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0 13:11
(来源:合肥市投资基金协会)
01 先进封装产业链定位
02 先进封装VS传统封装
先进封装和传统封装的最大不同,在于芯片与外部系统的电连接方式 —— 传统封装靠细引线连接,像接 “电线” 一样速度慢,而先进封装直接省去引线,改用传输更快的凸块或中间层;先进封装有四个核心要素,分别是如下:
只要一款封装具备这四个要素中的任意一个,就能被称作先进封装,且各要素分工明确。
02-1、凸块(Bump)
其实就是在芯片上做的金属小凸起,核心作用是给芯片提供电气互连的 “点” 接口 —— 简单说,就是帮芯片搭好和外部连接的 “接触点”,让电信号能顺畅传递。
它在 FC、WLP 这些先进封装里用得特别广。经过多年发展,做凸块的金属材质主要有金、铜、铜镍金、锡这几种,不同的金属材质,对应适配不同芯片的封装需求。
02-2、倒装(FlipChip,简称 FC)
本质是把芯片 “翻个面” 扣在基板上 —— 它不用传统的引线,而是靠焊球或凸块把翻过来的芯片和外部系统连起来,这样封装能做得更紧凑。
具体流程很清晰:先在芯片的 I/O 触点(I/O pad)上做出锡铅小球,接着把芯片翻转过来加热,让融化的锡铅球直接和陶瓷基板粘在一起,就能完成连接。现在这种技术主要用在 CPU、GPU、芯片组上,像我们常用的 CPU、内存条这类电子产品,大多都用了倒装芯片技术。
和传统的引线键合比,FC 有明显优势:传统是用细引线连芯片和外部,而 FC 的芯片结构、I/O 端(就是那些锡球)都是朝下的;而且 FC 的 I/O 引出端能分布在整个芯片表面,不像传统只在边缘,所以它的封装密度更高、处理速度也更快。更关键的是,它还能采用类似 SMT(表面贴装技术,平时贴电子元件的常规手段)的方式加工,工艺上更灵活。
02-3、晶圆级封装(WLP)
和传统封装流程相反:传统是先切芯片再封装,WLP 是芯片还在晶圆上时先整体封装 —— 贴好保护层、连好电路后,再把晶圆切成单个芯片,像先给蛋糕胚裹糖霜再切块。
WLP 分两种:扇入型是把导线和锡球固定在晶圆顶部芯片区;扇出型是把芯片重排成模塑晶圆。二者核心区别是扇出型引脚更多、尺寸更大:批量生产时,扇入型因工艺简单更经济;需多引脚或复杂设计时,选扇出型更合适。
目前 WLP 广泛用于存储类(闪速存储器、DRAM 等)、功能类(LCD 驱动器、射频器件等)、模拟类(稳压器、温度传感器等)器件。
02-4、再分布层技术(Redistribution layer,RDL)
RDL 是在晶圆表面沉积金属层与介质层,做出金属布线,将芯片 IO 端口从原位置重排到更宽松的区域,形成面阵列。芯片 IO 通常在边沿,适配传统引线键合但不适合倒装技术,RDL 由此解决接口匹配问题。封装中它能重新分配电路,连接基板引脚或组件,实现复杂连接、提升性能并缩小封装面积。
RDL 在不同封装中的作用:
WLP:核心技术,负责 IO 端口的扇入或扇出。
2.5D 封装:将电路网络分配到不同位置,连接硅基板上下方的凸块(Bump)。
3D 封装:对准上下堆叠的不同芯片 IO,完成电气互联。
02-5、硅通孔技术(Through Silicon Via,简称 TSV)
本质就是在芯片内部做的 “垂直金属线”—— 它能穿透硅片,直接把芯片顶部和底部连起来,核心作用是让不同芯片层级之间的电信号能垂直传递,不用再绕到侧面。类比来看,就像在大楼里装了垂直电线,让楼上楼下的电路直接连通,不用走楼道里的水平线路。
TSV 主要分两种类型,关键区别在是否需要 “中介层”:
2.5D TSV:得靠中介层(Interposer)才能实现连接,相当于需要一块 “转接板” 来搭桥。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台积电的 CoWos 封装技术,很多高端芯片都用这种方案。
3D TSV:不用中介层,芯片层级能直接垂直连接,更简洁。像 SK 海力士、三星做的 HBM(高带宽内存),就是 3D TSV 的典型应用,能让内存和芯片的信号传递更快。
03 先进封装设备全解
传统封装和先进封装的设备有不少重合,减薄机、划片机、固晶机、键合机、塑封机这些都是两者的标配。
但先进封装对这些设备的要求更高,比如要能研磨出更薄的晶圆,键合不再用传统的引线框架,塑封机也转向了压塑的方式。
