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泡沫与高低切换谁会先来?

2025-10-10 22:38

■韩忠益

  美股积极攀高,依靠的就是AI崛起下的推动力。A股目前还不到4000点,要论泡沫,远不及美股。当然,如果美股AI泡沫破灭,A股肯定也会受其影响,但破坏力应该不会像1998年时的互联网泡沫破灭那般厉害。何况,中国的科技企业在技术爆发力方面还处在追赶状态,其带给市场的想象空间更大,更有进一步上涨的逻辑性。

  国庆长假期间,有一则消息令投资者关注:高盛首席执行官戴维·所罗门表示,在人工智能热潮推动股市多年来创下历史新高之后,未来一两年股市将出现“回落”。

  所罗门在意大利都灵的“意大利科技周”上表示:“市场是有周期的。历史上每当某项新技术显著加速、带来大量资本涌入,并由此出现一批有趣的新公司时,市场往往会跑在实际潜力前面……最终会分出赢家和输家。”

  他举例说,20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既催生了世界上一些体量最大的公司,也让不少投资者在后来所谓的“互联网泡沫”中亏了钱。 他说:“这次你也会看到类似的现象。如果在接下来的12—24个月里,股票市场出现回撤,我一点也不会意外……我认为会有大量资金投出去,最后却证明回报不佳;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人们的感受就不会好。”

  高盛是世界顶级投行,其发出这样的最新警告当然引人关注。所以,在国庆长假期间,不少投资者对节后A股是不是能“开门红”颇有担心。事实证明,10月9日不仅有“开门红”,而且还大涨了,原因何在?

  首先,国际大行的预测常常是错的,他们的观点并不是每一次都与市场走势相契合。预测本身是很难的,因为市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及模型局限性难以完全覆盖每一种可能。国际大行(如花旗、高盛等)在金融市场预测中出现偏差并不鲜见。例如在金价上、在股市上,对资产价格的判断常与实际走势大相径庭,说明即使基于数据模型和理论分析,由于所有分析都是对过去类似市场环境(如地缘风险、政策周期等)下的资产波动规律的认识,是过去时。当实时纳入新变量(如货币政策或者产业政策转向)时,就需要动态调整数据模型,否则,结果很可能差之千里。

  其次,高盛的预测是有时间限制的,是说“在接下来的12—24个月里,股票市场会出现回撤”,显然,这个时间跨度有点长。事实就是,并不是预测一出来,股市马上就会掉头。何况,涨多了就会调整,这是股市铁律,没有高盛的预测,大家应该也是能想到的。1998年互联网热闹过后,确实是一地鸡毛,但最后还是涌现出一批优质的互联网企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当今天全球市场被一轮AI热席卷过后,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已经导致很多数十亿美元级的交易,像ChatGPT 开发商OpenAI的持续崛起,不会只是个别现象,即便AI热出现泡沫,后面依然会有不可思议的超级科技企业诞生,依然会吸引巨量资金重仓押注科技股。英伟达的神话让市场相信,在科技股上押注是值得的,投资者可能会输掉时间,但不会输掉未来。所以,尽管高盛预计会有人亏钱,但其对人工智能本身依然乐观。 所罗门说:“总体而言,令人兴奋的是技术在扩展,新公司在涌现,而当这项技术被部署到企业内部时,其潜力会非常非常强大。所以,这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时代。”

  再次,高盛的这次预测主要是针对美股。美股积极攀高,依靠的就是AI崛起下的推动力。AI在美股中出现泡沫很正常,毕竟其AI企业受到全世界资金的追捧,如果美股在货币政策调整的大趋势下回落,首当其冲的就很可能是AI产业链上的企业,而A股目前还不到4000点,要论泡沫,远不及美股。当然,如果美股AI泡沫破灭,A股肯定也会受其影响,但破坏力应该不会像1998年时的互联网泡沫破灭那般厉害。何况,中国的科技企业在技术爆发力方面还处在追赶状态,其带给市场的想象空间更大,更有进一步上涨的逻辑性。

  另外,虽然上证指数终于来到了4000点的脚下,放眼看去,既有兆易创新这样继续创出历史新高的大牛品种(这样的牛股还在被不少券商集体看好并推荐),同时还有很多股票在上证指数3000点的位置横着,所以,如果A股的科技龙头品种出现回撤或休整迹象,笔者一点都不会惊讶。对那些一直躺在地板上的、颇有潜力的科技股来说就是机会,所谓高低切换的节奏变化也会在人们的不经意中悄悄降临。接下来,大伙儿就应该看一看自己手里的股票,是不是在慢慢变强,是不是正从横盘中慢慢爬起来了。

来源:《金融投资报》 http://jrtzb.com.cn/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