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利润正增难掩全面落伍:光大银行营收连降、零售疲软、内控堪忧

2025-10-10 06:17

(来源:财评社)

出品 | 财评社

文章 | 宝剑

2025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在宏观经济复苏乏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持续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等多重因素交织下,普遍面临净息差收窄、营收增长停滞的困境。在这一行业性挑战中,光大银行交出了一份表面看似稳健、实则暗藏隐忧的半年报。数据显示,该行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59.18亿元,同比下降5.57%;归母净利润246.22亿元,同比增长0.55%,在营收连续11个季度同比下滑的背景下,依然维持了利润的正增长。这一“韧性”表现,看似彰显了其经营的稳定性,但深入剖析其业绩构成与业务结构,不难发现,这份微弱的增长背后,是依赖信用成本压降的“以丰补歉”,是资产质量边际改善的暂时性表象,更是零售转型受阻与内控合规风险叠加下的被动应对。

从财务表现来看,光大银行的营收压力贯穿始终。净利息收入作为银行最核心的收入来源,上半年同比下降5.57%至454.32亿元,与整体营收降幅持平,反映出其主营业务增长动能的持续衰减。究其原因,资产端收益率的快速下行是主要推手。2025年上半年,该行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率由去年同期的4.36%大幅降至3.69%,降幅达67个基点。其中,个人贷款收益率下降62个基点至4.39%,企业贷款下降44个基点至3.41%,证券投资收益率也下降24个基点。这一系列数据清晰地表明,在激烈的信贷竞争和政策引导下,光大银行不得不以更低的定价获取资产,导致利差空间被严重压缩。尽管集团净息差为1.40%,同比下降14个基点,但负债端的成本管控成为其“稳息差”的关键。客户存款平均成本率从2.26%降至1.92%,同比下降34个基点,其中企业存款成本下降28个基点,个人存款成本下降24个基点,企业活期存款成本更是大幅下降52个基点至0.69%。正是凭借负债端的精细化管理,光大银行才得以部分对冲资产端的定价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测算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单季年化净息差为1.37%,环比持平,息差企稳的迹象初现,但这能否持续,仍取决于未来资产端定价能力与负债成本控制的平衡。

非利息收入方面,光大银行同样面临增长乏力的困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104.43亿元,同比微降0.85%,其中银行卡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减少13.2%,成为拖累中收的主要因素。其他非息收入100.43亿元,同比下降10.04%,主要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由去年同期的净收益25.45亿元转为净损失19.07亿元的冲击。尽管投资收益同比增长33.4%,成为非息收入中的亮点,但整体非息收入的承压态势并未改变。在营收占比上,利息净收入占68.92%,与去年同期持平,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提升至15.84%,其他收入占比降至15.24%,反映出其收入结构对传统利差的依赖依然严重,中收转型的成效尚不明显。

在营收全面承压的背景下,归母净利润仍能实现0.55%的正增长,其核心支撑并非来自业务扩张或效率提升,而是信用成本的显著下降。上半年,光大银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59.1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1.6%。其中,贷款减值损失同比少计提19.5%,非信贷类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少计提56%。这种“以丰补歉”的模式,虽然短期内有效对冲了营收下滑的压力,支撑了利润表现,但其可持续性值得警惕。信用成本的下降,往往意味着前期拨备计提较为充足,或当前资产质量压力暂时缓解,但若未来经济环境恶化或资产质量出现反弹,银行将面临更大的拨备计提压力,利润增长的脆弱性将暴露无遗。

从资产负债结构看,光大银行在信贷投放上呈现出“对公引领、零售回暖、票据压降”的特征。截至2025年6月末,总资产达7.2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02%;贷款总额4.0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82%。其中,对公贷款(不含贴现)较年初增长8.60%至2.50万亿元,同比增长10.1%,成为规模扩张的主动力。对公贷款增量主要投向批发零售、电力燃气、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也实现较快增长,信贷结构持续向实体经济倾斜。零售贷款方面,余额较年初增长135亿元,同比增长0.3%,结束了此前的压降态势。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和消费贷款分别增长138亿元和116亿元,成为零售端回暖的主要动力。然而,信用卡贷款余额同比减少2.5%,经营贷减少5.4%,反映出消费信贷需求依然疲软。此外,票据贴现大幅压降609亿元,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负债端,存款总额4.18万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对公定期存款贡献显著,净增加1313亿元,定期存款占比提升至62.73%,负债结构趋于稳定。

