弥漫着纸张、墨水的气息,还夹杂着一种略带清冷的秩序感。我的目光在陌生的房间里逡巡,最终定格在深处的那个身影上——那是朱霖主任,也是我的老师。彼时他正俯身向前,将一杯热气袅袅的茶水稳稳推向对面一位风尘仆仆的中年,而对方递来的,是一沓厚厚的可研报告。朱主任脸上那抹笑意,像初春融化冰凌的第一缕阳光,温煦又毫无保留。就是这第一眼,在我心中烙下一个印象:他真是一个“奇怪”的客户经理。
藏在细节里的“敬”与信任
往后的日子里,“奇怪”二字如影随形,在他身上愈发鲜明。银行崇尚精准与效率,他却偏在规则缝隙里填满人情温度。无论客户是初创小微的忐忑老板,还是大型企业的沉稳老总,只要在他对面落座,那只橘色水壶必然准时出现。杯中茶水深浅恒定,宛如一种沉默的契约。递送文件时,他总会双手承托,姿态恭敬得如奉圣物,肩沉腰直,动作流畅。刹那间,纸张仿佛被赋予尊严,对方眼里的局促或审视被悄然抚平。
起初,我满是不解,终于忍不住问他:“朱主任,信贷节奏这么快,您对谁都递茶送水……不耽误工夫吗?”当时他刚送走一位咨询普惠“医保贷”的诊所负责人,放下水杯,杯底轻叩桌面发出清脆的响声。他抬眼看向我,目光里带着穿透我年龄的通透:“小胡,你觉得银行是什么?是砖瓦、机器和钱吗?不,这里终究还是人和人打交道的地方。尤其信贷、普惠业务,每个服务对象后面都是活生生的人,是他们的企业、店铺,更是一家人的饭碗。”他顿了顿,指关节轻叩桌面,“这杯茶,这双手递过去的,本质都不是水,不是纸,而是‘敬’。人家找咱们来谈贷款,心里本就悬着,我们得给这份悬着的心一个‘落地’的分量。只有分量足了,信任才有根。”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这份“奇怪”竟是无形力量。一个炎热的午后,营销部键盘声此起彼伏,一位满面风霜、裤脚沾泥的汉子局促地站在门口,手里攥着磨损的文件袋,眼神在忙碌中茫然扫视,欲言又止。他像一颗误入精密仪器的石子,显得格格不入。朱主任刚从会议室出来,立刻迎上:“大哥,天热,喝口水。”说着便把客户引至会客区,倒上茶水。汉子讷讷道,白楼乡种大棚,想周转买种子和化肥,但“种植e贷”表格看不懂。朱主任拉过椅子,俯身凑近汉子铺在膝上、沾着泥土的简陋收支本,用乡音逐条细问:“几亩地?种啥?销路去哪?”那俯身姿态,毫无居高临下,只有近乎本能的专注与贴近。他一边听,一边在便签上飞快勾画汉子能理解的要点,耐心解释“种植e贷”的要求流程,仿佛在解一道关乎对方身家性命的难题。渐渐地,汉子紧锁的眉头渐展,浑浊的眼里有了光。这笔普惠贷款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朴实的农户更成了工行的“义务宣传员”,陆续引来附近好几个面临融资困境的种植户。我亲眼所见,那些揣着难题与忐忑走进来的客户,无论是西装革履的企业代表,还是像这位农户一样的普通人,经朱主任双手递茶、俯身解惑后离开,脸上总带着一种松弛感——那是信任的种子,在他深耕十三年的土壤里悄然生根。
从业务传承到金融初心
朱主任不仅待客如此,对我们这些初入职场的“小白”,亦如春风化雨。十三载信贷风云,复杂项目与灵活普惠,都沉淀于他眼底,化作信手拈来的案例与洞见。我们工作中遇到的疑问,无论公司贷款复杂的担保结构,还是普惠贷款田间地头的风控要点,总能在他那里获得最清晰透彻的解答。讲解时,语言如清泉洗石,精准鲜活,冰冷的数字条款经他拆解,竟成为有呼吸、有脉搏的故事。办公室那面白板是他的“讲坛”,指尖划过纵横脉络,眼底有光,似在描绘壮阔产业图景。电话时常响起,邻近县支行的号码闪烁——连经验丰富的同行,遇棘手对公项目或普惠创新难题,也常将他视为“活字典”。他从不藏私,解答清晰透彻,仿佛宝贵经验并非独门秘籍,而是可共享的阳光。