03-1、市场规模
2023 年,后道封装设备在整个半导体设备的价值占比里约为 5%,其中固晶机、划片机、键合机是这一领域的核心设备。
到 2025 年,全球半导体封装设备的市场规模大概率能达到 417 亿元;具体看设备占比,固晶机(也叫贴片机)占 30%,划片机(也叫切片机)占 28%,键合机占 23%,这三类核心设备的占比加起来超过八成。
03-2、减薄机
AI 器件小型化推动芯片封装变薄、晶圆超薄化,对减薄机要求显著提升。传统工艺仅能处理 150μm 以上晶圆,而当前先进封装(如存储器 96 层叠封)需芯片厚度降至 100μm 以下甚至 30μm,这类芯片刚性差、易受损,还需满足 TTV<1μm、表面粗糙度 Rz<0.01μm 的要求,加工难度大增。
市场方面,2024 年我国进口研磨机金额 3.8 亿美元,2017-2024 年 CAGR 13%;全球减薄设备由日本企业主导,CR3 达 84%,DISCO 份额最高。设备端,日本 DISCO、东京精密单台减薄机约 1200 万人民币且全自动化;国内厂商少(如郑州第三研磨所、华海清科等),国产设备价格相当,单台年产能约 6 万片,具体与实际研磨量相关。
03-3、划片机
划片机主要分砂轮切、激光切,当前砂轮切是主流。激光与刀轮切片机并非竞争关系,反而能相互带动销量 —— 两者销量均随时间上升,激光切片机销售额占比从最初 5% 升至 2024 年约 36%,主要弥补刀轮机薄弱领域。
市场上,2024 年我国进口划片机金额 2.2 亿美元,2017-2024 年 CAGR 2%;全球市场由日本企业主导,2022 年 CR3 约 85%,DISCO 份额最高。
设备端,DISCO 刀轮切片机单台约 1500 万人民币,激光切片机约 1000 万人民币(因体积小、精度要求低更便宜);单台刀轮切片机每月切割 12 寸晶圆产能约 1 万片。
03-4、键合机
封装形式演变推动键合技术追求更小互联距离与更快传输速度,技术从引线框架发展至倒装(FC)、混合键合等,混合键合精度提升至 10k+/mm²、0.5-0.1um,能量 / Bit 缩至 0.05pJ/Bit。
2024 年全球晶圆键合设备市场约 3.2 亿美元,2018-2024 年 CAGR 4%;消费市场集中在中、日、欧美等,2024 年亚太占 60%,欧美各 15%。市场集中度高,2022 年 EVG、SUSS CR2 约 70%(EVG 占 59%、SUSS 占 12%);国外临时键合机单台 2000 万、解键合机 1000 万、混合键合机 3000 万人民币。
03-5、电镀机
电镀机是将电镀液中金属离子镀到晶圆表面形成金属互连的设备,芯片工艺升级后互连线从铝转铜,镀铜设备广泛应用,虽也镀锡、镍等,但铜沉积仍主导,且铜能降功耗成本、提芯片性能。
传统封装中电镀机主要给封装特定部位镀金属,先进封装的凸块、RDL、TSV 等需镀铜,设备受益;前道需在晶圆镀致密无缺陷的铜,后道硅通孔等工艺也用电镀镀铜、镍等。
目前,2023 年全球晶圆电镀设备市场规模约 31 亿元,2020-2025 年 CAGR 约 8%;据 Gartner,2020 年该市场以国外企业为主,美系 LAM 和 AMAT 合计占 96%(LAM80%、AMAT16%),盛美上海仅占 1.5%,且前道市场由 LAM 垄断,后道主要是 AMAT、LAM 等国外企业,国内盛美半导体较领先。
03-6、薄膜沉积设备:
PVD&CVD 等薄膜沉积设备用于先进封装的 UBM、RDL(使用次数随层数变化)、TSV(电镀前需沉积种子层)制作,预计 2025 年中国大陆该设备市场空间达 800 亿元,2022 年 PVD 设备 AMAT 占 86%、我国北方华创占 5%,CVD 设备 AMAT 占 28%、Lam 占 24%,我国拓荆科技等正推进国产突破。
03-7、刻蚀机:
先进封装中 TSV 需刻蚀打孔、RDL 需刻蚀去除多余 UBM,刻蚀设备应用广泛;预计 2025 年中国大陆刻蚀设备市场空间超 760 亿元,全球龙头为 LAM(2023 年占 46.7%)、TEL(26.6%)、AMAT(17.0%),国内中微公司(CCP 领先,占 1.4%)和北方华创(ICP 领先,占 0.9%)表现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