资产质量方面,光大银行整体表现平稳,但结构性风险依然突出。2025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为1.25%,与年初持平,连续多个季度保持稳定。拨备覆盖率为172.47%,虽较年初下降8.12个百分点,但仍远高于监管要求,风险抵补能力充足。前瞻性指标显示,关注类贷款占比1.80%,较年初下降4个基点;逾期率1.95%,较年初下降7个基点;关注类贷款迁徙率由15.30%大幅下降至11.31%,表明潜在风险压力有所缓解。分业务看,对公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下降3个基点至1.21%,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等行业不良率明显改善,但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上升22个基点至4.49%,风险持续暴露。零售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下降2个基点至1.38%,不良余额减少1.6亿元,显示出零售资产质量的企稳回升。然而,这一“改善”背后,是信用卡业务的深度调整。2025年上半年,光大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为136.6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1.3%,远超招商银行(-16.23%)、中信银行(-14.61%)等同业。

令人担忧的是,2025年4月,该行在银登网一次性转让10期信用卡不良资产,债权金额高达117.51亿元,转让价仅5.94亿元,相当于“0.5折甩卖”,暴露出信用卡资产质量的严重隐患。为此,监管已核准廖伟煜出任信用卡中心总经理,新官上任能否扭转颓势,尚待观察。

零售金融作为光大银行近年来的战略重心,其表现却与战略定位严重不符。2025年上半年,零售金融营收255.38亿元,同比下降10.59%;利润总额9.21亿元,虽实现“扭亏为盈”(去年同期亏损18.64亿元),但利润占比仅为3%,与招商银行等头部同业相比差距悬殊。信用卡业务的持续下滑,自2020年以来已连续五年收入负增长,2024年跌幅高达23%,成为零售板块的主要拖累。这不仅反映出其在客群经营、风险定价和产品创新方面的短板,也暴露出战略执行的偏差与市场竞争力的不足。

此外,光大银行还面临着内控合规的系统性风险。2025年上半年,该行累计被监管罚款超3100万元,涉及账户管理、反洗钱、信息科技外包等多个领域。1月,总行被央行罚款1878.83万元;4月,深圳分行被罚640万元,两名高管被终身禁业;9月,总行再次被罚430万元。频繁的监管处罚,不仅带来直接的财务损失,更严重损害了市场声誉与投资者信心。更令人震惊的是,郑州某支行客户经理虚构理财产品诈骗1.6亿元的案件曝光,持续13年之久,反映出基层管理的严重失控。原董事长李晓鹏、唐双宁等高管相继落马,也暴露出历史遗留问题的复杂性与治理结构的深层次缺陷。

面对挑战,光大银行将数字化转型作为破局关键。2025年上半年,科技投入达22.74亿元,同比增长7.87%,科技人员占比8.34%。新成立“数字金融发展委员会”,并设立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零售信贷三大专班,试图通过数智化手段提升效率、优化风控。此外,“云缴费”平台缴费金额达3809亿元,同比增长5.92%,零售客户AUM达3.10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97%,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光大银行2025年上半年的经营业绩,在利润微增的表象下,掩盖着营收持续下滑、零售转型受阻、内控风险高企的深层问题。其利润增长依赖信用成本压降,具有不可持续性;资产质量的改善更多体现在对公端,零售端尤其是信用卡业务风险犹存;频繁的监管处罚与重大案件暴露,严重制约其长期价值。尽管数字化转型和财富管理布局初见成效,但能否真正扭转颓势,仍需时间检验。

当前,光大银行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折射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高度审慎。对于光大银行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短期利润的数字游戏,而在于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治理缺陷、重塑零售竞争力、重建市场信任。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