然而他的“好为人师”并非一味温和。一次,我负责整理重要信贷资料,自认为已经“披沙拣金”,把关键内容都提炼出来了,便信心满满地呈现给了他。他快速翻阅,原本温和的神色骤然凝结。指尖重重戳向被我忽略的细节:“小胡,你省掉的不是几行字、一张纸,而是潜在的隐患和风险!”声音沉如重锤般敲在我心上。他拽过椅子坐在我身边逐行分析。窗外暮色四合,办公室里只剩纸张沙沙声与他沉稳的讲解。报告完成时,他拍拍我肩:“记住,风险往往藏在细节里,规模小不等于风险小。”那晚归途,城市霓虹在疲惫的眼底晕开,可我心头却一片澄明,如经历一场庄重的“职业加冕”。
这样深重的夜晚并不罕见。为小微企业协调机制贷款顺利投放,我们鏖战至凌晨三点。我呵欠连天,他却腰杆笔直,目光锐利地巡弋字里行间。当他手机亮起,便迅速回复完其他支行的咨询,随后给我递来一杯浓茶:“提提神。信贷报告每个字都是‘秤砣’,要压得住风险才行。”苦涩入喉,灼烧感瞬间让我清醒。他指着窗外星空说:“看,天快亮了。我们经手的每一笔钱,背后可能是一个厂子的轰鸣,一条生产线的升级,或一个村子农产品的出路……这夜,值!”那一刻,我触摸到职业沉甸甸的“骨骼”——它联结着产业脉搏与人生悲欢。
当真正的考验降临,我才发现,他温润的“软甲”下是信贷猎人的精准筋骨。之前为了争取一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好几家银行紧盯不放,竞争激烈。洽谈那天,会议室气氛格外凝重。对方抛出的质疑刁钻又尖锐,步步紧逼,可朱主任却沉静如水。他不急反驳,反而从容地为每人续上热水。放下茶壶,才逐条分析:从核心专利的独特壁垒,到工行为其定制的、涵盖初创普惠支持至大规模对公融资的全生命周期方案。每一组数据精准嵌入,风险点皆有翔实缓释预案。他眼中洞悉一切的光芒,在数据丛林中开辟出一条清晰的路径。慢慢地,对方眉头舒展开了,最终与我们签订了合同。
签约后,华灯初上。我赞叹:“朱主任,您刚才驳得真漂亮!方案也做得特别精准!”他却摇头说:“不是‘驳倒’谁。而是真正看见他们需要什么,担心什么。企业从‘种子’到‘大树’,得懂它每个阶段的渴求和风雨。我们递过去的方案,得比他们想得更周到。那杯茶,是让他们知道,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银行工作人员。”他指向窗外,继续说:“信贷的根,在街头巷尾的烟火里,在车间的轰鸣里,在田头农户的希望里。”就在这一瞬间我豁然开朗,他那些“奇怪”的坚持——那杯茶,那双手捧上的文件,那俯身的姿态——并非无用功,而是最深刻的“内功”。他是在用最朴素的方式,日复一日夯实信任的堤坝,浇筑金融大厦最坚固的基石,直抵人心。
如今,每当有客户落座,我会自然起身倒水;递送文件时,指尖会下意识调整角度,确保对方接取方便;当其他支行同事来电咨询时,我也学着他的样子清晰解答、毫无保留。这改变如春夜细雨,无声浸润着我的工作习惯。我的师父朱霖,这位营销部里“奇怪”的客户经理,用十余年固执的温良谦恭与深不可测的业务功底,在我职业道路的第一页,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他教会我的,远不止信贷的条文与技巧。那茶的温度,那双手的分量,那俯身的倾听,都在诉说一个道理:金融的力量,源于对每个具体需求不倦的体察,源于对每份信任郑重的承接。当技术洪流裹挟一切,惟有守住这份带着体温的“敬”字,方能让方寸柜台,生长出支撑万千梦想的根系。而他那份曾让我困惑的“奇怪”,是穿透数字迷障的目光,是金融者灵魂深处不灭的灯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